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起源“信任说”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顾名思义,人民币国际化就是我国国内使用的人民币能够在国际上流通和使用,即在国际交易中可以发挥货币的一般职能,即交易媒介、价值储藏以及记账单位等。思考如何促使人民币在国际上更好地履行这些职能必然涉及到对货币本质问题的理解,但正如19世纪英国国会议员格莱斯顿所说:“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本质而受愚弄的人多”,货币的本质是令人难以捉摸的。文章通过考察货币本质与职能,重点介绍清泷信宏和约翰·穆尔提出的货币起源“信任说”,提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货币;信任;人民币国际化

一、 对货币的传统解释

马克思认为货币起源于商品交换,是交换过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正如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说,“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同时马克思认为一切商品都凝结着人类劳动,因此能够用一个共同的“人类劳动的物化”单位来计量,并且这个单位就成了一切商品的价值尺度,而货币也是因为其本身是种有价值的商品,只是因为其更容易携带、分割、不易损毁以及被人共同需要等原因成为了一般等价物。马克思认为金属货币是使用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纸币的价值来源于其背后的金银的或者商品的信用,他也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构成了财富的物质基础。

不同于货币的商品学说,货币的名目论认识货币的方式是从货币的职能入手,从货币履行一定职能的直观感受来阐释货币的内涵,否定货币的价值属性,否认货币即财富的观念,认为货币在履行货币职能时,完全可以用不具备十足价值的货币代用品来替代,甚至可以仅仅是观念上的存在,因而货币只是一种便利交换的工具和价值符号,货币完全可以是一种人类创造。18世纪的尼古拉斯·巴本和20世纪初的克纳普就认为货币一种国家的创造物,铸币的价值是由国家政权的权威保障的;凯恩斯在《货币论》中指出,货币是用于商品交换的一种符号,它可以只是一种观念上的计算单位,而现代文明国家的货币都是国定货币;在Newlyn和Bootle的《货币理论》中,他们认为货币的最基本特点就是人们普遍接受的支付手段,“任何起着一般的交换媒介作用的东西都是货币”,同时由于货币是广泛的交换媒介,那么人们自然地会将它作为价值贮藏的载体,他们还指出人们会区分对待这两种功能,但是这两种功能并非相互独立的;而弗里德曼他在《美国货币统计》中采用了实用主义的方法,指出研究者为了研究的需要可以“指定”一些东西为货币,来探求货币供需情况以及其变化和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他们在货币的职能方面更多的强调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在理论上将货币定义为“购买力的暂栖所”;在著名的1959年的拉德克利夫报告中明确的提出货币定义,但是强调了经济中的流动性,认为对经济有真正影响的不是狭义的货币供给,而是包括这一货币供给在内的经济中的“总的流动性状况”。总体来讲,西方经济学一般强调货币的两种职能,即交易媒介和价值贮藏。其中一般认为货币特别是纸币的情况下,价值贮藏的职能需要建立在第一种职能的基础之上,不再充当交易媒介的纸币也就没有了价值贮藏的功能,比如政权的变更往往使前一政权发行的纸币成为废纸。

二、 货币的“信任”起源说

伦敦经济学院的教授清泷信宏和约翰·穆尔为货币的产生和起源提供了新的解释,这种令人吃惊的解释是:“货币来源于罪恶”。

传统的解释认为,货币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在物物交换经济中实现“需求的双重巧合”的困难,更进一步的,有了商品交换的需要才衍生出了货币,商品市场先于货币市场而存在,货币是种被广泛需要并且价值较为稳定的商品,它减少了人们在发现自己需要的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时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摩擦,使得交易更容易进行或者使得原本不能产生的交易顺利进行。而清泷信宏和约翰·穆尔认为这种解释只是强调“接受”货币的好处,而忽略了货币起源的根本问题——人们的信任问题。他们也认为,人们需要的并不是货币本身,货币本身可以没有什么价值,人们只是希望一种“事物”能够用于未来的购买或者对债务的支付,只要当事人能够做出可信的多边承诺或者完全的双边承诺,可置信的交易媒介的票证就能够充当“货币”,充当货币的票证可以是任何形态,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这种票证可以仅仅是一种口头的承诺。

他们采用了三类三阶段时序当事人的例子,各当事人将拥有的时序商品和期望消费的时序商品如表1所示。

那么在充分信任的条件下,类型1的当事人可以写张欠条,向2借入时序1商品消费,类型2的当事人可以拿着这张欠条找到类型3的人换得时序2的商品,类型3的当事人拿着这张欠条并不是向类型2的当事人要时序1的商品,而是向类型1的当事人承兑时序商品3,这样整个经济完成了一次循环,这张欠条就可以被注销了,下一次生产可以再循环一次,这种情况下,这种欠条起的作用相当于内部货币。

