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辅导员在校园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摘要:作为与学生日常接触最为紧密的辅导员教师,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对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能力,是对他们在新形势下维护高校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考验。本文在对高职高专群体性突发事件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新媒体视野下高职高专辅导员应对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办法。

关键词:高职高专;辅导员;群体性突发事件;作为;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7-0141-02

在当前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由于高校在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面前缺乏相应的应对机制和经验,信息公布滞后,致使谣言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媒体进行超越时空的无限传播,屡屡让高校陷于被动。以就业为人才培养导向的高职高专类大学生的各种心理压力骤增,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越来越受到公众和媒体的高度关注。作为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辅导员教师,在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表现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能否在当前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牢牢把握学生活动脉搏,做好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防治工作,成为考验一名辅导员综合业务能力的重要指标。

高职高专校园群体性

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其表现

(一)高职高专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类型

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大学生受国际形势、国内局势、高校管理、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在较短时期内骤然发生的有悖于国家法律法规的群体性行为,一般分为事故灾难事件、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种类型,具有偶然性、不确定性、危险性、急迫性等基本特点。具体来说,按照性质、诱因、行为、危害等不同方式划分,高职高专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大体涵盖以下类型:

按照高校突发事件的性质划分可分为: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如非典;政治类突发事件,如非法游行;治安类突发事件,如学生宿舍发生火灾;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如地震;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如对教学、食堂不满的罢课、罢餐等。

按照高校突发事件产生的直接诱因划分可分为:传染性疾病因素类,如非典;重大事件因素类,如1999年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后学生上街游行;管理因素类,如管理不善导致的校领导违法违纪;意外事件因素类,如车祸;人迹关系类,如失恋后的行凶报复;人为因素类,如食用过期食物导致中毒;环境压力类,如承受不了学习压力而轻生。

按照高校突发事件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划分可分为:情绪宣泄型,如学生宿舍熄灯、偶尔停电停水时,学生砸酒瓶、扔砖头、烧报纸;违反校规型,如在宿舍使用违禁大功率电器引发安全事故;违法犯罪型,如发生侵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案件。

按照高校突发事件的危害结果划分可分为:人身及精神损害型,如非典;财产损害型,如盗窃、火灾;秩序损害型;综合损害型。

按照其他标准划分可分为:重大型、一般型、轻微型;常见型、偶发型;可预见型、不可预见型;校内型、校外型;处于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缓和期、结束及善后期等突发事件。

重视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是高校发展和适应现代社会复杂变化的需要,是辅导员能否驾驭学生工作局面和应对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重要体现。认真分析研究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对于主动认清新形势、解决新矛盾,积极探索新世纪、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和新途径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高专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表现

高职高专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表现为:招生与就业纠纷类问题突出;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概率增加;心理问题类事件呈上升趋势;学校安全及事故类事件发生频繁;师德学风类事件对学校形象损害大。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等传播媒介的发展,高校已成为网络、视频、手机等新媒体运用最为密集的地方。网络因其具有相当的言论自由度和匿名性而成为社会或学校焦点问题的信息传播中枢。在电子信息化时代,网络舆论的形成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表达就可能成为引发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导火索。

高职高专校园群体性

突发事件引人瞩目的原因

(一)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然

高职高专改革与发展的必然当前,国内高校普遍处于结构调整、建设提速、体制转换等诸多改革的叠加期,利益关系呈多元化发展。高职高专作为改革调整的桥头堡,从招生到学生毕业和就业,不可避免地发生竞争、冲突等矛盾,容易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同时,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和人事制度改革的全面启动,各种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校园内发生各种治安事件和政治事件的可能性也在逐渐增大。

学生民主法治意识的觉醒作为最为活跃的青少年学生法治意识正在不断觉醒,面对当前社会转型期及高校飞速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习惯于追求理想化的公平正义及一蹴而就的法治化观念,这就为诸多校园群体性事件埋下了伏笔。同时,青年学生的心智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遇事易冲动等特点也促成了许多校园群体性事件小事变大、大事爆炸的特点。

(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加速了谣言的传播

新媒体的出现加速了谣言的传播速度。谣言从无到有需要三个必备的因素:本质的不真实、传播者缺乏自我规范和受众易被迷惑。借助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媒体传播的谣言也具有这三大特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3.38亿,宽带网民达3.2亿,占总网民数的94.3%,手机上网用户达1.55亿,占网民的46%。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作为互联网用户主体之一的青年大学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也越来越深。网络匿名、自由和交互的特点让谣言的传播达到了极致。上网者在娱乐心态、发泄心态、因商业竞争或政治斗争需要而造谣、传谣、信谣等心态的作用下,通过BBS与各类论坛、网络新闻、电子邮件、OICQ、MSN、个人网页网站、QQ、博客、博客圈等途径,对不确定的信息、未经证实的信息、与事实出入较大的信息、甚至是随意捏造的信息,都可以任意进行复制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谣言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规模更大等特点,要求新时代的高职高专辅导员掌握基本的网络技术,能够甄别和洞悉学生的网络谣言散布,第一时间掌握相关信息,做好处理工作。

新媒体视野下高职高专

辅导员应对学生群体性事件的作为

辅导员作为专职从事学生工作的高校教师,必须成为预防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排头兵。在新时期,辅导员在应对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问题上,要从反射式的事后反应模式转变为注重预防、充分准备、迅速反应、协调应对的综合系统模式。其中,注重预防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要求辅导员能够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做到防患于未然,努力创建平安校园。

