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学校体育发展方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通过对5个发达国家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比较研究表明:在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上,各国都非常关注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培养,但由于各个国家学校体育发展的背景不同,其指导思想也各有侧重;在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上,各国政府均介入学校体育管理,并设置相应管理机构,但管理权限及职责有较大差异;在学校体育运行机制方面体现出学校体育对社会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我国学校体育思想有待进一步完善,应调整学校体育的管理结构、提高管理效率,充分发掘社会体育资源。

关 键 词:学校体育;学校体育发展方式;发达国家;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4-0072-05

2009年10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对体育战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希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努力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从这一要求和希望中我们看到了未来中国体育发展的走向,即以“体育强国”为目标,建立和发展惠及全体国民的民生体育事业,由“政绩体育”向“民生体育”转变。但是,这一转变,并不意味着不要竞技体育,放弃奥运金牌,而是要在保持竞技体育优势的前提下,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强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努力探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中国未来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

学校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是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学校体育又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为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也是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见,学校体育以其特有的位置在体育和教育两个领域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这一特殊的位置不仅为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生长点,也为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拟通过对美国、日本、英国、德国、俄罗斯等5个发达国家学校体育发展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的比较分析,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研究提供借鉴。

1 五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比较

1.1 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比较

20世纪90年代,为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美国于1995年出台了第一个从学前班至高中的学校体育国家标准。标准指出,一个受过体育教育的人要达到以下7个方面的目标:1)能够示范多种运动方式并精通几项运动;2)在动作技能的学习和发展中能够应用运动的概念和原理;3)形成积极运动的生活方式;4)达到并保持健康的体质;5)在身体活动环境中能够表现出负责任的个人和社会行为;6)能够理解和尊重人们在身体活动环境中的差异;7)懂得身体活动能够提供快乐、挑战、自我展现和社交的机会[1]。这一标准的颁布是美国学校体育史上一次具有突破意义的改革,其指导思想在于维持和增进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并为终身体育活动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学校体育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日本是非常重视学校体育教育的国家,平均每10年都要对体育保健课程大纲进行修订,最近的一次是2008年重新修订了《学习指导要领》,其基本目标和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指导要领》要求学校体育教育要培养学生真实的“体育的学力”,主要包括身体能力、态度、知识-思考-判断。这次修订仍是把终身体育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身心一体受到重视。体育保健课程的目标是“把身心看作统一体,通过合理的运动实践和对健康、安全及有关运动的理解,培养一生有计划地享受运动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努力培养健康的实践能力和提高体力,培养丰富而且有活力的生活态度。”[2]这是日本学校体育长期以来重视健康教育指导思想的体现。

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的通过,打破了多年来地方分权的教育行政制度。体育作为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1999年制定了国家标准,对学校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这一课程标准强调“体育课程要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文化、关键技能(如交流技能、数字应用技能等)、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3]这一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出体育课程价值的综合性和多元化。

德国是学校体育的发源地,对世界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德国体育由政治功利性极强的手段论转向目的论,其学校体育也由注重体育之外的衍生功能转向为实现体育自身功能服务。因此,德国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是全面发展学生身体,养成锻炼习惯,使之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4]。

2003年俄罗斯修订完善了国家体育课程标准,该标准规定的体育课程目标是:“1)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增强身体健康,促进学生和谐的身体发展和全面的身体训练;2)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兴趣和创造性及在学习和游戏环境中的沟通交往能力;3)观察自己的身体发展和发育能力;4)培养对体育活动和健康活动持久力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价值态度;5)发展体质和能力,完善肌体的功能性,增进个人健康。”[5]这一目标充分体现出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

综上所述,关注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培养已成为美日英德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共同的趋势,主要表现在:1)普遍重视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2)注重学生个体全面的发展;3)关注学校体育的综合教育价值;4)强调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态度、习惯和能力。这一趋势充分体现了1999年世界体育峰会的主题,即“强调了体育在延长人类寿命进程中的重要性,体育是国际儿童权益协定的一个联接,所有的儿童都有权保持健康的最高水平;获得体智两方面自由发展的义务初等教育;得到休息和娱乐,游戏和休养”[6]。

除以上共同趋势之外,美日英德俄也有各自的侧重点:日本学校体育始终把增强青少年学生体力放在第一位,强调终身体育;美国则强调青少年学生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对学生提出应达到精通几项运动的要求,这与美国竞技体育发展依托学校体育的体制有关。英国强调通过体育课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德国则强调通过学校体育教育使学生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俄罗斯则强调通过体育课程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是每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背景不同,以及体育价值观和国民体育意识的差异。

1.2 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比较

美国是最典型的实行学校教育地方分权制的国家,管理学校的责任主要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校体育的管理从总体上看具有明显的松散和多元化特点。但是,“系统的竞技运动管理机构是美国中学、大学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州也都设有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学生的竞技运动,形成了大中小学一条龙的训练竞赛体制[7]”,这就是美国学校体育竞技运动水平高的重要保证。

