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中高校教师的角色扮演

摘要:研究性学习已从中小学扩展到高校之中,对传统教学形成了冲击。针对这种形势,本文着重从教师应起作用、教师和学生关系、教师素质要求等三个方面阐述和探讨在研究性学习中高校教师所扮演的新角色应如何定位才能获得成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校教师;角色扮演

作者简介:盖双旗(1973-),男,河北石家庄人,梧州学院数理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基础物理理论和实验教学。(广西 梧州 543002)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其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让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发展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求培养学生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教育目标。可见,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目标既有一定联系,又有较大差异,其对于改善高校教学水平和提高大学生素质而言,有其优越的地方。特别是由于大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水平较高,所以研究性学习在高校教学中得以不断开展和深化,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

那么,教学作为一项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学目标的改变并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能力体现。研究性学习对高校教师来说是一个展现自己才华的新舞台,一个活动空间更大,表演形式更灵活、更多样的新舞台,其要求高校教师扮演的角色和常规教学相比,发生了一定的形式和性质上的改变,提出了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新标准,类似一个演员要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拓宽自己的戏路一样。高校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如何处理和学生的关系,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新的教育目标,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在研究性学习中高校教师所扮演的新角色是否可得到学生的认同,是否可获得成功。

一、研究性学习中高校教师应起作用的定位

一般谈到高校教学,都说高校教师应在其中起到一种主导作用,那么在研究性学习中这种主导作用如何体现,并且如何紧扣“研究性”和“学生活动”这两个要点,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笔者认为高校教师首先要做到“四者”:

1.设计者

任何一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进行都应由教师先期进行评判、选择。资料上提供的学习活动范例并不是一个通用的准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喜好、特点、要求等进行选择、修改或添加学习活动内容。例如大学生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之间就差异很大,对他们的要求也很不同,所以教师在处理学习活动内容时就要加以注意,要删除什么、要添加什么都要仔细考虑。笔者提倡从学生的所学知识中挑选部分学生感兴趣,和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加以修改后设立成学习活动项目,因为这样可使学生保持学习的持续兴趣,并感到学有所用。总而言之,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在于教师的设计,如同建一幢楼房,设计上有缺陷,就算用最好的材料,最优的工人也难以改善。

2.高级学习者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发挥在引导上,这是大家的一个共识。具体应如何引导才算成功,并没有一种通用的做法。在此笔者提出一个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态度上的定位,即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扮演“专家”的角色,而应扮演一个“学习者”的角色。这样可使教师在学习活动中不是采用指导的方式而是采用发现和探究的方式,这样做对于师生双方的发展都是很有利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扮演的学习者并不是只顾自己的,还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他要向共同学习的低级学习者(学生)提供方法上、理论上有用的东西,因此教师扮演的是一个“高级学习者”的角色。这样研究性学习过程就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相互帮助的过程,教师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专家,而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伙伴、一个参谋和一个支持者。

3.评论者

对于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活动成果的评价,教师不应只作为一个“评分者”出现。评分者只会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距离教师设定目标的远近打出相应分数,这是一个纯粹外在的评价标准。笔者认为对学生活动成果的评价应更注重于活动的过程,活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出的能力和创造力是活动价值的精髓所在,这是一种内在的评价标准;至于学生的活动成果距离教师设定目标的差异多少只是一个可供参考的外在方面。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时,不应只是打出一个分数,而是起到一个“评论者”的作用:即有针对性地及时小结学生活动中的某些优异表现,如新发现、创造性、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等,给予肯定和赞扬,并对学生的研究加以引导;对学生活动中的某些不足之处或犯错之处适时提出意见和建议,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争议,共同和学生研究解决之道;对学生活动过程所获得的全部成果给予综合性评价,评价可从教师自己观察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和学生自己对学习活动过程的总结两个方面入手,这样可使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价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并最终学会进行自我评价。其中要着重指出的一点是:如果学生相信教师的判断,他们更想要评论而不是评分;如果学生不相信教师的判断,那么他们更想要的是评分,而不是评论。

4.研究者

为使研究性学习能顺利开展和日趋完善,教师作为“研究者”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教师要将课堂当作课程革新的实验室,做到随时观察学生的活动,研究其中表现出的问题和现象,以便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课堂,理解学生;并在自己的经验范围内进行提升后修正自己的教学,创造出师生双方都可以接受和运用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意识到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教师所扮演的学习者角色是为了提高其教学水平,使师生双方受益。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赋予学生作为“观察者”的权利,让学生也注意观察教师教学,分析和感受教师设计的活动,并向教师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教师进行协商。师生双方在比较了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看法后,对其中不一致的地方着重进行讨论,提出解决的办法。这种教师作为研究者,学生作为观察者的合作关系使师生双方具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教师发展和改善自己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二、研究性学习中高校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定位

