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教学有效

摘要: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于教师职业匹配。而教师的职业匹配与教学有效性体现在让学生学习有兴趣、能思考、有收获、能联系。面对高校扩招造成了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合理不完善,高校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因而引起教学改革中存在低效无效的教学改革行为,很多教师没有按照教学改革规律、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求来备课、讲课。他们对教师职业缺乏深刻认识。我们应该反思,应当务实,正确认识和评价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务实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 人力资源管理 职业匹配 教学有效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教学有效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校事业突飞猛进发展。高校的教师是高校人力资源的主体,是高校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各高校之间竞争的焦点,培育一支优秀的高校教师队伍,对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与保持至关重要。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建立起科学、完善与合理的人才引进、培养、稳定和使用制度,构建起竞争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可以不断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但质量与效益的矛盾却很突出。没有质量和效益的教育是没有存在价值的。教育质量的好坏和效益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教育自身改革的成功与否,还是一个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战略性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不仅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扩招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造成了高校教师教学改革的不合理不完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不尽如人意。

1.职业不匹配造成无效的教学改革行为比较普遍

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造成的巨大冲击,人们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故而职业不匹配相伴而生,并逐渐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教育行业中。高校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及高校体制的改革,教师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心理压力,其情绪处于易于疲劳状态、工作热情丧失,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同事和学生,与同事和师生之间关系恶化,部分教师产生了强烈的离职倾向。如果听任这种倦怠现象恶化而置之不理,将会给高等教育带来极大的损失,故而有必要深入研究高校教师的职业不匹配现象。

教学改革“有效”指能实现预期的培养目的,使学生有收获。尽管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一贯低劣的教师为数极少。但许多教师,有时也会出现教学改革低效和无效的状况。这些低效和无效的教学改革行为具体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不能按学校大的发展构思培养目标,学生学习茫然(组织教学改革的低效)。课堂组织秩序混乱,学生学得快忘得快是低效教学改革的首要表现形式。大部份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完了也就完了,什么都记不住。关键是注意力。教学改革是一项有规律的、充满艺术的工作。教师在那里“想当然”地教,“爱怎么教就怎么教”,有时表面热闹,但没实质内容,带有主观随意性。也有的凭直觉,有的依赖对类似经验的联想,有的通过尝试知识的途径等。

不能正确对待学生(激励策略的缺乏)。教师不能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学生,或者粗暴地训斥学生,或者用屈尊的口吻对学生说话等。习惯于批评,不善于关心和激励,这些现象都是导致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下降。

2.学生学得痛苦,教师教得辛苦

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改革很容易使学生大脑彻头彻尾地退化,使智慧堕落。人的大脑一旦被视作一个存储器,只能存贮那些过去的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死的不具新意的知识,人就完全成了“知识”的奴隶,知识不再为人服务,人却完全被知识左右。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的老师可亲、可敬、可信、可爱,学生喜欢你,也就喜欢上你的课。反之,师生关系抵触、对立,即使教师的水平再高,学生不买你的账,不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一切都是枉然。所以教学的方法必须要多种多样,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录像、光盘等音像资料,加强直观感觉,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练习中,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落到实处;当学生掌握了基本技术后,进步将会很快,可以多请学生做示范或表演,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和展示创造力与表现力。

3.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薄弱

创造力强调自由思想的重要性。物理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想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现实的教学改革实践需要我们的教学改革更加有效,现实的教学改革实践更需要完成对片面的、仅仅强调“认知的教学改革有效”的超越。研究者之所以选择这一问题来进行研究,既源于研究者对教育教学改革价值的思考和自身有效学习的反思,更源于对教学改革实践的关注。

二、教学改革有效的模式探讨与人力资源管理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学校发展目标的要求,强化人力资源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通过健全人才规划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等,搞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以促进学校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近几年来,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各个高校以人事制度的改革为突破口进行了多方面的校内综合改革,在人事管理方面实行的“因事设岗、双向选择、择优聘任”的原则已初步呈现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框架的可喜局面。为了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高校教师的教学改革境界通常有三类:照本宣科、自我欣赏、天马行空。教学改革有效的表现是学生思维力的提升、学习兴趣的满足、师生间的信任和尊重。同时,应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参与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两个方面构建高等学校有效教学改革。

1.教学改革有效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有兴趣

教师首先需要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改革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识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因为只有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自己要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知觉和理解的方式去“教”。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改革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改革有没有效果、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具体地说,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包括三重意蕴:有效果——对教学改革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改革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有效率——对教学改革作为精神性生产活动的经济学描述,即教学改革产出与教学改革投入之比,或教学改革有效时间与实际教学改革时间之比;有效益——是对教学改革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质的规定)及吻合程度(量的规定)的评价。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那也是无效教学改革。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那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有效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是学生学得有趣,能自我激发动机,有自主权。因此,“教学改革有效”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改革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改革效果。“教学改革有效”着力于教师的教学改革行为,但是以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为归宿。

