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民族贫困地区女童就学难的有效途径

一、回族女童就学难是宁夏 实现“两基”的难中之难

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要在本世纪末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宁夏回族自治区要实现“两基”,关键取决于能否有效地解决农村女童,尤其是南部贫困山区回族女童就学难的问题。目前全自治区未入小学的27837名学龄儿童中,女童为20690名,占74.3%,在号称全国“贫困之冠”的宁夏西海固地区,1992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25元,回族女童入学率仅为63.3%,回族妇女文盲率高达70%。女孩是未来的母亲,女童就学难,妇女受教育水平低,母亲素质差,伴随而来的是家庭的贫困愚昧,人口盲目增长,早婚早育多胎率高,从而陷入了“女童就学难——母亲素质差——贫困愚昧——多胎多育——女童就学难”的困境,从1987年以来,在自治区教育厅的领导下,宁夏教科所对全区回族女童入学问题进行过多次深入调查,1992年春,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宁夏教科所牵头的“农村女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被列为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由宁夏、甘肃、青海、贵州四省区协作攻关,1992年3至7月宁夏女童教育研究课题组对回族聚居的6个国家级贫困县的2167名7-15岁男女儿童受教育状况进行了系统调查。课题组通过个案问卷、问题诊断、现场访谈等方法,对当地女童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影响女童就学的主要障碍和原因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并对现行女童教育政策进行了反馈。根据追因调查,宁夏回族聚居贫困山区农村影响女童就学的主要原因是:

1、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群众生活贫困。

2、大量文盲家长缺乏依法送子女入学的法制观念。

3、传统的民族生活习惯及宗教的影响以及重男轻女习俗的束缚。

4、山区不利的自然地理条件,学校布点不足。

5、办学形式单一,对非正规教育重视不够。

6、回族女教师奇缺,女童寄宿缺乏安全感。

7、课程内容缺乏民族、地方特色,对女童没有吸引力。

8、教育质量不高,教育方法不当,女童辍学流失严重。

9、地方财力拮据,勤工俭学薄弱,学校缺乏自主办学的活力。

通过调查研究,课题组认为,要有效地解决处境不利民族女童就学难的问题,不能关起门来就教育抓教育,也不能孤立地去抓某一个环节,而必须整体优化女童教育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据此,课题组提出了“整体优化女童教育环境,有效解决女童就学难”的假说,并从1993年秋季开始在山区6县8所农村小学进行为期三年的试验。试验的总体目标是:革新教育观念,整体优化女童教育环境,增强学校对女童的吸引力和自主办学的活力,努力使服务区内95%以上的回汉女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心灵手巧,自立自强”。

二、解决回族女童就学难的主要对策措施

1、在自治区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重视支持下。省、地、县、乡、校层层建立丁女童教育试验领导小组,形成了一支行政领导、科研人员、一线教师三结合的研究队伍。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和宣传形式,广泛宣传,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依法保障女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对女童入学制定了减免杂费、书本费,设立助学金、奖学金等扶持政策,

2、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或女童教育促进会,发动社区群众关心支持女童入学,聘请宗教知名人士、阿訇担任名誉校长,依靠当地群众尊师兴教,改善办学条件,定期开展“学校开放日”活动,向家长全面集中展示试验活动,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双向交流。

3、兴办母亲培训中心或家长学校、组织青壮年妇女学习科学文化和实用技术,进行优生优育优教的教育,提高家长素质。有的试验学校还编印了“家长报”。开展了“评选好妈妈、好奶奶”活动。

4、加强校长,教师培训,提高教育管理和教学水平。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试验领导小组对全体试验老师进行了分层次的全员培训,注意培养配备了回族女校长、女教师。为了加快回族女教师的培养,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还先后在固原民族师范、吴忠师范和同心阿拉伯语学校增设了一年制师范班,招收高中毕业生,专门为回族聚居贫困山区定向培养回族女教师。

5、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净化、绿化、美化校园,为各民族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西吉县教育局邀请县林业局帮助什字乡山庄回民女童试验学校搞校园绿化,邀请县农业局指导学校搞基地建设,邀请县宗教局帮助学校修建了多功能教室,形成了“八方抬教”的台力。同时,各县教研室每学期都到试验学校全面听课、评课,开展教学、教研活动。

6、继承宏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针对回族女童生理、心理特点,改革课程内容,编写了“阿语二百句”乡土教材、既适合当地回族群众的心理需求,又有利于对外开放与交流,各试验校从当地实际出发、先后开设了布贴画、剪纸、刺绣、缝纫、烹饪、自制教具,庭园经济等劳动技术课、建立了各种课外兴趣小组,普遍开展了“自立自强”演讲作文竞赛和“心灵手巧”小制作活动,提高了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吸引了更多女童入学。

7、各试验校都建立了学前班。一方面进行有效的学前准备,另一方面又解除了部分女童因弟妹拖累无法人学之苦,同心县韦州回民女子小学在名誉校长、农民企业家尹文明赞助下还自制了滑梯、旋转飞船、跷跷板、山羊,垫于等活动器材、使学校真正成了儿童乐园、让山里娃也享受到了城里孩子已经享受到的现代文明。

8、试验学校因地制宜大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校校都建立了勤工俭学基地,有的办起了小农场、小林场、小菜园,有的开办了米面加工厂、装潢部、缝纫铺、医疗站、小卖部,自己动手,劳动创收,改善了办学条件,缓解了办学经费严重不足,使部分因生活困难失学女童又得以重新入学,

9、课题组比较研究了亚太6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发展女子初等教育的国际经验,总结整理了国内外女童教育的文献资料,并通过国际联机系统对近20年来国外“农村女子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查询检索,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女子教育研究文献资*集"、同时不断总结交流自己女童教育试验的新鲜经验,先后有7篇论文在省内外报刊发表。课题贯彻了“活动加研究"的工作方针,即在试验活动中进行女童教育的专题除人研究,在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开展试验活动。

10、扩大对外开放、台作交流,积极主动争取有关国际组织、社会团体、有关部门对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的关心和支持。课题组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史静寰博士、上海师大教科所恽昭世教授担任顾问。本者“课题带项目"的精神,一年来,宁夏女童教育研究课题组先后问美国滋根基金会、加尔大安大晰省教育科研所、加拿大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全国妇联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等组织开展了合作研究与交流,进一步让女童教育研究走向世界。让国内外有更多人士了解关心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女童教育。

三、女童教育試验已初见成效

一年来,宁夏女童试验学校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开展了各具特色、有声有色的试验活动。由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和上下左右的齐心努力,8所试验学枝的试验工,作已全部按试验方案起4上路,整个女童教育环境发生了令人可喜的变化。8所学校学龄女童入学率由试验前的72.6%提高到80.2%,其中固原县官厅乡刘店村小学在团中央希望工程援助下,女童入学率由40.7%提高到78.1%。同心县韦州镇何庄初小由试验前7名学生增加到21名,一名代课教师教三级复式班,大大提高了办学效益。在今年春季全区农村中小学学生大量流失的冲击下,8所女童试验学校相当稳定,其中4所巩固率在100%。彭阳县沟口乡民族小学采取非正规教育的手段,组织38名12-17岁因各种原因未能入学的女文盲边学文化、边学技术、边学阿语,深受当地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