日本学校体育主要接受两个部门的管理:一是文部省体育局下设的学校健康教育科和青少年科,这两个部门通过文部省制定的《学习指导要领》对全国学校体育工作进行指导。二是文部省的“生涯学习局”。生涯学习局下设的“青少年教育科”和“校外教育中心”都对学生校外体育活动进行指导,形成了体育课教学与校外体育活动一体化管理模式[8]。

英国管理学校体育的政府机关是教育部,英国的教育体制对学校体育实施宏观控制,主要体现在教育法的颁布对学校体育的组织领导体制产生了影响。有学者认为:“英国学校体育有一个完善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即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地方性的体育课程标准、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管理强调法定约束力和灵活性的结合。”[9]在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上,主要通过校外体育俱乐部和社会体育团体来进行。这一管理体制充分体现出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相互促进的发展理念。

德国主管学校体育的行政管理部门有两个,一是教育部(局),主管学校体育教学,这是在校内组织的体育活动,是法定的,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参加。二是体育(青少年)部(局),主管青少年的课外活动,由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等社会组织在校外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学生可以自愿选择参加[10]。这种利用社会体育资源开展学校体育的管理体制对德国体育的整体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俄罗斯联邦作为国家政权机关和中央职能管理机构,规定主要教学大纲内容的最低限度。在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多种形式的体育教学大纲,即综合性体育教学大纲、发展运动能力为主的体育教学大纲、形成性体育教学大纲、竞技性体育教学大纲,供各学校选择[5]。这一管理体制体现出在学校体育管理上的约束力和灵活性。

综上所述,5个国家学校体育的管理体制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地方管理体制,即国家颁布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各州行政部门负责学校体育的管理,如美国、德国;另一类是共管体制,即学校体育由中央和地方的相应机构共同负责管理,如日本、英国、俄罗斯。

从这些国家学校体育管理机构的设置来看,各国政府在相应部门都设立了学校体育管理机构,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政府介入管理学校体育事务是共同特征,最典型的标志是每个国家都制定了体育课程标准,体现出各国政府对学校体育管理的重视,这已成为21世纪初学校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国际化趋势。

但由于各个国家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同,体育课程标准的法定约束力和灵活性有较大差异。美国、德国的体育课程标准只是作为一个指南,不具有法定约束力,各州有权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本州的体育课程标准,每个学校又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体育教学计划。而日本、俄罗斯、英国则更加强调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体现各地、各校的特色,地方和学校相对于国家来讲自主权较小。另外,在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上,除日本在政府机构中设立“校外教育中心”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管理外,其余国家都是通过校外体育俱乐部或社会体育团体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管理。由此可见,利用社会体育资源开展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途径之一。

1.3 学校体育运行机制的比较

学校体育运行机制是指在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影响其发展的各因素及其结构、功能和运行方式,是引导和制约决策并与人、财、物相关的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是决定行为的内外因素及相互关系的总称。由于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基本准则和制度较多,限于篇幅,在此只对各国学校体育运行方式进行比较。

美国学校体育运行方式主要是通过体育课程的实施、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来落实。从体育课程的实施情况来看,“在美国,体育课程标准不具有法定约束力,只是一个指南,不规定各州或学区的体育课程内容,各州有权确立自己的课程标准,学区和学校则有权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课程内容”[11]。由于每个学校在实施体育课程中有较大的自主权,这就使得不同的体育课程模式在美国学校应运而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模式有SPARK(The Sports,Play,and Active Recreation for Kids)课程模式、运动教育(sport education)课程模式、体适能教育课程模式等,这些课程模式分别被不同的学校所采用。

日本学校体育的运行方式也是通过两个渠道落实的,一是体育保健课程的实施。日本保健体育课程的实施主要是按照文部省多次修改和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所规定的保健体育课程改革主张进行的。为了解决学生学力和体力下降的问题,2008年最新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采取了以下3方面措施加强体育保健课的落实:(1)增加体育课时;(2)调整学习内容;(3)实行大单元制,改善学习指导方法[12]。二是校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日本对校外体育的重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学校体育的开展非常重视与家庭、社会的联系,认为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只依靠学校这一途径是很难解决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培养学生人格和提高能力方面,校外(家庭、社区)体育活动能更好地发挥体育功能。所以,日本校外的体育社团主要是通过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的形式来加强与学校体育的联系,为学生创造更多参加校外体育活动的机会[13],形成了学校、社区、家庭体育一体化网络。

英国学校体育的运行方式主要是通过3个渠道来落实的,一是体育课程的实施。体育课程改革始终贯彻着两条主线:(1)在“儿童中心论”的指导下,体育课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从儿童的活动和经验出发来安排各种教学活动,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2)重视学生的基础训练,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的过程中,体育教学强调通过游戏或竞技项目培养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14]。二是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在英国的学校中,大多开设健康教育课程,该课程由9个部分组成,其基本理念是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态度的形成与体育能力的培养,突出增进健康的目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三是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学校的课外体育工作与社会上的各种运动俱乐部有直接的联系[15]。因此,作为政府机构的运动委员会以及社会体育团体对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重大影响。

