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妊娠合并梅毒的相关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近五年来收治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资料102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了解其当时的治疗情况,根据患者孕期有没有接受抗梅毒治疗将患者分为两组,第一组为孕期接受治疗,72例,第二组为孕期未接受治疗,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最终妊娠结果。结果 第一组的妊娠成功率为73.61%,新生儿先天梅毒患病率为8.33%。第二组的妊娠成功率为16.67%,新生儿先天梅毒患病率为33.33%。结论 妊娠合并梅毒会对孕妇造成一定的不良妊娠率,早期的抗梅毒治疗可以提高其妊娠结果质量,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患病率。

【关键词】妊娠;梅毒;合并;临床效果;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R75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08..02

根据目前的统计资料来看,梅毒的患病率稳步上升,而且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严格地讲,梅毒是一种性传播疾病,主要致病因子为梅毒螺旋体,可以通过胎盘直接传染给胎儿,严重会导致流产、死胎,甚至造成新生儿先天梅毒,对孕妇以及胎儿造成极大的伤害[1]。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进步,妊娠合并梅毒的相关研究也就逐步深入,据有关研究数据表明,孕期积极治疗梅毒,可以提高最终的妊娠结果[2]。为了探究妊娠合并梅毒的相关临床特点,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的患病率,笔者选取我院五年来收治患有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102例,根据当时患者接受治疗的情况,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观察其最终的治疗效果,得出相关的结论,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2年5月~2016年11月这五年间,在我院接受分娩手术的患者共有8214例,其中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大约占有2%。随机地选取其中102例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这些患者的年龄区间为21~42岁,平均年龄(28.4±3.1)岁,其中年龄区间在21~28岁的患者占总患者人数的82.1%,在这些患者中,初产妇59例,经产妇28例,具有不良生育史的有3例,习惯性流产5例,早产患者7例,而且在这102例患者中,早期梅毒患者65例,其中早期潜伏梅毒患者60例,I期梅毒2例,II期梅毒2例,晚期潜伏梅毒1例。这些患者均无其他类型的病史,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患者进行血清检查,对于确诊梅毒患者采用青霉素240万u肌肉注射,一周注射1次,连续用药2~4周,或者采用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肌肉注射,1天1次,连续注射10天。在妊娠初期三个月以及产前三个月均采用肌肉注射一个疗程的青霉素。如果患者对于青霉素有过敏反应,可以调用口服红霉素的方法,1日4次,1次0.5 g,连续口服半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计学软件对本次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孕期接受抗梅毒治疗患者72例中,足月生产的有53例,妊娠提前终止的有19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有6例,没有死胎情况的发生。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未接受抗梅毒治疗患者30例中,死胎和死产16例,早产9例,足月生产5例,胎儿中有10例患有新生儿先天性梅毒,2例患有腹部肿起,皮肤透亮等现象,2例患有肝脾肿大现象,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与表2。

表1 患者的最终妊娠情况统计 [n(%)]

分类数量足月生产早产死产或死胎

孕期治疗组7253(73.61)19(26.39)0(0.00)

孕期未治疗组305(16.67)9(30.00)16(53.33)

表2 新生儿情况比较统计表 [n(%)]

分类数量正常先天性梅毒腹部隆起、皮肤透亮肝脾肿大体重不达标

孕期治疗组7253(73.61)6(8.33)1(1.38)2(2.77)2(2.77)

孕期未治疗组305(16.67)10(33.33)2(6.67)2(6.67)8(26.67)

3 讨 论

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梅毒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近些年来,妊娠合并梅毒的患者数量呈直线上升,严重地威胁着孕妇和婴儿的身体健康。在梅毒的早期会出现溃疡、硬结节等皮肤病,应当及时到皮肤科就诊,及时做RPR滴度TPPA检测。在注射青霉素的基础上配合服用四环素,由于梅毒会对胎儿造成很大的影响,建议在治愈三年后生育。在这次实验中,经过对我院五年来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病例资料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患者的年龄大多数集中在22岁至28岁之间,证明此类病症多发于年轻女性之间,而且此类病症在患者孕期的表现并不明显,其症状也没有典型的表露,这与孕妇处于暂时性的性免疫抑制状态有很大的关系。

治疗妊娠合并梅毒的首选抗生素为青霉素,此次实验也从侧面印证了早期注射青霉素治疗可以有效地防止新生儿先天梅毒的产生,减少死胎、早产等现象,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是,由于我国的医疗资源紧张,对于孕妇的梅毒检测往往在怀孕4个月之后,有的医院甚至不进行梅毒检测工作,从而严重耽误的梅毒的最佳治疗时期,因此,在未来的医护工作中,每个医护工作者要重视此类病症的出现,秉着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最大限度地降低新生儿梅毒携带率,确保孕妇和婴儿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李素文,苏 立,孙丽娟,李荣香.妊娠合并梅毒315例临床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08):1068-1069.

