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桂林靖江王陵旅游开发的思考

[摘要]文章在分析靖江王陵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指出靖江王陵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思考,在尊重靖江王陵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开发靖江王陵的建议。

[关键词]靖江王陵;旅游开发;建议

[作者简介]吕华鲜,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 F590.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23(2008)01-0130-0004

靖江王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桂林旅游资源中的精品。因此,对高品质的它进行塑造、繁荣和提升,以达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深化桂林的旅游产品体系及促进桂林旅游产业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靖江王陵旅游资源分析

(一)地理位置

靖江王陵位于广西桂林市东郊尧山西南麓,距市中心约5公里。它主要分布在东起灵川县灵川镇三百源村东土涔、西至桂林市穿山望城岗,南起柘木大园岭、北至灵川县灵川镇王家村东岭山的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

(二)资源概况

靖江王陵是明代受封并建藩立国于靖江(今桂林)的历代靖江王陵及其宗亲的陵墓群。目前被发现的墓葬有316座,奉祠遗址1处。其中大型陵墓包括王陵(王、妃合葬墓)12座(含朱守谦衣冠墓),厚葬次妃墓3座,有建筑遗址的将军墓8座;其他墓葬包括将军、中尉、县君、乡君以及更低等级的293座。

(三)资源特色

1.靖江王陵文化是构成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要素之一

有些学者认为,“以甑皮岩遗址为代表的史前文化; 以灵渠为代表的水利文化;以靖江王府、王陵、清贡院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和教育文化;以摩崖石刻和山水诗文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西山、叠彩山、伏波山摩崖造像和开元寺、栖霞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红军血战湘江界首为代表的长征文化;以‘西南剧展’和‘八百壮士’为代表的抗战文化” [1] 是桂林文化的精髓。靖江王陵文化与桂林的历史文化发展紧密相连,以其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对桂林形成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构成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要素之一。

2.靖江王陵文化傲居明代藩王文化龙首之位

靖江王在封藩之地桂林繁衍生息了280年,是明代藩王中执政时间最长、传位人数最多的一脉王系。由于地处边疆,虽然历经时代变迁,靖江王陵仍系统地保存了下来,成为全国已发现的明代藩王陵墓群中独一无二的典型代表。靖江王陵保存完整的石刻仪仗达到了334件,这个数字超过了所有已经发现的全国明代帝王陵墓石雕的总和;迄今已发现、出土的梅瓶有300件,因数量众多、品种之丰、纹饰之繁、造型之美、质地之好、人文特色之浓,被专家一致认为桂林是“天下一绝的梅瓶之乡”。

总之,无论是陵墓布局规制,还是建筑遗址、陵墓前神道石雕或出土文物青花梅瓶等,靖江王陵文化都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傲居明代藩王文化龙首之位。

二、靖江王陵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体旅游吸引物缺乏

靖江王陵目前向游人开放的仅有1985年修复的靖江庄简王陵茔地87亩。就面积100多平方公里的“王陵11座,墓葬300余座”的整个靖江王陵墓区来说,它向游人展示的靖江王陵文化仅仅是“冰山一角”。

开放的靖江庄简王陵裬恩殿面积有280m2,现作为临时展厅举办有关王陵的展览,目前展出的是靖江王陵基本陈列展《逝者如斯》。展览分为“逝去的王国”、“遗留的陵域”、“再现的珍宝”三个单元。展览以图片、出土文物、复制品、文字说明等静态的展示为主,虽引入多媒体触屏方式,但由于展厅狭小,光线又暗,加上展示的是2005年初推出的主题,两年多来一直不变,对游人特别是桂林市民吸引力不大。

另外,陵门前有左右两个侧厢房,共有150m2,也曾设为临时展厅,举办过各种专题展览,目前左侧厢房已成为旅游商品购物场所。从总体来说,靖江王陵展厅空间狭小,展示的内容面窄,内容比较单薄,主体旅游吸引物打造不力,导致游客感受不到靖江藩王深厚的文化。