教学改革有效的理念由来已久。教学改革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改革观。它倡导教学改革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改革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改革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在这一背景下,教学改革有效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改革的效益问题,即什么样的教学改革是有效的、高效的、低效的还是无效的?在什么条件下教学改革才更为有效?从内容上看,教学改革有效是一整套为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改革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改革策略,也是一套用以指引教师教学改革、评价教师教学改革效果的标准,更应该是每一位教师需要付诸实践的一种教学改革行为。

2.教学改革有效的具体内容

具体说来,教学改革有效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一些基本内容:

教学改革有效着眼于学生的进步和进展——关注教学改革效果即学生有没有收获。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单一方面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生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即教学改革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的程度上。教学改革有效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观念——关注教学改革效果。教学改革有效强调教学改革效果,教学改革效果的底线就是目标的达到,教师的教学改革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改革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了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教学改革有效需要一整套具体的教学改革策略——关注教学改革过程。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改革目标或教学改革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通常,人们根据教学改革活动的进程把教学改革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些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教学改革有效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具体的决策。

教学改革有效关注教学改革情境。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具有高度的情境相关性。教师依据教学改革有效理念的指导,运用自己的专业判断,在具体情境中做出专业决策,即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对于适当的人,做适当的事。为此,积极创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改革情境(课堂小环境和教学改革大环境),从根本上解决面临的学校教育与现实实践相脱离的困境,这是实现教学改革有效的一个基本条件,也是开展教学改革有效的一个基本追求。

3.教学改革有效的基本方法

为了实现有益于学生和教师的教学改革有效实践,我们既需要放眼世界的眼光,有意义地借鉴外国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理论及实践经验,更需要传承传统的精神,尊重自己精神家园里的历史智慧,同时还必须基于中国当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坚持一种“批判”的立场,从“学”与“教”及其相互关系上对(有效)教学改革活动进行整体的考察与建构。

注重实效的努力,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正视教育中存在的不合理的现象,追求教育的合理状态,最终让教育处处闪耀出人性的光辉,并让教育体现出人的存在与尊严。

教学改革有效模式分析

(以学生有收获为中心、以学生和谐发展为目标)

最终目标学生的和谐发展:全面、健康、个性

学会认知:获得理解的手段;

学会做事:应对所处的环境;

学会合作:与他人共同活动;

学会生存:适应变革的世界。

内在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利用人类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式方

自主学习:内化-外化;

探究学习:经验-体验;

合作学习:边缘-卷入;

研究学习:继承-创新。

具体途径教师的教学改革有效:唤醒学生并提供支持与帮助

共建全面的学习目标:创建宽松的学习环境;

开发丰富的学习资源:实施包容的学习评价。

根本保证教师的专业发展: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

研究社会对学生的发展要求;

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研究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

三、人力资源管理与教学改革有效的心理过程分析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在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成果时应特别注意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根据其特定的对象具有如下特点:一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的教师及其与组织、环境、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在开发、利用中不断提升其内涵价值。这将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的增值,同时又对其他物力资源的继续开发,在深度和广度、效率与效果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是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有其客观的内在规律。高校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复杂性、特殊性的特点,是高学历、高智力的知识密集型群体,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求以及获得尊重的愿望更加强烈。教学改革过程是一个认知、行为、情感相互作用、动态发展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于教学改革媒介,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从而实现最终的教育目的。因此,认知活动可以说是整个教学改革过程的操作系统,是教学改革的实质所在。而“明天的资本,就是智慧”,国际未来学研究所儒佛内尔博士的这一话语对我们如何关注学生的认知活动无疑是一个富有意义的提醒。事实上,明天的资本之所以是“智慧”而非传统上的“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经济发展从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向个性化生产的转型,更源于知识与智慧所具有的品质不同;知识只是一种外在的智慧(智慧的产物),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被动性,而人类大脑中的智慧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也更显出生命的活力。

1.教学改革是动态发展的

教学改革活动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教学改革理论研究必须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

实践中,人们对教学改革的根本属性和根本功能的看法常滞后于课程与教学改革改革的实践,也滞后于社会改革的实践。教学改革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首要任务是重视知识的传授(教师)和掌握(学生),这已成为我国教学改革的传统,在国际上这也是我们的优势。人们从信息时代人类学习方式变化的实际状况出发,重新认识教学改革活动的本质,提出教学改革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合起来的共同活动过程,进而认为教学改革的本质是“对话”,是“交流”,是“沟通”,认为教学改革实际上是师生以教学改革资源为中介的交互影响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过程。把教学改革过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就是强调教学改革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理解,承认教学改革是以客体为中介的师生之间交往的过程,其目的是实现师生之间的知识、智慧、生命、意义的共享。交往是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师生双方都是作为真实的、完整的人而存在。在对话这种交往形式下,教学改革走出了科学世界的藩篱,谋求科学世界与人文世界的整合。通过对话,人与自然、人与“文本”之间相互认同、相互体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其学习的过程就是自己的生活过程。

