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成因\影响及对策分析

[摘要]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首次突破千亿美元。2006年达到1774.8亿美元。2008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增速放缓,仍达到了2981.3亿美元,同比增长13.9%。2009年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导致贸易顺差负增长,但也扔达到了1961亿美元。

[关键词]经济发展 贸易顺差 金融危机

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国际贸易在大多数年份均为顺差。尤其是2000年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呈现逐渐加大的趋势。

一 贸易顺差的原因探索

(一)国际因素

(1)国际产业转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凭借生产要素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和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外商来华投资设厂,国际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并确立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在亚太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加工装配中心,以东亚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方,以欧美为技术研发方、品牌持有方的产业链。国际间的产业转移促成贸易顺差形成。

(2)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刺激了中国贸易出口。2002年以来,在全球经济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日趋繁荣,市场价格呈现总体上扬态势,而国内相关产业产能过剩日益突出,库存上升,价格下滑。2007年上半年,钢材、成品油进口量分别下降34%和1%,而出口量却分别增长40%和27.6%。

(二)国内因素

(1)劳动力资源。中国是人口大国,在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在城市,大量工人因国有企业改革和破产而失业。人口的绝对过剩使劳动力价格不仅低于本国劳动力价值,更远远低于国际平均劳动力价值。中国的出口建立在廉价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上,即使外部市场需求有所下降,企业仍能赚取利润,特别是纺织、冶炼等劳动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产品出口促进顺差的形成。

(2)政策和体制。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资金不足、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中国政府制定了一整套激励机制,形成了鼓励出口的产业结构。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实施与体制环境逐渐形成的背景下,中国贸易顺差逐年增长。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政府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和外贸政策,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3)经济现状。近年来中国经济高增长主要只是由投资带动的。过度投资导致许多行业如钢铁、汽车行业的产能过剩。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企业不得不扩大出口,国内无法容纳的产能通过国际市场消化和吸收,以实现国内经济平衡。

中国自1994年以后,国内储蓄普遍大于投资,剩余部分只能出口。90年代以来,中国储蓄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这既与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因素有关,又与中华民族崇尚节俭的传统文化相联系。这严重抑制了国内消费形成贸易顺差。

二 贸易顺差影响分析

(一)外贸顺差的促进作用

(1)改善国际收支和信用状况。贸易顺差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2009年外汇储备相比2000年累计增长22335.78亿美元。而2009年贸易顺差相比2000年累计增长1720亿美元。外汇储备增长增强了抵御外部风险能力,也提高了中国的对外支付和偿债能力。

(2)缓解国内产能过剩。产能过剩造成了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价格下跌,库存增加,利润下降,而国外市场成为缓解企业产能过剩、扩大市场容量的另一选择,因此这些行业的出口大量增加。这样的顺差也使得相关企业得以正常运转,避免了破产倒闭。

(二)外贸顺差的负面影响

(1)贸易摩擦增多。当前世界各国就业压力增大、市场竞争激烈,以提高关税、滥用救济措施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加剧,许多国家寄希望于此以转嫁国内就业矛盾,势必使中国企业遭遇贸易摩擦的数量进一步增多。

(2)资源流失。由于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加工贸易,这种“世界工厂”的角色实际建立在消耗大量资源的基础之上;此外,加工贸易使得很多国外企业通过投资把严重污染的产业转移到中国来,加剧国内环境恶化。中国每年出口的产品如皮革、金属制品、化学制品等都对环境有严重污染。

三 政策建议

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几点建议:

(一)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我国出口主要依靠数量和价格优势,技术和营销管理方面较为落后,高耗能产品的大量出口也会加重我国能源紧张的局面。因此应给予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更多的出口优惠并减少高耗能产品的出口比重,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二)积极扩大内需

有效的擴大内需的方式是调整国内收入分配,在全国范围内较大幅度的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进中国贸易的平衡发展。

(三)理性对待贸易摩擦

贸易摩擦的解决,一方面可以通过各国政府的磋商,由政治途径改善外贸环境,同时也要依靠我国企业自身的努力,努力获取国际认证标准,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国际贸易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