清泷信宏和约翰·穆尔指出,在此信任是关键,第一个写欠条的人必须最终兑付一种别人需要的商品,如果兑付不成功或者不能兑付,那么这个类型中的交易会无法进行,经济退化到自给自足的经济。在这个模型中“欠条”的可转让性也是关键之一,如果类型3的人不接受欠条导致票证不能转让,那么这个经济将再次退化为自给自足的经济。他们还指出欠条流通存在摩擦成本,那么接受这个欠条的人就会提出补偿,类似于持有欠条的利息。之后他们还讨论了在缺乏信任的世界里,需要一个司法系统来验证票据要求权的真实性,并且能够保证要求权得以全部实施并且对食言者进行惩罚。

这种货币的“信任说”非常强调了货币的信用的属性,认为货币可以是一种纯粹抽象的符号,它需要多边的可接受性。货币必须让人们相信今天收到的货币在未来能够以相同的价值再次使用,而这种信心是需要社会的制度或者国家的强权来保障的。这就使得货币分析的重点从其本身的商品价值转移到了保障参与人们共同信念的制度设计上来,更加强调了交易的信用体系的维系,也对人类未来货币制度的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三、 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借鉴意义

第一,为了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应该致力于自身经济的发展和改革。一国货币作为一种代表未来购买力的欠条,其本国最终的商品生产能力深刻影响着其他经济主体持有该货币的意愿。从各主要货币的国际化发展来看,现今世界主要货币的国际化都是在该国经济大为发展、相对国力大为上升的阶段形成的,并且在生产能力被战争或者经济危机破坏之后而衰弱。英镑、美元、日元的国际化的历史都体现了这一规律,即货币国际化的背后都有庞大的经济生产作为其货币的信用支撑。这就启示我们:如果人民币要国际化,中国应该具有较为广泛的商品生产能力和较高的生产力,能够生产别国需要的产品。因为从信任的角度来看问题,货币维持其可信的承诺兑现能力取决于生产的最后产品,而保证本国的生产活动必要条件之一就是保证原材料的供应。中国虽然也地大物博,但是从长远看,人口过多、资源匮乏是种常态,并且已经开始面临严重的人均资源短缺问题,所以中国还应该加强掌控石油以及资源的供应,同时进行生产的全球布局、保证资源通道,这些都需要国家建设较为强大的军事威慑能力。

第二,中国应该致力于创新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进一步发展差异性较大的制成品和服务业,并最终促进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虽然在前十年的国际的竞争中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但总体上说中国正确应用比较优势的理论发展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附加值高耗能的产业,出口了大量同质商品,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外汇储备的激增。但现在由于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者权益意识的觉醒以及环境压力,这种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另外,随着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时代的已然到来,这使得人类生产过程有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生产力系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初级劳动力渐渐被智能机器所取代,生产过程实现了自动化、数字化、虚拟化,生产管理由经验管理转变为系统化的科学管理,而劳动的对象则从天然的原材料向优质的人工合成材料和新的能源转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迫切需要得以转变。

同时关于国际贸易计价货币的研究告诉我们,当一国的出口商是出口同质商品的时候,由于竞争压力,出口商一般没有定价的能力,则倾向于选择交易成本低的货币进行计价以便进口商进行选择,而当出口商出口高度差异化的商品时,因为进口商不再仅根据价格来选择产品,能够承受进口商品的价格波动,出口商就可以自行选择货币来计价,当出口商的原料购买使用本币的时候,那么出口商将倾向于采用本币计价。那么从更好的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角度来说,我们需要调整出口商品的结构,从原先的出口同质的商品或者原材料转变为出口具有高度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这也要求我们具有创造差异性的能力。

为适应这样的经济变化,势必要求中国社会具有对于创新和技术进步有着较好的激励相容性。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已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高度,中国政府也曾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创新性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加强司法系统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的能力,不断完善中国的司法体系的执法能力,从知识产权立法、保护方式和手段入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真正给予差异创造者(知识产权创造者)以一定期限的成果独享权。其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在政策上对重点项目、重大专利技术予以资金、法律保护的倾斜,制定合理的专利发明和知识工作的奖酬,重奖一些重大发明和专利技术。第三,政府还应该关心科技工作者的生存条件,给予科技工作者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让其安心的投入科技创造工作,而非被很多生存问题和流程问题所困扰,无端耗费原本可以用于创新的极为稀缺的时间,同时合理地提供给科技工作者更多的生产资料,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生产效率。第四,应该进一步改变中国应试教育的模式,发展多种教学模式,并且破除一些不必要的思想钳制,培养储备人才。

第三,作为一种可信的承诺,在保持自身经济增长和生产能力的同时,货币的发行应该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机制。

