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整合的思想深入人心,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达到整合的效果,依然是众多教师苦苦寻求的目标。从教材的分析,到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每个环节中都能体现整合思想的运用,这种整合不仅体现知识的整合,更包含人生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整合。

关键词:课程整合 教育学 教学设计

课程整合思想是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长期的分科教学导致学生知识学习的分裂,阻碍了知识运用能力的发展,产生了“知识分着学,却不能合起来用”的尴尬。《教育学》作为师范院校的公共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递的教育理念,会在学生对教育思想的初步感知中产生先入为主的影响。“教育与人”是《教育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影响个体发展的各个因素及其关系。笔者现以课堂教学的环节为例,简单剖析整合思想在这一教学内容中的体现。

一、教材处理中的整合

每一本教材的编写,都体现着作者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反思,因此,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教材中,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教育学》(余文森,2009)教材中,“教育与人”一节按照遗传——成熟——环境——学校教育——主观能动性的思路进行编排,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教材内容重新整理,依据“遗传与生理学意义上的人——遗传与心理学意义上的人——遗传与个体成熟——孕期、产程与人的发展”的线索,将书中没有提到的“孕期、产程与人的发展”补充到课堂教学当中,为学生呈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影响个体发展的框架。当然,教学内容的丰富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面面俱到,在每一部分知识的介绍中,都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重难点的调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保留空间。

二、导入环节中人生观的渗透

“教育与人”一节内容中,人的发展是一个关键词,教师在导入环节以“人”字作为切入点,从训诂学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人”字的含义:“人”字的结构简单,所以坦坦荡荡;“人”字的笔画灵活,但是不失原则;“人”字的结构稳固,寓意做人要有责任感。简单的一个“人”字,被教师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学生从中感悟到的不仅是字本身的意思,更是一种思维的方法和对人生的思考。人是完整的,教育也应该是完整的,每个个体需要的不只是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需要支撑专业发展必备的精神动力,这就是对人生的感悟——正确的人生观。在师生的每一次交流中,这种完整的思想会如春雨般渗透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血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回顾环节中的人生发展指导

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学生学习的“生长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通过已有知识的回顾,来引发新知识的呈现。在“遗传与个体成熟”的探讨中,教师请学生回顾个体发展的各个关键期,如大脑分区的关键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身体发育的关键期等。依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关键期的了解多限于儿童期(0-18周岁),在讨论中并未提及成年后的关键期,于是教师在补充环节强调了“20岁是成年思维发展的关键期”的内容,帮助学生明确了在大学阶段应该树立的人生发展的方向。教育覆盖所有领域,贯穿人的一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达的全面与整合的思想,会通过每个教学环节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方向,教育在课堂之外,这是教育本身对教学活动的要求。

四、理论应用环节中的常识教育与文化传承

在赫尔巴特经典的“五步教学法”中,练习是巩固所学的必备环节,同样,在《教育学》的课程中,教育理论的应用和教育观念的形成,是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经过师生的探讨与思考,在一节课的最后,教师会安排应用环节,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新理念。在所选内容中,教师的整合思想可见一斑: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在富贵的家庭,但社会是多元的。

无条件接纳每个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良心。

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孩子发展的新事实。

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

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秋失明,厥有《国语》,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天道酬勤;事与愿违,遘兹淹留,穷达有命,亦有何求?

以上九句话中,每句话都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教育与人”的内涵,我们不仅可以体会到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整应用,同时看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身影,这在国学逐渐弱化、急需回归的今天,对我们的高等教育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而当学生诵读这些国学经典的时候,感悟到的不仅仅是富于韵律的语言,更是先贤的豁达与智慧!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这再熟悉不过的几个字中,却含着多数人的“不求甚解”,当教师问及“龙生九子,都是谁?”的时候,学生能想到的不过一二。当教师说出赑屃、饕餮、睚眦的时候,学生才恍然大悟。面对学生的知识空白与求知欲,教师只是点拨一二,并未言尽,不完整的讲授中巧妙地蕴含着完整的学习方式,此时的常识教育似乎又多了一分用心良苦……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教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李才俊.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优化.课程教材教法,2006(10):73-77.

作者简介:

董晶晶(1983— ),女,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讲师,硕士研究生,基础教育方向。

肖伯玲(1970— ),女,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教育学方向。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