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2008?


  8大重点行业出口走势报告
  
   主持/张碧蓉
   主笔/陈刚
  2007年临近尾声,作为媒体,我们又习惯性扫描中国外贸年度“成绩单”:1-10月进出口总值达到17593.2亿美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23.5%,进出口规模接近2006年全年水平;1-10月出口9858.4亿美元,增长26.5%;进口7734.8亿美元,增长19.8%;前10个月实现贸易顺差2123.6亿美元,增长59%。
  “减顺差”口号的提出使单纯的巨大顺差不再受到追捧。2007年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证明了这一点。
  但2008,生产依然要搞,生意依然要做。
  本报告所涉及的8大行业,分别来自于现代制造、传统工业和原材料能源产业,在中国的出口格局中,或是举足轻重的大腕,或是声名鹊起的新贵,也有早已历经沧桑看尽繁华的老将。在更加复杂的2008,解析8大行业何去何从,将有助于从微观层面理解中国出口的宏观趋势。
  此消彼涨,意味着中国正在追求更高的制造水平、更有声誉的品牌价值、更好的利润,还有更节约资源和更绿色的环境。
  
  汽车好戏当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汽车产业规模急速扩大,汽车出口节节攀升:2002年中国出口汽车整车2万辆,2003年出口4.8万辆,2004年出口7.8万辆,2005年出口17.2万辆。到2006年,中国汽车出口达到创纪录的34.2万辆,比上年增长近一倍。2007年前3季度,中国汽车出口达到41万辆,出口金额44.3亿美元,超过了2006年全年的出口数额。中国汽车正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出口商品。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表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国,第三大汽车生产国,第一大潜在市场,汽车出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这勿庸置疑。国内外汽车市场巨大需求空间提供了这个机遇。作为当前世界贸易的第一大类商品,汽车及零部件占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的10%。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体系已逐步完整。尤其值得欣慰的是,中国汽车企业的内在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涌现出一大批致力于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企业家。他们以成本较低、素质较高的劳动力队伍,逐步增强的研发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初露锋芒。
  展望2008年及未来几年,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汽车的出口仍将维持较高的增速,潜力巨大且前景光明。
  与国际市场相比,中国汽车产业具有明显而独特的比较优势,这是汽车出口的根基。国际汽车市场不仅规模巨大,需求层次也比较分明。在国际汽车市场的角逐中,中国汽车的确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在中东、拉美、北非、东南亚等汽车市场,消费者更看重汽车的性价比,以性价比见长的中国汽车恰好满足了这种需要。不夸张的说,中国这种低成本的优势使很多国家的国民提前15年开上了车。发达国家的汽车产品则由于成本和价格的压力,在这一细分市场并不占优势。因此,中国汽车出口得以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获得突破。也正因为产品档次的不同,中国汽车无须与跨国公司展开正面交锋,为我国汽车出口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市场条件。这些将是中国汽车出口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繁荣的关键因素。
  中国政府已经把汽车工业定为国家支柱产业,把鼓励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定为汽车工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无疑是未来汽车出口的利好消息。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日前宣布,中国要在10年内争取把汽车及其零部件出口提高到每年120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10。据预测,到2010年,包括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在内的世界汽车产品贸易额将达到1.2万亿美元。目前中国汽车产品出口仅占世界汽车贸易总额的0.7%,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此外,出口的动力与压力并行,是中国汽车业比较有意思的一个现象。中国汽车工业已形成较完整的生产和配套体系,但国内产能过剩的苗头已显现。2005年汽车全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1.5%,轿车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2.5%,企业有扩大出口的较强压力。在国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利润也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这两大因素令“向国际市场发展”成为许多企业的现实选择。
  在中国汽车出口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严峻挑战:一是中国对国际资源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二是出口企业整体竞争力仍然不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三是国内出口市场秩序亟待规范;四是出口汽车质量有待提高,售后维修服务网络尚不健全;五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增多;六是国外非关税壁垒的挑战增加;七是汽车产品贸易摩擦处于高峰期,并将长期存在。此外,由于缺乏运输汽车出口的专业船舶,我国汽车出口正在遭遇运力瓶颈。目前运输汽车主要是使用滚装船,但全球汽车滚装船舱位缺口很大。再加上国际滚装船公司都受国际汽车巨头控制,我国产品在和它们处于同一市场竞争时,常会遭遇船期调整甚至恶意毁约的情况。目前,运力不足已经导致我国每年汽车出口减少20%左右。
  同时,国内原材料涨价和人民币升值将直接影响国内汽车生产企业的制造成本,从而间接影响我国汽车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尤其是对国产化程度较高的汽车企业。汽车产品价格上涨,将使对亚非及东欧等价格敏感型国家的出口受到影响,削弱我国汽车在这些地区的竞争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的汽车出口新政将对我国汽车出口带来深远有利影响。长期以来,中国汽车出口秩序混乱,出口企业散、乱、差,恶性竞争等问题较为突出,不利于我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商务部等五部委2007年发布了“关于规范汽车出口秩序的通知”。此文件决定对汽车整车产品(包括乘用车、商用车、底盘及成套散件)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对申领汽车出口许可证的汽车生产企业和出口经营企业进行了资质限制和条件限制。此文件的执行将对我国汽车整车出口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以健康的姿态、良性的循环,不断提高品质和数量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会对今后若干年进一步发展我国汽车出口打下良好的基础。
  
  钢铁“快车”减速
  
  2006年,中国钢铁产品的对外贸易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全年钢材出口达4300.7万吨,比2005年增长109.6%。2007年前9个月,中国钢材出口已达4958万吨。国际钢铁协会表示,虽然中国政府减弱了对钢铁企业出口的激励,但2007年中国钢铁出口仍可能增长40%,预计2007年中国钢铁出口将达到6000万吨。
  由于以下几个因素,中国钢铁出口持续增长的趋势在2008年及未来的几年都还将持续下去,但增速将会放缓。
  首先,经过长期多年的奋斗,中国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品种齐全、质量较好的现代钢铁工业体系。中国钢铁产品物美价廉,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在这个全球最大的现代钢铁生产基础之上,一定会产生规模较大的钢铁产品出口贸易量,与之相匹配。
  其次,我国钢材出口的价格优势非常明显。按照2007年9月我国钢材市场价格与欧美市场价格的对比,美国、德国、意大利市场热轧板卷价格分别为672美元、623美元和623美元,我国同期为512美元,价格差在111-160美元;这三个市场冷轧板卷市场价格分别为777美元、750美元和750美元,我国同期为576美元,价格差在176-201美元。不管对于出口企业来讲,还是对于进口企业来讲,这个价差足可以让各方都达到比较满意的结果。
  其三,近些年来,随着西方发达国家钢铁产能的相对萎缩,产品综合竞争力的下降,世界经济增长对于中国钢铁产品的需求量有增无减,依赖性逐步增强。因此,尽管今后针对中国钢铁产品出口的贸易摩擦有增无减,但一段时间内,中国钢铁产品的出口还将继续发展,毕竟现阶段国际市场还难以找到新的替代中国钢铁产品的来源。由此可见,中国成为世界钢铁产品出口大国,完全是在全球一体化主导下,世界产业调整和分工的必然结果,因而是一个难以逆转的长期趋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国钢材的价格优势并不足以造成我国钢材出口的大幅增长,真正拉动我国钢材出口快速增长的源动力还在于国际市场需求的强劲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