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未来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摘 要]在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必须顺应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转变思路,逐渐推广和实施内外兼顾的新型发展战略,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出口导向战略;现实与弊端;新型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2-0160-01

1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现实与弊端

1.1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现状

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这决定了我国的比较优势是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也正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进入21世纪,我国的出口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渐上升,但是仍然未能改变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局面。2002年美国劳动统计局出版了Banister撰写的一份评论,指出2002年中国总体制造业的平均每小时工资只有0.57美元,仅相当于同年美国、日本和欧洲的3%,相当于新兴工业经济体的10%,或墨西哥和巴西工人的25%。该评论的结论是,“中国显然享有工资水平显著低于全球其他国家的优势”。

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的资源、环境压力。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而出口导向战略指引下我国加工制造业大多是高耗能、高污染、严重依赖原材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如此一来,我国出口量越大、对资源的消耗越多、对环境的破坏也就越严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就会更加剧烈。可悲的是,中国付出如此代价生产出的低成本产品,为国际社会提供便利的同时却招来阵阵谩骂,他们指责中国倾销、中国补贴、中国的出口严重损害了其国内工业的生存和发展。

1.2 出口导向战略的弊端

出口导向战略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基础上的比较利益贸易理论。该理论强调一国发展对外贸易应该充分发挥本国相对低廉的生产要素优势,同时避免运用生产成本较高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劣势。出口导向贸易发展战略必须以贸易自由化为前提,并以国际市场的大量需求为必备条件。这种严格的前提和条件本身就决定了这一贸易战略的局限性。首先,实施这一战略决定了一国对于某些国家甚至整个国际社会的依赖。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增长也对该理论提出了挑战。它用国际贸易的事实告诉人们即便没有比较优势所限定的那些贸易条件,国际间的贸易依然能够得以进行。同时,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和报酬递增基础上的新贸易理论的出现也从理论角度对其提出了挑战。由此可见,出口导向战略的指导理论受到了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挑战和压力。

中国的出口导向战略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日本、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然而这种借鉴却有着许多的误区。日、韩在积极推行出口导向战略时,非常注重挖掘自身的潜力,不断发挥自己国家的主观能动性以加强自身的建设,对于外国在境内的投资采取了谨慎的态度,而中国在推行这一战略时对外资的依赖过高,忽略了自身建设。

2 中国对外贸易宏观环境分析

金融危机导致国际经济形势的衰退,对外贸易量大幅下降,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是加工贸易,因此我国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受影响最大。此外,劳动密集型产品可替代性强以及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类似,使得我国此类产业出口的竞争力减弱。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为了刺激本国经济的恢复,避免更大程度地受到影响,纷纷采取了贸易保护措施。尽管G20金融峰会上各国都承诺反对贸易保护,避免出现新的贸易壁垒,但是20国之中的大多数国家没有履行相应的承诺,采取了不同程度的贸易保护措施。

在现阶段的国际贸易中,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如关税与常规非关税措施,已经不是国与国之间贸易的最主要障碍,我们国家也已经形成了一套应对这些措施的举措。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大,对产品安全和质量的要求提高,这些因素促使非关税措施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劳工标准等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障碍。这些新的非关税措施具有自身的巧妙性和隐蔽性,从保护技术上看又有一定的歧视性。物流教学物流教学3 实施新型发展战略,促进对外贸易战略改革

3.1 出口和进口齐头并进,实施混合发展战略

出口方面,应积极推进产业改革和技术创新,鼓励出口工业制成品,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进一步地减少贸易壁垒、实施自由贸易,改善出口贸易环境;继续实施对出口部门的特殊优惠政策、出口退税政策,为部分中小型出口企业提供出口信贷、外汇担保等措施,鼓励企业发展出口贸易;同时,可适当、适时地采取货币对外贬值策略,提高国内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进口方面,首先,应着力完善我国进口法律体系,进一步调整优惠政策。对重点扶持的国内工业部门实行税收减免政策。通过减免税赋和利用加速资本折旧等手段,加强国内重点发展工业的资本积累,加速国内工业化进程。其次,应进一步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革,积极引进和采购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国外先进设备仪器、先进技术,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2 转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

首先,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基于比较优势所建立的产业是我国在资源禀赋、生产成本方面有优势的产业。但这些仅仅是同国内其他产业相比较而言的,在国际上未必有相应的竞争优势,所以在调整过程中必须逐步削减和淘汰一些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差的企业。由产业结构优化而带来的竞争优势,必须是全局性的、整体性的,而我国目前产业分布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东西部产业差距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在制定竞争优势策略时,要兼顾西部地区,以其自身的比较优势为基础,构建一批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其次,逐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品牌战略和名牌战略。自主创新是实施竞争优势战略的核心,而我国目前的创新能力、自主研发能力还不够,拥有的自主核心知识产权比较少,引进外资与自主创新相脱节。因此,要想使我国的产业在国际上有竞争优势,必须加大投入和自主研发的力度,不断提高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最终形成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充分发挥其竞争优势,增强企业品牌意识。

3.3 协调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优化对外贸易宏观环境我国坚持对外贸易的协调战略不仅对发达国家如此,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是一样。这方面是中国这些年外贸战略中欠缺的一点,也是需要积极扭转的一点。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过多依赖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没有充分重视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中国只有发展全方位的对外贸易关系,积极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协调多个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利益,中国的发展才能更进一步地为世界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4 结 论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对我国对外贸易提出了挑战。在面临更多出口贸易和投资合作机会的同时,中国必须承受国内市场开放的压力,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实行内外兼顾的新型对外贸易战略,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