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血管内膜损伤,血流速度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是目前公认的引起DVT的三大主要病因。其主要的治疗方式有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取栓治疗和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等治疗。本文对该疾病的预防和护理进行了综述。

1.预防

吴远美[1]等综合文献指出在高危人群中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右旋糖苷70/右旋糖苷40静脉输入等方法,对预防血栓栓塞安全有效。有关报道认为在住院期间,对有中度和高度危险因素的患者使用肝素、右旋糖苷、抗血栓药物和间歇性下肢气体加压等预防性治疗可以减少肺栓塞发生[2]。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机械压迫等方法改变肢体血液淤滞状态,可起到一定的预防DVT形成的作用。

1.1 主动运动。对长期卧床的病人,手术后的病人(尤其是骨科及腹部手术后的病人),肢体制动的病人等,鼓励并协助病人作足踝的屈伸,内外翻及环转运动活动,股四头肌舒缩等长活动,以增加股静脉血流速度,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 被动运动。张瑞芳[3]等提出在骨科手术后可持续用功能锻炼器被动活动1-2周,能有效地加速下肢静脉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总体发病率。

1.3 周围冲气加压。蔡莉莉[4]等认为周围冲气加压(IPC)能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改善静脉淤血状态,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可有效防止DVT的发生。

1.4 联合疗法。联合用药和机械性预防措施可进一步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率,郝花等[5]综合文献指出①低危患者(40岁以下30分钟以内的小手术,或者年龄超过40岁但无其他危险因素)可采用循序减压弹力袜(GEC);②中危患者(40岁以下做大手术者,口服避孕药物者,40岁以上60岁以下做任何外科手术者)可联合采用GEC和应用小剂量肝素(LDH)或低分子肝素(LMWH),或采用GEC加IPC;③高危患者(60岁以上做任何外科手术者,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史或肺栓塞患者)可联合采用GEC加IPC加LDH或LMWH。

2.护理

2.1 健康指导:预防DVT的发生首先应做好健康教导,给病人讲解患病的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避免久站;避免外伤及插管;避免卧床时间过久;糖尿病人应该保持血糖的稳定;肥胖者应积极控制体重。

2.2 饮食指导:加强饮食指导,降低血液粘稠度。给予病人低脂,低盐,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多饮水,以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液流动速度,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含维生素C多的食物,以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保持大便通畅。

2.3 活动指导:术前做好评估及健康宣教,术后和产后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经常按摩下肢腓肠肌,促进下肢血液流通,避免血栓形成。护士应因人而异制定活动计划,指导并督促实施。

2.4 静脉的保护:长期静脉输液时,要注意经常更换穿刺部位,避免在同一处进行反复穿刺。避免下肢静脉输液,尤其是左下肢。输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时,应给予稀释,缓慢静滴,同时输液肢体要注意保暖,防止药物外渗,同一静脉持续静滴不宜超过48小时。

2.5 DVT的早期观察:注意倾听病人主诉,观察肢体肿胀疼痛情况,严格查体,不定期的做腓肠肌扪诊,注意有无Homans或Neuhof实验阳性者出现,以便及早发现DVT先兆,及早治疗。

2.6 DVT发生后的护理:一旦发生DVT后,病人需卧床休息10-14天,抬高患肢20-30厘米。患肢制动,禁止按摩。及时解除各种增加腹压的因素,防止肢体坏死,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以防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受累肢体可采用湿热敷,温度38°。以缓解血管痉挛,有利于侧肢循环建立,起到减轻疼痛与促进炎症吸收的效果。注意观察病人患肢的疼痛和肿胀情况,并记录。可触摸患肢动脉的搏动情况,指压毛细血管的充盈度[6],以观察治疗效果。

2.7 药物溶栓治疗的护理:

2.7.1 药物溶栓是治疗DVT的重要手段。静脉药物溶栓时首选患肢静脉,并且在注药过程中使用血压计袖带加压,使压力维持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和的平均值,以阻断静脉回流,使药物通过交通支直接进入深静脉,快速作用于血栓部位[7]。