2.教学改革就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事实上,人的本质总是与其基本的生命活动状态关联在一起的。”同样的,教学改革的本质也是与教学改革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生命活动状态关联在一起的。教学改革的本质则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特殊(追求有效)的学习活动,即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以新型师生关系为纽带,通过教师、学生与教学改革目标、教学改革资源、教学改革媒体的交互作用,促进和帮助学生有效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发生、改善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实现学生和谐发展的活动。当然,在价值论的层面,有效学习活动的目标虽然是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主动的发展,并最终趋于或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但这只能是我们教学改革价值的应然追求,并不一定是教学改革的实然状态。在认识的层面,有效学习活动确实含有“特殊认识”的因素,甚至可以说“认识”是有效学习活动中最为主要也最为重要的因素。

3.教学改革就是让学生有发展

把现代教学改革的本质定位在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上,因此,“教”“学”不仅仅是指“知识的传递和获得”,而且是指出“引起学生积极的思想活动”,具体的学习、具体的教学改革内容、具体的授课类型等情况,在“教-学”谱系中寻找教与学的平衡点。学生学习动机的过程如下:

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与教学改革有效性的评价

判定“教学改革是否有效”?教与学应并重,关注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过程与结果并重,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群体与个体并重,关注同一,更关注差异。教学改革有效与否标准的把握(具体判定)问题涉及教学改革的本质问题,如果对教学改革的本质认识不清,我们就无法制定一节“好课”的标准,因而我们也就无法真正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上课。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教学改革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这一对教学改革本质的认识决定了我们判定“教学改革是否有效”的视角必须相应地从传统的“以教评教”转变为“以学评学、以学评教”,即评价一堂课的优劣(及一位教师的整个教学改革)不仅仅只是看教师的发挥,更要看学生的学习状况,看学生在课堂上(教学改革中)是否处于中心地位,看课堂上(教学改革中)学生的个性、能力有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改革的最主要的形式是课堂教学改革,对教学改革有效与否的评价更多情况下是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评价。当我们把教学改革活动关注的重点从教师传递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活动上以后,评价课堂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有效学习的课,是好课;而不能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或不能让大多数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则不是好课,是失掉了课堂教学改革价值的课。在这里,我们把能否实现或能否让更多的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改革效果的标准,而不去简单地评价教师的讲授水平,也不一味追求学习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这样做,并不是否认教师的讲解或教育资源的丰富多样性对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作用,而是因为讲角也罢,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改革仪器设备也罢,都仅仅是形成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学习活动,必须让学生在规定的期限内学会某些知识、形成某种态度、掌握某些发展本领。

教学改革是否有效,还要关心教师在创设有效学习活动的环境与氛围上的工作做得如何。教师要努力使学校课堂变成学习者的乐园,使学校、教室成为一个健康、和谐、安全、温馨、使学生满意的学习环境,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能在拥有共同“愿景”的基础上友好而快乐地相处。在具体教学改革中,教学改革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因为“情境”不仅仅是“一组刺激”,而且是与教学改革目标相应的、与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结合的一种人为优化的场景。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的真切性,以真切的情感调动学生参与认识活动的主动性,以广远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蕴涵的理念引导学生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关注教学改革预设与生成的平衡。教学改革是否有效,要求教师能够针对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有序而灵活地组织教学改革,实施教学改革计划,做到教学改革过程科学合理。所谓“科学”,其核心价值是实事求是,是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有计划而不拘泥于计划,讲变通、讲灵活而不陷入盲目实践。如果一味追求有序,追求按部就班,追求计划设计的严密完整,失去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精神,就会失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髓。其实,一切教学改革设计,一切标准、纲要以及教师的一切劳动,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

关注教学改革的效率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改革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学得怎样,学生发展得怎样,实质上就是“以学评学、以学评教”。教学改革是否有效,主要是看作为课堂教学改革提出的问题、提出的学习任务解决得怎么样;看教学改革过程中学生、教师的时间、精力投入产出比;看教学改革最终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反思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是否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以学论教、以教促学”评课表对于我们如何进行教学改革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以上思考算是抛砖引玉。教无定式,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教学改革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良知的教学改革工作者都在做着不懈的努力,为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质量在不停奋斗。

参考文献:

[1]陈国海.中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评估的走向初探[J].高教探索,2005,6

[2]魏红.我国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评价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3

[3]滕金生,李莉.本科教学改革效果评价的实证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4]高文.现代教学改革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学改革出版社,2000:127

[5](美)布鲁纳.邵瑞珍译.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33

[6](美)梅里尔·哈明著.罗德荣译.教学改革的革命——创新教育课程设计.宇航出版社,2002:112

[7]陈厚德编著.有效教学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8]宋秋前.课堂教学改革问题问诊与矫治.教育研究,2001,4

[9]彭元.基于学生评价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评估模型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

[10]陈国海.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效度和信度分析——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评教表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

[11]陈林,徐化祥.加强高校评教系统可靠性的方法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