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参与式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摘要: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精心设计,使得参与式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效果凸显,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同时亦发现诸多困惑和难题。笔者试图从步骤与设计、效果与经验、难题与对策三个方面浅析参与式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若干体会,以便抛砖引玉。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参与式教学;设计;效果;难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199-02

一、步骤与设计

参与式教学法,主要通过学生“课外实地调研”和“课内专题演讲”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由“历史知识的接受者”变成“历史知识的探寻者”。在操作程式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参与式教学共分四步:第一步,学生利用假期,进行以家乡为主的个体化调研;第二步,在教师的指导下,以5~6人为一组,学生在修课过程中回顾中学的相关中国近现代史内容,结合大学所学进行思考并提出问题;第三步,学生将社会调研报告与教师所布置的需要回顾的中学中国近现代史内容相结合,深入挖掘相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PPT)或演讲稿;第四步,围绕社会实践成果和中学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开展学生课内5~10分钟专题演讲活动,每次安排两个小组,然后教师进行点评并打分。在操作原则上,参与式教学法体现双重互动原则、规范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多种教学方法功能互补原则。所谓双重互动原则,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一过程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以中国近现代史重要人物和事件为主要内容进行演讲的学生,大多在教师讲授相关内容时进行;二是以社会调研成果为主要内容进行演讲的学生,把自己参与调研的真切感受和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展示给同学和老师,这不仅会使学生打开眼界,而且也为教师打开了一扇认识历史和现实的窗口。关于规范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其规范性表现在:在宏观上,教师要规范学生的认识,即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位为切入点,围绕“纲要”课程的“纲”中之“要”做文章,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国史和国情的基础之上,真正领会历史和人民如何做出了三大历史性选择;其灵活性表现在:在微观上,就学生而言,演讲方式不拘一格,包括内容的敲定、结构的安排、图片的选取、课件的制作、演讲的方式、表达的技巧等,均让学生自我确定,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就教师而言,其对参与式教学进程中的学生演讲的点评,并不固守某种单一标准或模式,正如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所言:“只要做得好,每一次演讲都有其不可模仿的特别形式。每一次有价值的演讲,可以因主讲者不同的态度而迥然相异。”[1]所谓多种教学方法功能互补原则,是一个方法集,主要包括“专题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问卷式调研法”、“名著研读法”、“案例教学法”、“教师讲授与影像资料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这些方法功能互补并互相强化。参与式教学虽然内容开放,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但并非漫无目标随意的教学活动。参与式教学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积极性,贯彻教学民主的理念,实现师生双主体角色互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包括“制定目标—启发兴趣—激发思维—指导实践—评价反馈”五个环节,各环节相互联系,在目标的指向下,通过评价和反馈,构成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①制定教学目标;②启发学生兴趣;③激发学生思维;④指导实践;⑤评价反馈。

二、效果与经验

“纲要”课运用是参与式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正是通过对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的描述刻画,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使大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既了解国史、国情,又懂得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参与式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了中国近现代史中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既拓宽了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又深化了学生对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现了从历史教育角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学民主的理念。参与式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它需要调动和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参与式教学能够做到坚持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发展和成长。为此,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把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进行探索与研究,更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质疑与批判的精神;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知识的研究者,从以教师自我为中心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参与式教学更多的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展开,通过参与式教学,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在研究过程中逐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学会搜集各种信息资源,整理归纳信息,分析、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学会撰写论文、PPT课件和调研报告,最终使其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3.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培养实践能力。参与式教学法作为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方法,体现了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之间相互参与、相互激励、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关系,为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和创造力提供了前提条件。无论是课堂参与、课内参与,还是课外实践参与,可以说参与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为切入点,着力培养和打造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经过尝试与探索,我校在“纲要”课教学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本门课程相继被评选为校级示范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教师通过实施参与式教学法,也深感到了教学相长的乐趣,学生对于课程的希望与要求、质疑与建议,特别是对于各种网络资源的充分运用以及多媒体课件制作,都给教师以启发,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

三、难题与对策

但在笔者进行的参与式教学实践中,非常深切地体会到要得心应手地在“纲要”课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法,仍面临诸多难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参与模式和参与效果难以把握。由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极大,故而参与模式的不同不仅表现在学习策略、学习态度、认知方式、分析能力等方面,个性、心理的差异也是重要原因。仅从学习者实际的知、情、意、行的达成角度分析,参与模式就可分为认知性参与、情感性参与和行动性参与。要处理好不同参与模式的特点,真正挖掘每位学习者的潜能,教师必须倾注极大心血。既要密切关注学生、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更新教学计划,还要加强同行交流、关注教研动态、深化教学改革。对此,在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程多、班级大、压力大的形势下很难完全做到。参与式教学法强调学习者通过这种学习模式,能够获得较大的收益,但参与式教学法的长期效果仍需时间检验。

2.参与问题难于设计。“纲要”参与式教学中参与问题的科学性至关重要。鉴于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研究问题的设计需把握三大原则:一要侧重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二要强调培育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三要紧紧围绕“纲要”课教学的主题、主线。此外,还需注意选择和设计与学生思维和知识状况相适应的研究课题,要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兴趣点和基础的差异。再有,为避免挫伤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还要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研究能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选取不宜太偏,难度要适中。最后,还要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采用的研究问题就不会完全相同,研究问题的设计亦是对教师研究能力的一种考验。

3.课程时间和资源的限制。“纲要”课时间跨度长达170多年,教学时数仅有32课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依据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合理分配学生课堂发表自己观点、讨论演讲的时间,成为开展“纲要”参与式教学的难题。这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有所取舍、科学地安排课堂讲解内容,将教学内容与方法结合起来。

4.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难于掌控。我校“纲要”课目前是合班上课,每个课堂学生人数一般在100~160人,每位教师每学期要完成最少五个大班的教学工作量。这样的情况对开展参与式教学个体教师是极难完成的,更难以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因此,如何评价学生学习的优劣,对教师亦提出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

5.如何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兴趣问题。据笔者长期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和了解,大学生目前大多还是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对于要求师生平等对话与探讨,要求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完成论文或报告的研究性教学活动是又一大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耐心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改变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也可通过参与学生的研究活动,给他们一些具体的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参与式教学面临的所有问题的解决根本在教师。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在参与式教学课堂上,教师必须从居高临下的传授者变成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师生人格平等,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感受到自己被承认、信任、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型教育理念,勇于重建师生关系。因此,笔者在“纲要”参与式教学的实践中,深切体会到从传统课堂讲授转向参与式教学,是对教师心理和能力的极大挑战,组织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必须具有极大的勇气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极高的热情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