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区振兴收效甚微德国鲁尔成功转型值得借鉴

在德国西北部,有一座曾经主要依赖煤矿资源生存和重工业发展的鲁尔区小城。在资源枯竭之后,德国政府采取因地制宜的经济政策,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这个老工业区再次获得了新生。

在万里之外的中国,也有一座曾经以资源开发和重工业制造闻名、被称为“东方鲁尔”的沈阳,正在经历着老工业基地转型的困扰。

近期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专门到访沈阳。默克尔表示,辽宁和德国的一些地区一样,面临着结构调整和转型任务,两国应该相互学习。

“化腐朽为神奇”的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

位于德国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的鲁尔区,总面积4400平方公里,人口530万,是欧洲最大的经济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克虏伯家族创造的钢铁神话迄今仍是鲁尔人的骄傲。尤其是鲁尔区富有煤炭、铁矿等资源,二战以后,煤炭开采和钢铁制造业为鲁尔区带来了第一次经济飞跃,使鲁尔区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当年,鲁尔区产煤量约占德国西部总产煤量的90%,钢产量占德国西部总量的 70%。同时鲁尔区还集中了炼钢、轧钢、制铁、炼油、汽车、造船、机器和电器设备制造厂等。一度时间内,鲁尔区经济总量曾占到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为战后德国的“经济奇迹”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随着世界煤炭产量迅速增长、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鲁尔区煤炭储量急剧下降、开采成本日益昂贵、环保压力加大,百年不衰的鲁尔区爆发了历时10年之久的煤业和钢铁危机。原有的以采煤、钢铁、煤化工、重型机械为基础的重化工业经济结构日益显露弊端,主导产业衰落,失业率上升,大量人口外流,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负债增加等。其后大量煤矿被迫关闭,冶炼厂被迫停产,大量工人失业,鲁尔区经济陷入了低谷。

在这种背景下,德国政府不得不出手对鲁尔区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老工业区进行彻底改造。通过对传统工业进行全面改造,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培育培育新兴产业等一系列措施,使鲁尔区产业快速转型,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出现了新的辉煌。其主要做法是:

——全面改造传统工业和传统产业,完善基础设施。1968

年,北威州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产业结构调整方案———“鲁尔发展纲要”,其内容是对矿区进行重点清理整顿,将采煤集中到赢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类似于中国的“关、停、并、转”,同时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并改造煤钢业。这些优惠政策包括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投资补贴、政府收购、矿工补贴、环保资助、研究与发展补助等。此外,各级政府还通过大力改善当地交通基础设施、兴建和扩建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整治土地等措施,为鲁尔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在进一步发掘原有产业潜力的同时,鲁尔区将极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以此来提高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其发展的主要产业有:健康工程和生物制药产业、物流产业、化学工业和文化产业。

经过近20年的“经济结构转型”,目前鲁尔地区已经从一个以煤炭和钢铁为基础的旧工业区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服务业及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区。

处在转型阵痛期的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

中国东北土地广袤,资源丰富,制造业发达,曾经是亚洲最发达最富强的地区,被成为中国工业的摇篮和“共和国长子”。然而,随着计划经济的终结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东北资源优势迅速弱化。曾经的东北经济支柱: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伊春等煤炭、森林资源富集区已完全枯竭或濒临枯竭,面临着全面转产的局面。大庆油田开采成本也大幅上升,失去了原有的经济优势。1980年到2004年,东北GDP年均增长8.9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74﹪,从总量上看已被南方的发达省份远远超过,改革初期 ,辽宁的GDP是广东的两倍,20年后,两者对调。2003年,国家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经济结构有所变化,但钢铁、化工、石油加工和基础装备行业仍是东北地区重工业的主导行业,东北地区依靠基础能源原材料、基础装备行业驱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能源、原材料等投资类产品需求下降,一批重工业企业产品库存上升、价格回落、利润下滑,导致重型化为主导的东北地区经济快速下滑。

鲁尔经验值得借鉴

东北老工业基地目前的经济困境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专门部署。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就振兴东北作出部署,明确提出,未来东北地区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发展壮大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燃气轮机、先进发动机、集成电路装备、卫星应用、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支持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地打造国内领先的新兴产业集群;资源枯竭、产业衰退地区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应当指出的是,尽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部署多年,但由于积重难返,十多年来国家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的振兴举措收效并不明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此前撰文指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经过十几年实行振兴政策后再次落入困境,政策本身值得反思。如果继续沿用倚重扶持、推迟或避免深层改革的路子,必定无法应对大幅减产能、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新挑战,且要延误时机。必须用改革开放的思路和办法,走出一条地区振兴的新路。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原主任吴兴唐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可以借鉴德国鲁尔区的成功经验。一方面要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要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按照“经济、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路,德国联邦政府、北威州及鲁尔地区积极推行新的产业政策,及时关闭已陷入困境的煤、钢等企业,大力发展环保、园林、建筑、贸易、金融、服务等新型产业。北威州为此还专门制定了有关生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际建筑展览”计划。它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展览会,而是一项生态治理工程,意在实施100个产业改造与环境保护项目。当然,中德两国的产业结构有所不同,但同属传统老工业区、重工业比重过大的鲁尔区的成功实践,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