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措施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抑郁情绪的影响

【摘 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措施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3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均应用药物维持性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心理干预措施。结果:研究组SDS、SAS量表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及干预前(P<0.01)。结论: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心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况,提高生存自信心,是其早日回归社会的有利保障。

【关键词】心理干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抑郁情绪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是指由一组多因素症候群组合而成的临床综合征。目前,该病的发生机制尚未有明确的定论,但普遍认为外部社会不良环境原因及个体心理易感原因在疾病的产生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虽然多数精神分裂症病人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后相关症状可以得到缓解或控制,但其恢复期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表现,而这种抑郁表现对患者预后及回归社会极为不利。为此,我院对我院收治的1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心理干预措施,临床收效较佳,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2例。入选标准:1符合第3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对精神分裂症的相关诊断标准;2患者病情处于恢复期;3经HAMD汉密顿抑郁评估量表测试分值>8分;4无严重身体疾病;5无药物不良反应。根据随机数表法将32例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6例。研究组:男10例,女6例;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42.3±4.5)岁; 病程3~16年,平均病程(7.8±3.2)年。对照组:男9例,女7例;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43.5±4.3)岁; 病程3~15年,平均病程(7.6±3.5)年。在一般情况对比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应用药物维持性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患者应用心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1.2.1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主要是对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此方法可以使患者加强对认知加工期不合理逻辑的领悟性,对与不良行为相关的措施认知进行分析,找出错误根源,建立起正确的认知观。上述治疗每周进行1次,每次60min。

1.2.2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主要通过康复教学的方式进行,其内容为:(1)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教学讲解,与患者一起探讨各种症状产生的原因,表现方式及性质等。(2)帮助患者认识药物治疗对疾病症状的影响,使其加强对治疗的诊从性;同时,向患者讲解治疗期间所出现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可受药物作用的影响,也可受到心理社会方面的影响。(3)针对出现情感障碍、缺乏信心、前途担忧的患者,可针对性给予干预措施,通过耐心的讲解与引导使其情感得以发泄,真正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并且其早日摆脱疾病的困扰。(4)向患者讲解有精神问题者的生育、婚恋疾病,以及生存的知识。

3 讨论

多数精神分裂患者通过有效的药物治疗后可以消除精神症状进入恢复期,但由于此阶段会面临出院后对生活及社会的适应问题,如:担忧前途未来,害怕亲人及朋友的遗弃,担心精神疾病反复发作等,极易使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影响疾病预后。同时,此类患者对社会环境及现实情况认识能力缺失,造成了诸多方面的认知偏差。因此,针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者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十分必要。目前,国内许多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通过应用心理干预,其抑郁、焦虑情况明显改善[2,3]。本文研究结果与多数资料相符,研究组通过心理干预后,SDS、SAS量表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及干预前(P<0.01)。可见,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可以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加强社会适应力,保障预后质量。

总之,针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不能仅关注于他们的药物维持治疗标准上,还应适时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加强患者对此类疾病的了解程度,提高生存自信心,使其通过正确的思维去评判事物,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刘竹华,张建新.首发、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4):655.

[2]于立.综合性心理干预改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障碍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33):12-14.

[3]王琼,罗捷,唐丽.260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26):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