(二)人为割裂旅游资源间的文脉与地脉联系

靖江王陵所在的尧山,“积土盘回,亦略带石,长竟数百里,高亦为桂诸山之冠”[2](P121) 。沈永椿在《广西指南》中也说到:“尧山隔山与舜山相望,入冬山顶积雪,桂林诸山皆石质,惟此山独为土质。” [3](P16) 由于此山是桂林唯一的长脉土岭,在桂林比较独特,加上地形地势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中“华盖三台,尊极帝位”之说,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故此,明代靖江王陵选择在尧山的西南麓而建。建成后的整个陵区,四周的山川水系是建筑构成的主体要素,陵区后部的自然山脉即尧山为祖山,是陵寝的依托,两侧的山体是环护,前面山丘为屏山,构成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格局,体现了“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原则。正是在尧山的依托下,靖江王陵气势雄伟、肃穆庄严。反之,正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靖江王陵的点缀,尧山才拥有了灵气,彰显出不一般的人文特色。两者是相互依托,不可分离的。

从古到今,许多书籍都把靖江王陵与尧山视为融合的一体。从经济和文化的联系来观察,两者的确也有不能割裂的一面。明时,为方便管理,靖江王府组织民众修建了从王府通往尧山的道路。每当靖江王、王亲国戚或属下人员去世,盛大的出殡仪式就是围绕在尧山这个地域进行。每年清明时节王府有关人员的扫墓活动、各时的祭祀活动也是大型、奢华地进行的,它带动了尧山一带经济活动的发展。

再如,正统五年(1440年)八月,英宗书谕朱佐敬,指出朱佐敬所犯罪行。其中一条是:正统年间,靖江王朱佐敬于幼女坟前起造享堂,外筑周垣十余里,建屋五十余间,常纵妃及宫人内使四十余人往尧山庙、全真观、冷水、清泉二寺游玩,就坟所宿三五日方回[4]。朱佐敬在两处纵情驰骋,诗文记情。在他们心目中,靖江王陵与尧山本不可分割。

遗憾的是,目前桂林市却把两处旅游资源间的文脉与地脉的联系人为地割裂开来了。如今,靖江王陵与尧山分别被开辟为两处独立的景区,各自经营,各自管理。许多游客到尧山景区游玩并不去靖江王陵参观,而去靖江王陵参观的多为团队,因时间关系也多数不去尧山景区游玩。据统计,每年进入尧山景区的游客约有50万人次,而靖江王陵参观人数最高的一年为2005年,人数也仅有5万多人次。

(三)服务项目单一

旅游通常由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构成。涉及吃、住、行、游的被称为刚性收入,需求弹性小;而购、娱两要素的弹性较大,具有相当的可塑性和拓展空间[5]。靖江王陵旅游风景区主要设有参观售票处、接待讲解处、公厕,一处2000m2的停车场,两处临时展厅,一处旅游商品购物场所。此旅游商品购物场所设在陵门前左侧厢房,目前主要出售来自福建的玉雕等旅游工艺品,有较为浓厚的闽风。笔者实地调查过程中曾数次进入该旅游商品购物场所,都被服务人员有礼貌地请出,理由是不对散客开放。可以看出该旅游商品购物场所主要是针对港澳台旅游者的。旅游商品缺乏桂林特色却合理地并且是唯一地存在于靖江王陵旅游风景区内,多少与靖江王陵景区文化不够协调。