传统教育赋予了高校教师在学习上“控制”学生的权利,让高校教师扮演了“大师”和“专家”的角色,这容易造成高校教师视自己为知识权威的掌握者,而视学生为求知知识的受动者。这种师生关系是“知”和“情”分离的,只有“知”的教,而无“情”的师,造成高校师生间在学习关系上缺乏真诚和了解。

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是“开放式”的,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应是一种“开放”的关系。笔者认为在研究性学习中高校师生间应是一种“合作伙伴式”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朋友,生活上的朋友。由于大学生是成年人,师生关系更容易处理和融洽。在上面提到的高校教师要成为“高级学习者”等做法其实就是为改善师生关系而做的一种努力。作为学习上的朋友,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代表,而是理解和重视学生的权利和地位,积极鼓励、保护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人。作为一个朋友,并不是有问必答这么简单,而是时时、处处留心学生的学习活动,适时、主动、友好地给予学生帮助,并对学生的进步表现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兴奋。另外,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学习上的朋友是不够的。社会复杂多变,日新月异,学生的思想也千差万别,各种混乱的思潮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生活态度,所以教师还要成为学生生活上的朋友。而学习活动的过程最有利于师生在情感、思想上进行交流,大学生也非常渴望听到一个年长的、思想成熟的、有生活经验的、和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人来为他们提供一些建议和选择。因此笔者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经常花上一些时间应学生要求而参与讨论,讨论一些与课程无关,但与学生成长、发展有关的话题,并不会因为其与课程无关而拒绝学生。教师在这种交流过程中要真诚地对待学生,真实地阐述自己的各种观点,接受学生的争论,耐心地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作出力所能及的回答。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提供帮助,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在尽心尽力地为自己的生活着想,教师能更理智、更实在、更全面地看待自己的生活和发展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这种合作伙伴式的朋友角色是有限度和有限制的,要对学生做到喜爱而不溺爱,严格而不严酷,掌握其中的分寸。

三、研究性学习对高校教师素质要求的定位

通常谈到高校教师的素质大多是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低,但在研究性学习中高校教师的素质除以上内容外,笔者认为还要包括以下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1.虚心

研究性学习与一般课堂教学有一个很大不同的地方就是教师可预见、可控制的过程和范围大大缩小。学生在活动中能发现许多教师预料不到的现象,提出许多教师预想不到的问题或对教师设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使用独特方法加以解决。教师面对众多的这些现象、问题、见解、方法等未必能一一作出完善的答复,有时甚至根本不知如何答复。这就需要教师一定要“虚心”,这不是一个面子上的问题,而是正确对待学术研究的应有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我国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就这样说过,我们教师也应该做到。所以笔者认为应该提出“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这个口号来表明我们教师的态度。

2.创新

要培养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就必须有创新性的教师。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所谓创新性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方法的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只有“虚心”并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必须在学习活动之初就以一种创新性的眼光来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逐步体会出教师设计上的妙处;在学习活动时,教师必须用一种高层次、全方位的眼光来观察学生的活动,适时提供一些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方法,并用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传授给他们,这也是一种创新;在学习活动之后,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及成果作出一个高度概括性的总结评价,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来分析活动,这就是一种创新性的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教师对自己学习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并从内心佩服教师的才智。

3.反省

人无完人,教师的教学也不可能完美无缺,这就需要教师在一次活动或一个阶段的教学之后进行回顾和反省。可从学生方面收集意见,从同事方面收集意见,经过自己的思考后总结出成功的因素和有待改进的地方。这种反省一方面要求教师能虚心地倾听别人的意见,特别是一些批评性的意见;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仔细地回顾学习活动过程,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对自己指导的活动进行理性评价。综合以上两方面考虑之后,教师作出对学习活动安排的调整,并在下一阶段学习活动结束后重复以上操作进行对比研究,以确定这些调整是否获得了成功,以及在下一阶段中还应作出哪些调整。这个反省过程可说是循环无穷尽的,只要有教学就应该有教师的反省,只要教师永不满足就要时时注意反省。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从三个方面阐述的对高校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新定位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具备了虚心才能演好高级学习者角色,只有具备了反省才能演好研究者和评论者角色,只有具备了创新才能演好设计者角色,而扮演好这些角色就能建立合作伙伴式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应俊峰.研究型课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