现在中国的货币发行是以外汇结汇作为货币发行的主要渠道,并且以法律形式禁止政府直接向央行发行国债融资。这在过去的几年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治理改善有所帮助,但是也造成了很多弊端。出口商将商品卖出得到的美元兑换成人民币,这些人民币在国内并没有对应的实物作为货币的信用支撑,特别是当外汇因投资损失、外币国的通胀以及外汇不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买到自己需要的物品时便极易造成了国内的通胀,从而使得本国货币币值不稳定。虽然中国采取了外汇对冲操作,但是这种操作使得出口部门获得了资金,其他部门则缺乏资金,导致出口部门过于庞大,在经济结构上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经济结构的失衡,这对于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损害作用。在受外需冲击时容易使得国内经济出现同向波动,尤其是在需求不足时,政府要维持经济增长就需要“创造货币”来提供内需以替代外需,其结果便是创造了过多的货币。通胀在长期可能不能被很好的遏制,这就减损了人民币作为承诺的可信度,十分有害于人民币长期的国际化。

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即人民币国际化的初期,依旧可以以美元储备作为信誉机制的来源,利用美元已建立起来的信誉机制来加强人民币的信誉,并且增加多种的外汇储备以及黄金储备。笔者认为,货币竞争的关键不在于完全保证货币的购买力,而在于保证比其他竞争性货币更好就可以,暂时的盯住美元并且保持小幅的升值,可以使得持有人民币具有与持有美元同样的好处。由于现在人民币还不是关键性的储备货币,当一国或者地区对中国有长期的顺差,但该国不愿意拥有大量人民币债券时,可能会要求中国以其他储备货币偿还,中国可以以美元偿还。但与此同时,中国必需警惕以储备货币本身作为财富的观念,清醒的认识到这个制度是一个非常暂时性的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它削弱了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并使得中国的内外经济结构的失衡,最终制约了人民币的国际化的空间和可持续性。

第四,为更好的发挥结算货币的职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可以首先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并完善人民币的国际清算支付体系,然后逐渐签署多边人民币清算协议,更好的发挥货币的网络效应。现在中国政府已经和俄罗斯、加拿大、欧洲央行、英国、韩国等几十个国家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并且鼓励企业在跨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为了方便客户的支付清算,中国正在建立更多的人民币清算中心,建立支付清算功能。这样的方式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同时我们也需要重视逐渐地签署多边协议,正如前面的理论所说,如果票证不可转让,那么这个票证的使用就会萎缩或者坍塌,人民币的持有方除能够向中国购买商品以外,如果还能够向其他国家以支付人民币的形式购买商品,那么其他国家就更愿意持有人民币,所以多边协议是更好的选择。第二,中国应该将某些具有控制力的关键领域交易人民币化,类似于石油贸易的美元化设计,中国可以寻求稀土等关键材料贸易的人民币化,也使得其他国家必须持有人民币。

第五,从货币原理上说,货币持有人因为推迟了消费、提供商品而获取可货币,那么其需要一定的忍耐补偿,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也需要有保值增值的功能,那么建立一个有效的投资渠道是非常必要的一环,所以一个发达而开放的金融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中的重要条件。现阶段我国由于货币错配而还不能放开外汇市场和对资本的管制,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尚缺乏经济基础和金融业的基础,但是依旧可以短期采取创新的方式来提供给境外人民币一些投资的渠道,比如类似于沪港通制度来设立国债投资专门账户等,这样相当于向外部投资者提供了一种安全而且具有流动性的政府债券,可以部分满足投资者获取增值的愿望,从而增加了人民币的吸引力。在未来,人民币的国际化必然需要资本账户的更大范围的开放。但是资本账户的开放应该以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的阶段、经济金融体系的安全为基本原则,按照具体的条件来有序的进行,而不是为了人民币国际化而逼迫资本账户尽快开放。另外,现阶段我国进出口不平衡,近十年总体顺差明显,并且顺逆差的地域性很明显,比如对美国顺差很大,对其他一些原材料出口国家则逆差很大,这使得人民币在地区间的多寡不均,部分地区超过了当地愿意持有的人民币的数量,部分地区则获取人民币的途径相当有限而显得人民币不足。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尚未开放,人民币尚不能自由兑换的前提下,境外人民币缺乏回流渠道、转让渠道和投资渠道,所以建议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使得人民币能够在境外进行更好的流通和转让交易。

参考文献:

1. 罗纳德·麦金农.失宠的美元本位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2. 盛松城,施兵超,陈建安.现代货币经济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3. 张青龙.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复旦大学学位论文,2006.

4. 钟阳.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13.

5. 邱晟晏.人民币国际化路径设计及政策建议.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4.

6. 杨仙灵.美元锚的退出与人民币国际化.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11.

7. 叶翔.中国货币供应形成机制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前瞻性问题研究”(项目号:10AJY001)。

作者简介:庄毓敏(1962-),女,汉族,辽宁省丹东市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闽江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阮达(1983-),男,汉族,浙江省宁波市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货币经济学、经济金融周期;何玉(1987-),女,汉族,湖南省永州市人,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资产定价与资产价格波动。

收稿日期:2015-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