靖江王陵旅游风景区曾有意发展娱乐项目,但由于经费的制约、客源的缺乏等原因致使前几年搞过的靖江王陵编钟演奏等项目最终被取消。

总体来说,靖江王陵博物馆配套设施比较陈旧,服务功能单一,仅能满足对外开放的最低要求,购、娱两要素的拓展空间需要进一步扩大。

(四)面临着巨大的人为因素的威胁,进一步保护与开发难度较大

除了来自雨水、风化、坍塌、环境污染等各种自然力的侵蚀和破坏外,桂林经济的高速发展让靖江王陵正面临着巨大的人为因素的威胁。

2001年12月由桂林市人民政府编修的《桂林城市总体规划》对靖江王陵墓群重点保护区的保护范围进行了划定,规定保护范围是:西由挂子山北至钟毅墓;北由钟毅墓向东至九代康僖王陵;东由九代康僖王陵向东南至恭惠王陵,并由此向西南至金鸡路;南由金鸡路航校段向西缘金鸡路至挂子山,形成闭合线。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在这个闭合线内村庄和单位较多,村庄约有18个,单位约21个。仅处于靖江王陵重点分布区内的单位和村庄经统计就有:挂子山村、广西茶叶科学研究所、莫家村、广西林业科学研究所、桂林林校、新建村蓄电池厂、中村、桂林索道公司、桂林市火葬场等。

保护区内村庄、单位与靖江王陵陵墓区的过度交叉接壤,使靖江王陵面临着巨大的人为因素的威胁。如众多民坟违规建在王陵的保护范围内,像第六代靖江王端懿王的陵墓顶上又被民众建坟数十座,形成了坟上建坟的“奇观”,受国家重点保护的端懿王陵墓现在成了乱坟堆的中心区。

保护区内村庄、单位与靖江王陵陵墓区的过度交叉接壤,也使靖江王陵在游客心目中美誉度不高。如保护区内现存有桂林官帽山公墓、桂林尧帝苑公墓、桂林市火葬场。从桂林市区进入尧山地带,近3公里长的道路两边,23000多座触目惊心的坟墓及葬坟、修坟的招牌让旅游者不胜其烦,尤其对桂林市本地旅游者心理影响较大。以上这些问题导致靖江王陵保护与进一步开发的工作难度较大。

三、靖江王陵旅游开发建议

(一)加强与尧山景区的业务合作

前面说过,尧山与靖江王陵是两个独立的旅游景区,各自管理,各自经营。笔者还是倾向于把两个独立的个体合二为一进行经营。不过,考虑到短期内可行性的问题,就暂且还是将两处景点当成独立的个体来考虑。尧山风光秀丽,有引进奥地利先进技术设备的索道供游客选择,索道有一站设在靖江王陵附近,但两个旅游景点业务往来不多,各自为政,需要进一步加强协作与联络,以达到双赢的目的。比如,两个景区可共同策划打造一个共有的总体形象来推向市场;共同制作旅游形象片;合作推出旅游套票;共同举办“靖江王陵祭祀节”等。

(二)加大清理工作,有选择地复原部分特色明显的遗址

靖江王陵墓葬目前除12座大型陵墓和1处奉祠遗址得以保存外,其他埋在大型陵墓附近的范围巨大又数量众多的的宗室墓葬基本在历朝历代发展中被毁,只有少量还保留残穴。而就这些保存下来的大型陵墓和奉祠遗址来说,也大多在丛林荒草中凄凉地存在着。在靖江王陵墓群的分布范围内,还有大量陵墓建筑遗址埋于地下尚未清理,部分陵墓因封土被平整而尚未发现。这都需要有关部门加大投资进行清理工作。

鉴于目前资金的缺乏,不可能一步到位地全部修复后开放。故可根据陵墓种类、可达性、特色、保存的情况、保护级别的高低,有选择地把六大类靖江王墓群中有代表性的墓或复原或修整,再设定不同的主题,形成不同的旅游线路来开放。