凭借新的技术支撑体系出现的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媒体形态的新媒体,在给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的大学生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蕴含了巨大的危机。因此,辅导员在处理校园突发性事件时如何与各种新媒体争分夺秒、畅通信息交流平台、及时上传下达有关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

树立威信,与学生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利用各种新媒介掌握学生动态,经常用学生所熟悉的交流平台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努力做学生的知心人。校园突发事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谣言较多。如何破除谣言,使真实情况第一时间有效传达到学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如何让学生信服收到的信息是突发事件危机处理中的又一道难题。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学生的不断接触、交流和沟通,逐步树立自身威信,做学生的权威信息源,在防范突发性事件方面尤为重要。辅导员平日应多与学生通过会议、座谈、讲座、网络等各种形式开展深入广泛的宣传教育与沟通交流,全面提高学生自觉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辅导员应通过沟通了解学生与学校、教师、同学等存在的一些矛盾,及时发现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探寻将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的有效办法。

深入了解、密切关注学生动态辅导员的突发事件预警工作应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建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先”的观念,从学生“最急、最盼、最忧、最怨”的问题入手,把学生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办学生之所盼、解学生之所怨。要将日常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到公寓、食堂、教室中去,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心学生的安危冷暖,认真研究并就其求学、就业等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做出适当的解答。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动态,比如QQ空间、个性签名、BBS发言等往往都可以透露出学生的一些真实想法和做事动机,运用好新媒体的媒介平台,一定会给辅导员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预防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工作中,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动员群众、引导舆论、加强沟通、化解矛盾、鼓舞士气的作用发挥出来。如学生毕业时难舍难分,难免聚会喝酒,个别学生就会酗酒闹事。对此,教育者一方面可以采取健康有意义的活动形式加以引导,改变外界环境刺激的条件;另一方面,要严密关注有此类倾向的学生,从而有效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建章立制,形成制度化安全预警体系优质高效的安全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能使有关人员在第一时间赶赴出事地点并妥善开展工作,最大程度地抑制突发事件的蔓延。所以,辅导员要积极参与到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建设中,协助学校安全保卫部门和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建立起切合实际的、科学合理的应对突发事件预警机制。(1)加强政治敏锐性,快速启动预警反应机制。一般说来,高校突发事件都有一个酝酿、发生、发展乃至蔓延的过程,在这个不太长的过程中,总有一些信息和情绪传递出来。这就需要辅导员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能够透过表面现象迅速看到事情的本质,预测事件可能发生的后果。(2)提前落实工作预案,建立处置突发事件的责任机制。无论是什么性质或是来自哪个领域,突发事件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正常工作和学习秩序的干扰和冲击。所以,为积极应对突发事件,辅导员必须动员全体学生落实工作预案、责任到人。(3)增强把握舆论导向的能力,建立舆论情报引导机制。突发事件伊始,由于人们一时不了解真相,容易以讹传讹,引起心理上的恐慌。这时,辅导员就应及时、公开、透明地予以披露,稳定学生的情绪。(4)加强危机教育,提高学生预防能力。辅导员要教导培养学生在平日即养成独特的敏感性,让他们善于从各个角度感知、发现和分析校园突发事件的信息,学会怎样分析、核验信息的重要性及可信度,尽力掌握危机的重点与真相。(5)实施仿真模拟,检验学生应急能力。辅导员可以个案形式进行训练,拟定可能发生的各类校园突发事件的模式,设计制定标准作业程序,安排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并模拟真实的情境,定期加以演练,事后通过突发事件处理小组总结,加强学生的危机感,在实践中检视学生应付紧急事件的综合能力。

(二)遇变不惊,临危不乱

从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来看,通过积极预防,可以大大减少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几率,但不可能完全杜绝。鉴于突发事件消息发布具有允许准备的时间短、基调和口气把握难度大、涉及内容往往敏感等三大特点,辅导员在发布信息的过程中要注意时效性、真实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同时选用传统口口相传及网络等多种媒介模式统筹发布权威信息,将大大改善以往发布渠道单一、信息源少等劣势,充分利用点对点传播的优势,争取在第一时间让更多的学生通过他们熟悉的信息获取渠道得到事情真相。

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不仅考验着高校的行政效率,给校园安全预警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考验着高校辅导员面对突发事件的控制能力。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将是辅导员从事突发事件管理的一个趋势,势必形成一种崭新的理念。提高警惕、提早预防是防止突发性事件增多的最好办法。辅导员教师应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充分意识到校园安全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校园环境,共同建设美好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杨军,潘正勇.见微知著 未雨绸缪——略论辅导员在预防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作为[J].菏泽学院学报,2008,(1).

[2]陈运遂.略论高校学生突发群体事件[J].宜宾学院学报,2005,(11),123-124.

[3]朱建华.试论网络时代高校在突发事件面前的舆论应对[OL]..cn/xgjy/gdjy/gjyj/xxh/200909/t20090928_604117.htm.

[4]刘铁英,茅蕾. 高校新生适应期的引导策略探讨[J].教育研究,2005,(1).

[5]李长贵.我国高校稳定工作的对策[J].江苏高教,2001,(5).

[6]冯润民.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预警机制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07,(1).

[7]吴建勋.论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339-342.

作者简介:

李再强(1985—),男,河南濮阳人,暨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2009级在职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闻传播及应用语言学。

蔡中兴(1981—),男,广东阳江人,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在读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招生就业办公室,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招生软件开发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