德国学校体育的运行方式是政府只颁布体育课程指导文件,各州颁布体育课程标准,学校实行自我管理的教育模式,政府在学校体育管理中只扮演一个协作者角色[16]。随着人们对学校体育认识的深化,从体育教师、学校校长到政府官员都形成了一个共识:学校体育主要是让学生接受身体教育,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享受到体育的乐趣,形成良好的动机,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除体育课外,其余的体育活动均是通过体育俱乐部的形式来实施的,体育俱乐部尽管有校内和校外之分,但由于体育俱乐部具有自由成员资格的特点,学校体育俱乐部实质上是与社会体育俱乐部融为一体的,这已成为德国学校体育的特色[17]。

俄罗斯打破前苏联在学校体育课程管理上的统一要求,各个地区和学校在安排教学工作时有更大的自主权。但俄罗斯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开展得较好,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主要为3种类型:学校日常和延长日的体育健身措施、课外体育运动形式、校际群众体育健身措施[18]。

综上所述,5个国家学校体育的运行方式具有共同的发展趋势,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具有一定的自主权,课程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但由于各国在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上的差异,使其运行方式也有不同,主要表现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约束力和灵活性上。在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方面,5个国家都体现出校内外体育活动一体化的特点,学校体育、校外体育俱乐部、社会体育团体联系紧密,共同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空间。

2 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启示

2.1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学校体育思想的研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国内外各种学校体育思想相互交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回顾近百年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与发展,确实存在着比较混乱的现象,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中国学校体育自身创新理论的能力不强,不少观点缺乏基本理论支撑,经不起推敲,难以形成系统的思想;二是在引进国外学校体育思想时,缺乏对这种思想产生背景及内涵的深入理解;三是在借鉴国外先进学校体育思想时,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存在盲目照搬的现象等。

在今后学校体育思想研究中,继续允许有不同意见存在,并在以下方面加以完善:一是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为根本目标,为提高全体学生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等整体健康水平服务;二是立足于现实,着眼于学生终身的健康需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三是考虑个体需要与社会、国家需要相结合,继承、借鉴、创新相结合,充分体现中国学校体育特色。

2.2 降低政府对学校体育管理的介入深度,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正逐步向规范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管理体制上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体育管理机构层次较多,管理效率低;二是政府对学校体育管理的深度介入,学校缺乏管理的自主权,主动性受到压抑;三是社会参与青少年体育管理不足。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管理体制,调整管理结构,提高管理效率,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以促进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2.3 发掘社会体育资源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与课余运动训练

总结发达国家学校体育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外体育俱乐部、社会体育团体为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二是校内课余运动训练和校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三是家庭体育、社区体育、学校体育一体化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创造了良好环境。相比之下,我国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运动训练一直以来由学校独自承担,导致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运动训练开展不力,不利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储备,对此,我们应借鉴国外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运动训练的经验,充分发挥社会体育资源的作用,拓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的途径,以推动学校体育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 耿培新. 美国学校体育国家标准研究[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4.

[2] 曹荣芳,吴新宇,王春梅,等. 日本保健体育课程的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6):102-105.

[3] 季浏. 体育教育展望[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5-96.

[4] 张俭,张宝霞. 现代德国体育演变及其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5):57-59.

[5] 王韶锋. 俄罗斯普通教育体育课程标准的文化背景与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7-59.

[6] 韩丹. 《世界体育教育峰会主报告论文》摘要及启示[J]. 体育学刊,2005,12(1):142-144.

[7] 赵妤. 中、美、日学校体育的比较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51):15-17.

[8] 曲宗湖. 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80-81.

[9] 黄瑞霞. 英国学校体育课程管理模式及启示[J]. 教学与管理,2009(1):143-144.

[10] 朱跃文. 德国学校体育见闻[J]. 中国学校体育,2007(1):70-71.

[11] 张建华,高嵘,毛振明. 当代美国体育课程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 体育科学,2004(1):50-52.

[12] 钟启泉. 日本学校体育的演进及其未来走势[J]. 全球教育展望,2009(6):3-6.

[13] 周传志. 当代中国体育的科学观研究[D].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6.

[14] 盛晓明. 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15] 王家荣. 英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之研究[J]. 体育教学,2006(2):44-45.

[16] 王海源. 对德国大学体育的认知与探究[J]. 体育学刊,2004,12(3):139-141.

[17] 薄全锋. 赴德国学校体育考察报告[J]. 中国学校体育,2000(1):65.

[18] 唐宏贵,李双成,黄靖,等. 俄罗斯“生命安全教育”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启示[J]. 体育学刊,2004,12(6):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