(三)充分利用丰富的祭祖旅游资源

洪武九年(1376年),朱守谦就藩桂林时,靖藩人数是朱守谦加九子四女共十四人,其后经过繁衍,人数猛增,当时的两广总督都发出感叹:“南粤惟靖江王府中十三辅繁衍为最。”[6]到万历三十七年(l609年) 靖藩发展更快,“靖江王自王而下凡三千三百二十二宗” [7]。明朝灭亡以后,靖江王的子孙后代四下逃散,据靖江王第二十一代后裔朱名香(现在靖江王陵文物管理所工作)的不完全统计,如今靖江王的后裔已经遍布西南五省,最远的族人甚至到达了韩国、日本和马来西亚,仅生活在桂林市及十二个县的就已超过六万人,可见靖江王后裔宗族之庞大。在清代乾隆中期,靖江王的后裔们就在桂林当时的通钱巷修建了一座朱氏祠堂来纪念祖先,祠堂落成的那一天即农历二月十五日被大家一致同意,定为家族集体祭祖的日子。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如今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各地的靖江王后裔们仍会遵照传统,前去靖江王陵进行祭祀活动。参与祭祖人数最多的一年达到了上万人。靖江王陵每年的祭祖活动都是自发的,靖江王陵文物管理处并没有刻意做活动策划,但都会引起游客极大的兴趣。

另外,明王朝虽已灭亡,但朱元璋的后裔在国内外遍地开花。朱姓作为中国大姓之一,人口众多。近几年,各地掀起了寻找朱家其他支脉之热。朱氏寻根文化之旅、朱氏寻亲文化之旅前景广阔。靖江王是明王朝正统的一支血脉,与各地朱元璋的后裔血脉相连。故靖江王陵应挖掘以姓氏文化为主题的“寻根游”、“寻亲游”,有目的地策划一些民俗文化旅游项目,比如靖江王后裔拜祖大典、明藩王祭祀礼仪活动、姓氏文化演出、靖江藩王饮食文化展示、靖江藩王王府服装拍照、寻根联谊活动、寻亲联谊活动、朱氏寻亲论坛等。同时与各地朱氏后裔集中聚集地如安徽省凤阳县、北京等地形成旅游网络,互通有无,整合资源,把寻亲的文化魅力发挥到极致。

(四)尽量消除人为因素的威胁

由于靖江王陵分布范围较大,保护区内村庄、单位与靖江王陵陵墓区过度交叉接壤,在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具体工作中容易与保护区内的单位、村庄、个人引起纠纷和矛盾。从靖江王陵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长远利益来看,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与这些单位、村庄、个人进行沟通,消除彼此间信息不对称的状态。特别是保护区内的村民,对尧山区域的旅游环境有极大的影响力。所以,要充分利用靖江王陵的旅游价值,引导周边村民依托靖江王陵,走上旅游发展之路,使靖江王陵的保护与利用起到调整尧山区域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达到改善村民的经济状况的目的。如靖江王陵附近的挂子村,明代至民国以来就是靖江王府辞退的宫女、太监、仆人颐养天年乃至繁衍后代的聚居地,他们耕种王田,不用缴租,平时承担守陵护陵的责任及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的祭祖活动中,免费为前来祭祖的靖藩后裔负责操办十大碗一桌的祭饭。靖江王陵可根据现代旅游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这一传统习俗,把挂子村的村民引入发展经济之路。

四、结语

靖江王陵具有重要的艺术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虽然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少,但其开发利用的前景是巨大的。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及其盛行, 文物古迹旅游将成为一种大众化趋势。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靖江王陵所承载的思想和文化价值也必然会充分显露,成为推动桂林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家宏.桂林旅游业要充实历史文化特色[J].改革与战略,2000,(5).

[2](明)张鸣凤.桂胜[M].齐治平,钟夏校点本.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121.

[3](民国)沈永椿.广西指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4]明英宗实录.卷70[M].正统五年八月庚寅条.

[5]钟志平.旅游商品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6](明)张澣.松窗梦语:卷8:宗藩纪[M].

[7](明)何乔远辑.名山藏:卷40:分藩纪五:靖江王懿文太子附[M].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印行.

[8]赵平.桂林轶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9]张伟.明代靖江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

[10]靖江王陵网[EB/OL]./.

[11]刘涛.桂林旅游资源[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

[12]蓝武芳,马琪豪,杨逢云, 韦凤平.尧山生态与靖江王十一陵的关系[A].廖国一.历史教学与田野调查[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13]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M].乾隆本.

[14]覃树冠.略谈靖江藩王与桂林文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

[15]白木,周洁.桂林梅瓶“天下甲”[J].陶瓷科学与艺术,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