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特殊意义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项目编号:04&ZD016)的阶段成果之一。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政治文明建设道路,其中最具特色也是得到世界普遍认同的是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科学认识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特殊意义,深刻把握基层政治文明建设以至整个政治文明建设的规律,对于未来中国政治文明和政治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结合基层政治文明的进程,大体可以认为基层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三层特殊意义:它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基层社会关系变迁的客观要求;它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政治发展第二次转型的现实要求;它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重大战略举措。

关键词:基层政治文明;社会关系变迁;政治发展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1)09-0005-08

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道路,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道路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最具特色也是得到世界普遍认同的是基层政治文明建设。如何充分认识中国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特殊意义,深刻把握中国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特点,科学总结中国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理性分析中国基层政治文明建设中遇到的困境和难题,进一步探寻中国基层政治文明建设以至整个政治文明建设的规律,对于未来中国政治文明和政治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基层政治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意识地加以推进的一项政治文明建设工程。基层政治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最具中国特色的部分。

一、加强基层政治文明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基层社会关系变迁的客观要求

毫无疑问,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改革开放以来基层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迁。

如所周知,中国的改革开放得益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辩明了思想路线,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从而使改革开放成为可能。但是,我们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层社会的变迁,与其说是文化生态造成的,不如说是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发生变化而导致的。从政治文明的角度看,是多重因素促成了中国基层社会的变迁。

我们知道,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以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契机而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中国农村基层社会变动的意义实际上已经不限于农村,而是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政治体制的变迁。正如米格代尔在《农民、政治与革命》中所提出的:“农民社会并不只是简单被动地接受在世界范围内对其造成严重冲击的全球经济变革和国家政策,这些过程被农民社会因地制宜地改变和重构。更令人惊奇的是,农民的行动已经改变了这些导致经济变革和产生国家政策的制度,即市场与国家。要想理解国家中心,你必须首先研究偏远的农村。”①

正是在实行农村联产承包制的过程中,广大农民伴随着经济上的自主而产生了要求政治上的自治的热情,于是中国农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试行村民自治的探索。农民自发的探索得到了中央高层的首肯。1987年11月12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草案)》继1987年1月和3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之后再次提交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审议。在法律草案经小组会和联组会讨论之后,11月23日,彭真委员长就“通过群众自治实行基层直接民主”发表了他的意见。他说,1982年颁布的新宪法第111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党的十三大报告也指出,要充分发挥群众团体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逐步做到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自己依法去办。所以,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既是宪法的规定,也是党的主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关系八亿农民,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宪法第111条就不能认真地或者实际地执行。还有城市的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也要抓紧继续搞。没有群众自治,没有基层直接民主,村民、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不由他们直接当家作主办理,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就还缺乏一个侧面,还缺乏全面的巩固的群众基础。至于说到群众的议政能力,这也要通过实践来锻炼、提高嘛。11月24日,这个法律草案在常委会上顺利通过。从此,中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村民自治。之后,中国城市也创造出通过社区自治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形式,乡镇也开始试行直接选举的民主形式,中国基层政治文明建设有声有色地逐步开展起来。

民主政治被视为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尽管它并不是完善的政治文明,但没有民主的政治则往往是恶劣的政治,所以,政治民主化成为人类近现代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一个逐渐走向民主化的改革过程。因此,我们需要思考的并不是是否需要民主,而在于选择什么样的民主发展道路(也即政治文明发展的道路)。

摆在人们面前的有两条民主化道路:一条是从中心到外围的、自上而下的、整体推进的道路。另一条是从边缘到中心的、自下而上的、渐进展开的道路。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应该选择前者,因为如果政治体制的整体框架和重要政治权力运作的民主机制没有确立,外围的改革难以成功,即使成功了,也会因无力触及整个体制而丧失意义。在中国,已建立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以国家权力为主体并向社会延伸的政治权力体系,这种特有的权力体系决定了任何实质性的有效的政治变革只能从核心开始,因此,中国的民主化道路只能从党内民主到国家民主再到社会民主。但这种合乎理论或合乎逻辑的民主化道路因遇到现实的阻力而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近年来,学术界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认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类似于经济体制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先从边缘地带外围作战,比如村民自治,再到乡镇民主进入政权末梢,不断试错,不断纠错,慢慢地形成一个总体改革的态势”②。因为最有效的制度设计与变革只能遵照“阻力最小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制度资源。当中心和上层本身的政治改革出现困难时,我们应该先利用中心和上层的政治资源进行外围和下层的改革。由此,学术界和政界逐渐认同自下而上的基层民主化道路。

中国基层民主化道路是由中国特定的政治生态决定的,因为基层远离权力中心,处于政治体系的边缘或外围,基层社会组织或基层政权的变革因不会直接触及原有政治体制而受到权力组织的认可。而且基层民主直接面对群众,更容易为群众所感受,并得到群众的支持。此外,基层民主改革“难度小、成本低、风险少”③,一旦出现问题易于解决和控制。而且,基层民主的成效明显可见,民主无非是民众参与对公共事务的决定和管理,基层民主最能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训练民众的参与能力。所以,基层民主得到了各方的支持,从社会民主(或基层群体民主)到国家民主(或政权民主)再到党内民主成为符合中国国情并得到普遍认同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