[2]马毳毳.梅毒与妊娠[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6,(05):665-668.

本我院重症医学科患者疾病构成及转归情况

王志高,陈 东,肖 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重症医学科患者来源、疾病构成及转归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4月~2016年4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患者240例的临床资料,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来源、病史等)、疾病类别、转归情况等。结果 240例患者中,我院内科142例(59.2%)、急诊83例(34.6%)、外科11例(4.6%),其它4例(1.7%);心血管疾病、意外伤害心和脑卒中位居疾病构成前三位;患者转归以转回普通病房比例最高133例(55.4%)、出院78例(32.5%)、死亡29例(12.1%)。从患者年龄构成来看,意外伤害以20~40年龄段为主;心血管疾病及脑卒中主要为年龄>60的老年人。结论 针对我院重症医学科患者的疾病构成特点及转归,可有针对性地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尽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疾病构成;转归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08..02

重症医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对重症医学这一学科的主要疾病构成及病死率的相关研究或报道较少[1]。本文作者总结了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危重患者240例的临床资料,对该科患者的疾病来源和转归情况进行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0年4月~2016年4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患者24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病案首页获取患者性别、年龄、来源、疾病及转归等信息,病案首页疾病编码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其中,男146例、女94例;年龄12~87岁,平均(51.4±5.7)岁;住院时间1~99天,平均(19.3±7.8)天。

1.2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者来源

其中,59.2%来源于我院内科、34.6%来源于急诊科、11例(4.6%)外科手术后,4例(1.7%)为其它外院转入。

2.2 患者疾病构成及转归

心血管疾病、意外伤害心和脑卒中为重症医学科疾病构成前三位;患者以转回普通病房比例最高55.4%,其次出院32.5%和死亡12.1%;患者致死原因主要为意外伤害、心血管疾病、脑卒中。见表1。

2.3 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疾病构成(排名前3的疾病)

进一步分析发现,意外伤害以20~40年龄段高发;心血管疾病及脑卒中主要为年龄>60的老年人。见表2。

3 讨 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居民生活方式、饮食结构、食品安全隐患等不稳定因素的存在,疾病的疾病谱正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相关研究在不同领域逐渐开展[2]。重症医学是一门研究危重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其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的质量高低关乎患者的生死存亡。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在2006年出台了ICU建设和管理指南,卫生部在2009年将ICU确立为重症医学的二级学科,均表明ICU在降低危重患者病死率、反应医院综合诊疗水平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

我院重症医学科患者来源以住院部、急诊患者為主。有报道显示[4],医院病死患者中有半数左右曾入住ICU,以老年人比例最高,但有关ICU病死率的相关研究较少。疾病构成前三位的疾病为心血管疾病、意外伤害及脑卒中,提示我院患者具有年龄跨度大、疾病谱广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发现:20~40年龄段意外伤害的发生率较高,20~40岁正是精力旺盛的时期,绝大多数青年人为了生活、为了工作在外奔波,这也是交通意外、工伤事故等伤害的高发期;心血管疾病及脑卒中主要为年龄>60的老年人,随着机体免疫力下降,运动能力减弱,加上各种慢性疾病的困扰,老年人心肺储备功能显著下降,各器官处于临界状态,心脑血管疾病往往突然发生,就诊率高。江洁等人[4]研究显示,高龄老年患者常因脓毒症、心血管疾病一年多次入住ICU,这是因为该病发展迅速,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多脏器已处于代偿或失代偿阶段导致病情迅速恶化,出现各种并发症。本文中,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及感染性疾病等均有致死病例发生。不论何种疾病,患者住院时间越长,病患的家庭负担越重,也给社会造成一定负担。

重症医学不仅对临床诊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关系着医院管理与医疗技术向着更高层次迈进,需要各级医疗部门、医院引起重视,临床医护人员也需加强对专业技能的提升,更好地保障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刘骏峰,杜剑亮,邹秋琼,等.重症医学科住院死亡病例分析[J].中国病案,2014,2:022.

[2]孔德霞.杭州市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急诊危重症疾病谱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

[3]赵 定.2011年东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197例患者疾病构成与转归情况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3,20(14): 47-48.

[4]江 洁,朱宝华,孙 峰,等.本院重症医学科患者疾病构成及预后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02):277-279.

本文编辑:吴宏艳文编辑: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