2.7.2 溶栓药物依据医嘱,现配现用,注意掌握药液的输注速度,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有无恶心、呕吐、胸闷、气急等症状,同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定时监测凝血常规。

2.7.3 溶栓后注意巡视病人,仔细观察患肢肿胀有无消退,疼痛有无缓解,以膝关节为中心,膝上15厘米处周径和膝下10厘米处周径做测量,并与溶栓前作对比,以了解溶栓效果和患肢的恢复情况[8]。

2.8 溶栓导管的护理:留置溶栓导管的病人,溶栓导管需固定稳妥,保留10天,按计划、定时、定量用微量泵输入尿激酶、肝素钠、低分子右旋糖苷。导管引出皮肤处每日用005%碘伏消毒,更换敷料1次,防止局部伤口感染和导管菌血症的发生。拔除导管后局部应压迫包扎24小时。

2.9 取栓术后的护理:手术取栓以血栓形成3天内为最佳,一般可延长到血栓形成7天,即使病程已达10天以上,仍应取栓。术后给予抗凝,祛聚等治疗。取栓术后,需、绝对卧床休息,手术侧肢体制动,穿刺处用沙袋压迫止血,注意观察有无皮下血肿,肢体远端的动脉波动、血运、皮肤温度及病人有无感觉异常。鼓励病人早期做下肢各关节运动,以免再发生血栓形成。术后应用抗凝药物期间,定时监测有关指标,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的发生。

2.10 下腔静脉滤器永久置入术后的护理:DVT多发生于下肢,栓子脱落可发生肺栓塞,病死率高达20%-30%,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9]。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目的在于使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后不致引发肺栓塞,其穿刺点一般选右股静脉,也可选右颈静脉或左股静脉,但由于解剖的特殊性很少选右颈静脉和左股静脉[1]。经股静脉穿刺的病人,绷带加压包扎,平卧4小时,24小时后即可下床活动,不主张长时间制动,防止血栓繁衍;经锁骨下静脉、颈静脉穿刺的病人,术后沙袋压迫6小时,注意有无胸闷、胸痛及呼吸方式的改变,防止血胸、气胸形成。术后继续溶栓抗凝治疗,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或出血,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淤斑等。术毕立即,出院前,术后1、6、12个月分别摄卧位腹部平片,观察滤器形态、位置、有无血栓形成。

2.11 肺栓塞的观察和护理:

2.11.1 加强对肺栓塞的认识,重视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如年龄≥40岁,肥胖,有DVT病史,患恶性肿瘤,有创伤或外科手术史,卧床时间较长者等。

2.11.2 DVT形成后,要注意观察有无呼吸困难、胸痛、咯血、血压下降等肺栓塞的表现,及时发现,及早治疗。

2.11.3 半卧位,观察呼吸频率节律的变化,持续中流量吸氧,使氧饱和度≥90%。定时翻身扣背,鼓励患者咳嗽咳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11.4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DVT是外科手术后,产褥期及妇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在预防,采用了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GEC、IPC及联合疗法等方法预防DVT,安全有效;在护理上,及时的观察可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健康教育问题上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吴远美,刘英,余喜业.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治疗与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5):55-57.

[2] Frisoli JK,Sze D.Mechanical thrombectomy for the treatent of lower extre 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J].Tech Vasc Interv Radiol,2003,6(1):49-52.

[3] 张瑞芳,许红璐,等.高龄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28-29.

[4] 蔡莉莉,徐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11):39-41.

[5] 郝花.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医学信息,2001,14(2):111-112.

[6] 谈晓芳,徐群,何斐英,等.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8):618-620.

[7] 毕义刚,张书华,王宏杰,等.次选择性血管内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7):513-514.

[8] 李征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9):1536-1537.

[9] 王宏业,董国祥.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七例观察[J].中华国产医学杂志,2005,8(2):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