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跗骨窦综合征诊断的临床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跗骨窦综合征”这一诊断名称是否科学,合理。方法 2004年8月~2005年12月对8例“跗骨窦综合征”患者进行MRI检查,X光片检查,关节镜探查,病理检查。结果:术前参照O’conner及其它学者描述诊断,对8例“跗骨窦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了MRI检查,X光片检查,笔者自行诊断为4例跟距骨间韧带断裂,3例单纯性滑膜炎,1例跟骨退行性骨关节病。通过行跗骨窦关节镜探查,病理检查,证明笔者术前的自行诊断是正确的。结论:“跗骨窦综合征”这一诊断名词已成为历史,应予废除。

关键词:跗骨窦综合征 MRI 关节镜 病理 诊断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7)3-0100-02

1958年,O’conner描述了他称之为“跗骨窦综合征”的疾病,本病表现为踝关节扭伤接受非手术治疗后,跗骨窦部可出现疼痛,达数月甚至数年之久[1]。此后,关于跗骨窦很少见到报告,其病理情况也不清楚。《实用运动医学》第四版描述该病认为“跗骨窦综合征”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踝的外侧和跗骨窦部有慢性疼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走不平路时后足有不稳感。检查时局部有轻微肿胀,跗骨窦部有锐压痛及被动内翻痛。最重要的诊断方法是跗骨窦封闭后疼痛减轻[2]。在此基础上唐法奇等提出了6条诊断标准[3]。笔者对8例“跗骨窦综合征”进行了临床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4年8月~2005年12月8例“跗骨窦综合征”行术前MRI检查,X光片检查,关节镜探查,病理检查。男5例;女3例。年龄21~52岁,平均年龄为36.5岁。所有患者有踝关节扭伤史,受伤至手术时间19~48个月。受伤原因:运动损伤5例,交通事故伤2例,日常生活扭伤1例。8例患者均于术前经过跗骨窦利多卡因加强的松龙局封2~3次,超短波治疗及口服抗炎止痛药,症状均得到短期缓解,不能长久改善。

1.2 术前辅助检查

所有8例患者行踝关节正侧位X光片检查和MRI检查。在X光片检查中,7例骨结构无异常改变,1例侧位片上见到跗骨窦区跟骨有骨刺生长。在MRI检查中,4例明确见到跟距骨间韧带断裂,跗骨窦区滑膜肥厚,脂肪组织增多;3例韧带结构完整,仅见到滑膜肥厚、脂肪组织增多;同X光片所见,另外1例也见到跗骨窦区跟骨有骨性突出,并见滑膜肥厚,脂肪组织增多。依据术前辅助检查笔者自行诊断4例跟距骨间韧带断裂;3例单纯性滑膜炎;1例跟骨退行性骨关节病。

1.3 手术探查

8例患者均进行了跗骨窦关节镜探查及病灶清理手术。手术使用距下关节镜设备,腰硬联合麻醉下进行,采取前外侧前入路和前外侧后入路。其中4例术前诊断为跟距骨间韧带断裂的病例镜下见跟距骨间韧带完全断裂,仅余韧带残端及瘢痕组织,并见滑膜增生、肥厚、脂肪增多。3例术前诊断为单纯性滑膜炎的病例镜下见韧带完整,骨结构正常,仅见滑膜肥厚增生、脂肪组织增多。1例术前诊断跟骨退行性关节病的病例镜下见跟骨沟处跟骨有骨刺向跗骨窦内生长,周围滑膜增生、肥厚,韧带完整。

1.4 病理诊断

8例患者在关节镜探查术后将清理的病灶组织送病理检查,其中4例术前诊断跟距骨间韧带断裂的病例,病理见到韧带组织,瘢痕组织,脂肪组织和大量炎性滑膜组织。3例术前诊断单纯性滑膜炎的病例病理见大量炎性滑膜组织和脂肪组织。1例术前诊断跟骨退行性骨关节病的病例病理见骨组织、炎性滑膜组织、脂肪组织。

2 结果

对8例“跗骨窦综合征”的患者,笔者术前根据病史、症状、体征,结合MRI和X光片检查,分别自行诊断为4例跟距骨间韧带断裂,3例单纯性滑膜炎,1例跟骨退行性骨关节病。经过行跗骨窦关节镜探查和病理检查,所有诊断均得到证实。

3 讨论

跗骨窦是由距骨、跟骨相接面的距骨沟及跟骨沟构成的一条漏斗形隧道,由4壁2口构成。窦外口开口宽大,位于外踝前下方,内口狭小,续为跗骨管,“跗骨窦综合征”这一诊断名词自O’conner提出至今尚无统一的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Baxter和FreyC等也曾对该诊断名称提出不同意见,但都不能拿出客观的依据否认这一诊断[4]。笔者根据O’conner的原始描述结合其它学者提出的相应的诊断标准诊断了8例“跗骨窦综合征”,并将这8例患者分别进行术前MRI检查和X光片检查,依据客观检查结果自行给予具体诊断:4例跟距骨间韧带断裂,3例单纯性滑膜炎,1例跟骨退行性骨关节病。然后将8例患者进行了跗骨窦关节镜探查,病灶清理手术,及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笔者术前对8例患者的自行诊断是正确的,于是对“跗骨窦综合征”这一诊断名词提出异议。半个世纪前,O’conner命名这一组发生在跗骨窦区的疾病时,尚无MRI在踝关节疾病诊断上的应用,也无跗骨窦关节镜探查这一诊疗方法,更未对这一类疾病进行过病理检查。在诊断条件有限,缺乏对这一类疾病的全面认识的情况下,才给予该类疾病一个含混的,笼统的,欠科学的诊断名称,也未能提出完善的诊断标准。后来学者同样受到诊断条件的限制,一直延用着这一诊断名词。MRI在踝关节疾病特别是软组织疾病诊断上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该类疾病的诊断能力,完全可以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结合MRI及X光片给予相应的准确的科学的诊断。跗骨窦关节镜的开展又为这一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可在手术中直观的、全面的观察跗骨窦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处理。术后病理更能科学的客观的评价术前诊断是否准确合理。因此笔者认为“跗骨窦综合征”这一诊断名词是在诊断条件落后,对疾病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情况下形成的。随着医学科学水平尤其是诊断水平的提高,这一诊断名词已成为历史,应予以废除,完全可以在术前根据现有的诊断条件,将这一类疾病冠以科学的具体的确切的诊断名称。

参考文献

[1] S.TEKRYCANALE主编,卢世璧主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第9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081~1082.

[2] 曲绵城,于长隆主编.实用运动医学[M].(第四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898.

[3] 唐法奇,刘振堂.跗骨窦综合征诊治16例报告[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7(3),336.

[4] Frey c et ad:Artheroscopic evatuation of the subtalar joint:does sinas tarsi syndrome exist?Foot Ankle Int.1992;20(3):185~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