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因材施教艺术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

摘 要:因材施教是高校教师在学生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生活中,如何有效地将此措施运用好是每一位教师目前遭遇到的一项难题。在不同的高校中,学生扮演着不同类型的角色,他们是教育实践中的重要目标;而与此同时,各高校的辅导员承担着的是管理学生的领导角色。本文着重论述了辅导员如何从因材施教的概念、原则及方式等,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地管理与疏导,从而进一步将因材施教的艺术手法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的更加完善。

关键词:因材施教;管理与疏导;艺术手法

一、因材施教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生存原则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励学生求知的潜能,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从而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地发展。在辅导员学生工作中,辅导员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指导,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取得更丰富的收获。 因此它主要体现在:

1. 物质和精神奖励的结合在因材施教中的效用。在高校中,辅导员承担着领导或管理的责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将因材施教与精神奖励进行融合;而其中物质奖励对于特殊学生可以起到一种催化作用。例如一个经常缺课的学生,通过多次谈话沟通达到了一些效果,由此可见,在精神的认可和鼓励的效用下,再融合一定量的物质奖励,对学生的进步是一种认同,当然这也仅限于偶尔;如果说只有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的单一形式,在一些特例环境或特殊学生中不一定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因此,这种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并不能频繁使用;例如一新生,性格内向,初到学校,不喜与人交流,对于学习的态度是散漫和消极,具体体现在不够认真和积极,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则是他永远处于自我世界中,辅导员知晓了情况后,先询问班委,接着又和其寝室的同学进行了交谈,从中获取了该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进行整理;与该生的首次谈话,以失败告终,原因是学生十问九不答,谈话时间只维持了五分钟,学生就显现了不耐烦的情绪;辅导员在反思了一段时间后,与家长进行了一次电话交谈,获知该生属于沉默寡言、不善交际的类型,在家不善言谈,独自画画,在日后的交流中,辅导员与学生的多次谈话,使效果差强人意;在无计可施之下,辅导员求助于心理咨询老师,专家的结论就是该生自我封闭意识很强;因此,专家给辅导员的建议对其耐心,让该生自行打开心房。之后,辅导员开始对其有针对性的关注;首先,用校规校纪强制性地约束和牵制他,加强该生的自制力;其次,适时地关心和关注他,一旦该生有进步,及时表扬与鼓励;再次,与家长保持紧密联系,及时将学生的进步反馈给家长,提升家长对学生的认可和自信;最后,从学生的兴趣点挖掘长处,并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从兴趣中寻找自己的目标并拓展空间,尽快发掘自己的优势从而实现个人目标。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辅导员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马克思曾经指出过,人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但它又并非是万能的、绝对的;因此,精神方面的鼓励不仅能够满足人在心理方面的需要,对物质需要也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尤其融合了因材施教的艺术元素,能更让学生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2. 及时与适度在因材施教中的运用。在管理中无法做到及时适度的话,不仅有失信于人之嫌,也会损伤员工的积极性,甚至还会让彼此之间产生抱怨,一旦矛盾产生,最终很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可想而知的。让人能够尽快看到自己的利益取得与过失的结果称为及时,而适度则是要求功过与赏罚相适应。就好比追求物质利益的人,如果仅仅只限于精神上的鼓励显然是不够的,反之亦然。再接着之前的事例,对于厌学的新生来说,大道理无疑是火上浇油,徒增学生的反感;因此,准备不充足及不得当的谈话,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反之,正因为方法的适度及时,才让学生有所转变,并拥有了主动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及时适度在因材施教中是行之有效地方法之一,在教育过程中有批评是必然的,但在批评教育的同时掌握好适度的尺寸,因为过度的批评只会减弱学生的积极性,故此运用适度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发掘学生体内的潜在能量,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还能让学生清楚地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与奋斗。

二、因材施教艺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激励效应

在高校中,学生的需求形式多样,因此承担着领导与管理职责的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方式上也必须多元化,这样在教育和引导上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人曾说过:“过度的压力会让天才变成白痴,而适当地激励却能让白痴变成天才。”因为任何有效的激励都是要从满足人的需求开始的;因此,因材施教的激励方式包括目标的激励、奖罚的激励及关怀的激励等方面。具体表现在:

1. 因材施教的目标激励艺术。目标是过程的未来状态,是刺激人的动机,满足人需求的重要因素。当目标拥有了一定的价值性、挑战性和可能性时,就能实现并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群体需求和个人需求;这在学生身上最能体现,在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思想作祟下,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希望子女在大学里能够早日入党,其中有的学生是因为家长是党员,从小受其影响,进入大学后就积极地写入党申请书,希望能够早日加入党组织;因此,辅导员对于一些非常优秀并且很有上进心的学生就会以此作为一种目标来激励学生,要求学生以党员的标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以此来达到他们所希望的目标。

2. 因材施教的奖罚激励艺术。作为领导者有必要根据成员贡献的大小来进行不同层次的奖励,而奖励的方式也要给予不同的变化。在奖励的过程中,领导者要善于把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结合起来;有时候及时的奖励比过后的奖励,更易提升奖励的激励效用,使因材施教的奖罚激励产生效用。高校教师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奖罚的拿捏适中与否,对于她与学生能否很好的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生的积极性上也起着关键的作用,而惩罚同时也要与帮和教相结合;例如学生参加一讲座,出勤率并不尽如人意,对于讲座事件辅导员若能巧妙地奖励参加讲座的同学,除了加分奖励,在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积极参加讲座的同学,这样巧妙的奖励比直接减分的惩罚似乎更能够让学生接受,而缺席的同学也会因此好好反省;由此可见,当辅导员掌握了惩罚的时机,用奖励代替惩罚,学生反而更能认清自己的过失。在奖励的过程中,紧密结合帮与教这一措施,针对性地惩罚,能够让学生记忆犹新,从而减低犯错的可能性。

三、结束语

因材施教是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辅导员通过不同的激励形式让学生学会成长,并以此达到他们乃至团体所期待的目标。如今的高校作为有着共同目标的组织,有必要同包括高校辅导员在内的从事学生管理的教育工作者一道营造一个充满机会及充满良性竞争的发展环境,让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与学校的成长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朱立信,鹏怀.领导科学与艺术[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1.

[2] 涂岚,雷乐.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领导激励[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0-1.

作者简介:

涂岚 (1979-),女, 江西南昌人,硕士,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廖先锋(1980-),男,江西南康人,硕士,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