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刻时代“印”记“刷”新育人模式

北京印刷学院,一个有着时代印记的名字。其前身是文化部所属的文化学院印刷系,始建于1958年11月;1960年,在全国招收40名五年制本科生;1961年,文化学院撤销;同年10月,并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改名为印刷工艺系;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该院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为基础,成立北京印刷学院。

2018年,北京印刷学院举办60周年校庆。六十载波澜壮阔、砥砺前行,一甲子筚路蓝缕、玉汝于成。

近日,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院长陈丹接受本刊记者的专访,讲述了北京印刷学院支柱院系——新闻出版学院的“来龙去脉”。

传统学科立足行业

北京印刷学院被称为印刷出版业的“黄埔”院校。新闻出版学院以出版传播为特色,现有编辑出版学、数字出版、广告学、传播学、新闻学5个本科专业。

据陈丹介绍,编辑出版学属国家级特色专业。自2012年起,新闻出版学院响应国家培养新闻传播行业卓越人才的需要,在全院一本生源内选拔优秀学生组成以“韬奋班”命名的教学试验班。在2017年1月12日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在全国开办该专业的高校中,该校编辑出版专业排名第一。

新闻出版学院现有新闻传播学、新闻与传播、出版3个硕士点。其中,新闻传播学作为文、管学科群的龙头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名列第九,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为C+。该学科于199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资格,是北京地区最早的4个传播学学位点之一。不久前,北京市教委下发《关于公布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的通知》(京教函〔2019〕196号)文件,新闻传播学成功入列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

陈丹表示,高精尖学科的获批标志着“十三五”时期学校在坚持内涵建设、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增强办学活力等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这也为学校博士点申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为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的出版传媒大学起好步、开好局。

陈丹讲到:“作为中国唯一以出版传播为核心学科的教学科研单位,北京印刷学院以理论研究为基础,面向首都、服务出版业,突出应用研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创新学科紧跟时代

新闻出版学院旨在培养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出版创新人才。陈丹指出,学生既要懂出版内容,又要懂技术,还要会管理。不是在象牙塔里只懂得研究的人,更多的是在新闻出版领域冲在一线、作为新闻出版内容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出版业转型升级的亲历者。

陈丹介绍,学校的30个本科专业覆盖出版传媒全产业链的不同领域,而新闻出版学院的5个专业发展各有侧重、各有特色。其中,出版是核心,也是北京印刷学院的立校之本。数字出版和国际出版是当前比较突出的两个拓展专业。其中,国际出版是全国唯一一个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国际出版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专业。数字出版专业是该学院于2008年设置的全国首家与数字相关的出版专业,近年来聚焦“媒体融合”重点发力,积极融入行业大势。

陈丹指出:“如今的纸质阅读必须契合数字化阅读的需求,实现内容的数字化,并用数字化的渠道来发行。数字出版专业就是让内容更加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呈现给读者。数字化转型升级一定需要技术,而如何把内容与技术结合到一起是这个专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这个专业是文理兼收的。”

而针对数字出版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也“颇费心思”,陳丹称,新闻出版学院实施“开门办学”策略,将国内数字出版企业的“大咖”引进来,实行“双导师制”。同时,发挥行业院校实践教学优势,建立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可以“边学边做”。

师资力量颇为雄厚

新闻出版学院打造了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邬书林、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李东东、中国出版集团原董事长聂震宁、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院长郝振省、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周志颖为代表的强大专家团队;培养了以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优秀教师领衔,由教授、博士组成的“骨干”教师队伍;搭建了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实验室、总局新闻出版领域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与服务综合实验室、北京出版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跨媒体出版北京重点实验室、中国版权研究中心、中国编辑研究中心、中国编辑资料中心、中国期刊研究所等科研实践平台。

陈丹介绍,学院现有教师68人,其中专任教师58人,含教授9人,副教授25人。有市级学术创新团队2个、市“拔尖创新人才”2名,市中青年骨干教师6名。学科队伍规模适中、结构合理、潜力巨大。

近五年来,新闻出版学院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5项、横向项目11项,到位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陈丹讲到,学院秉承“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理念,聘请了大量出版行业的专家和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队伍涵盖政产学研各个领域,不仅授课教师队伍有兼职,就连硕士生导师也有兼职。

针对出版专业硕士,学院实行“双导师制”,一名是学院的老师,一名是兼职硕导。陈丹称:“这些兼职硕导,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而且兼职硕导的平台和渠道非常多,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引路导航作用颇有成效。”

实践平台资源广阔

新闻出版学院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在众多出版传媒集团建立了实习基地,构建了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有两个市级重点科研平台——北京市出版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跨媒体出版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还设有中国编辑研究资料中心、期刊研究所、数字出版传播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其中,“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该校第一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同时,“出版应用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卓越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作为新闻出版行业人才培养基地,学院与中国出版集团等众多大型出版传媒集团、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众多学术机构、中国出版协会、中国版权协会、中国音像及数字出版协会等行业协会保持着密切联系。

今年4月,第七届北京地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行业人才招聘会在北京印刷学院举行。此次招聘会由北京印刷学院主办,招聘单位为北京地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单位,指导单位是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和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对此,陈丹称:“定期举办此类招聘会,使得学校对于北京地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各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具体情况有着实时了解,并据此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就业。”

长期以来,学院以应用型高级出版传播人才为培养定位,所培养的毕业生专业功底扎实、动手能力强,获行业高度认可。其毕业生有80%以上都从事出版印刷领域,就业多集中于北京地区的出版及相关行业,不少毕业生已经成为中国出版领域的中坚力量。

“我们的学生手里都有好多offer,愁的是选择哪一家。”陈丹自豪地说。

国外交流汲取力量

目前,新闻出版学院先后与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美国佩斯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美国怀俄明大学等国外高校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联合培养项目,与欧盟文教总司、英国科技出版公司、北京大学等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多次举办中欧数字出版論坛、中英国际出版论坛、海峡两岸华文出版论坛等高规格、高水平国际(内)学术论坛,在业界和学界取得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近年,新闻出版学院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面向沿线国家招收留学生,其规模增长迅速。学院还专门设立了“国际出版特色班”,同英国斯特灵大学合作,开展“传播学3+1本硕连读国际班”的联合培养模式。仅用4年时间,即可拿到本科和硕士学位。

陈丹指出:“在传媒领域的内容方面,欧美的市场营销模式确实有很多独到之处,更多是从应用层面出发。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展望未来,陈丹强调,北印新闻出版学院将以全新的理念、崭新的方法、创新的思路寻求发展突破,以严谨的精神和求实的干劲抓住机遇,努力将机遇转化为动力,将优势转化为胜势,为服务首都和新闻出版行业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