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医学院校学生体质水平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7-000-02

摘 要 医学院校学生是专业性较强的特殊医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还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从事救死扶伤、日夜值班、为病人服务的一线工作,从高中进入校园在走出社会,肩负在校学习、医院见习实习、就业问题,医学专业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引起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广州市医学院校学生体质水平,把握广州市医学专业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趋势,通过调查分析清楚其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特征,还有找出影响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因,通过数据分析学生体质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为广州市医学院校开展学生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体质测试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学生体质综合评定、体育锻炼时间、强度等方面对体育锻炼行为现状进行全面分析,运用SPSS对数据进行处理,找出学生体质、BMI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得出结论:医学院校学生的体质年度变化下滑趋势,参与体育锻炼情况令人堪忧。男生参与体育锻炼次数高于女生;学生BMI指数与体育锻炼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医学专业学生 体质水平 体育锻炼 相关分析

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表明:最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忽视体育锻炼导致体质持续下降。有很多指标能够准确反映学生体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有跑步、骑自行车、打篮球等,为了能够更具体更准确表达体质水平与参与锻炼的关系,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挑出BMI类型和综合评价与体育锻炼行为的锻炼的时间、频率和强度进行比较。为了解广州市医学院校学生体质水平,把握广州市医学专业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趋势,通过调查分析清楚其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特征,还有找出影响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因,通过数据分析学生体质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为广州市医学院校开展学生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广州市5所医学院校: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广州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以2014年度本科大学一年、二年级、三年级在校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在校医学专业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的体质与体育锻炼行为进行研究分析。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资料室查阅相关文献,包括体质测量学、学生体质等与本研究相关的资料,基本掌握其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为本论文写作、研究、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论资料。

2.问卷调查法

按要求设计了《广州市医学院校学生体质水平与体育锻炼行为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进行测试与问卷发放问卷,实施时间是从2014年9月至12月。一共发放问卷758份,719名学生接受测试;回收问卷716份,回收率94.45%,有效问卷687份,有效率为95.94%。

3.数理统计法

收集与整理广州市医学院校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调查问卷、体质测试数据,运用Excel 2003进行录入处理。最后并运用SPSS 10.0对有效的数据分析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一)BMI指数与体育锻炼行为关系的研究

身体质量指数简称“BMI指数”,其换算公式如下BMI指数=体重(千克)/身高2(米)。数据显现:我国成年人的BMI指数在18.5-23.9之间为正常,低于15.6是营养不良的表现;15.7-18.5是表示轻体重;18.6-23.9是正常的指数;24-27.9是超重的指标;BMI指标在28以上为肥胖[1]。

目前大学生基本属于成年人,因此广州市医学院校学生利用成年人的标准进行BMI分型。有效的体育锻炼行为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提高身体肌肉的成分,发展肌肉纤维,提高心血管对血液的运输能力,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实习、见习的提供充沛体力。表1统计得出数据,及经统计软件spss分析得出:不同种BMI指标的学生在参与锻炼的时间上、频率上和强度上均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BMI越趋向于正常类型的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在60-90分钟之间,能够坚持每天都锻炼,运动的强度保持在中等。

(二)体质综合评价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

1.广州市医学院校学生体质综合评定

表2 广州市医学院校学生体质综合评定统计表(%)

广州市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93.58%)比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水平略低。从表2可以看到不及格率最多是大三的学生,其原因是大三没有开设体育课,其次是要外出见识和实习,并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在医院值夜班,平时下课后不够休息时间,同时也是缺乏自觉锻炼的习惯。学校为大学二年级学生开设体育课程,体育课程包括白天的选项课,夜晚的体育公开课,即使白天没有时间夜晚也能参加体育锻炼;再次大二基本是理论课,有足够时间去锻炼。值得关注的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及格率差于大学二年级,毕竟刚从中学升入大学,高考阶段重视文化理论的复习,基本没时间去打篮球之类。由此可见,高校为学生提供的体育锻炼课程是有效的。由此得出:广州市医学院校学生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体质综合评定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学二年级学生的综合素质均高于大学二年、三年级,特别是男生的及格率都高于女生。

2.体质综合评价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差异分析

表3 广州市医学院校学生体质综合评价与体育锻炼行为差异性统计表(%)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得出广州市医学院先学生体质综合评定分数及格率93.58%,其及格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可见大学生体质有待提高。从表3知,在30分钟以上/次的锻炼中学生“良好”居多,30分钟以内/次的锻炼中学生“及格”居多;三次以上/周的锻炼,学生中成绩“良好”最高。并且保持中等-较大强度锻炼为好。经统计学原理检查比较,体质综合成绩的差异是由锻炼时间长短、运动强度、每周锻炼频率上差异引起的,并且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体质综合评定成绩为“良好”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均比其他成绩的学生高,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往往是体质成绩不及格的。综上所述提出一点建议:加强医学院校课余后的体育活动。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不同种BMI指标的学生在参与锻炼的时间上、频率上和强度上均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BMI越趋向于正常类型的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在60-90分钟之间,能够坚持每天都锻炼,运动的强度保持在中等。

2.广州市医学院校学生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体质综合评定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学二年级学生的综合素质均高于大学二年、三年级,特别是男生的及格率都高于女生。

3.体质综合成绩的差异是由锻炼时间长短、运动强度、每周锻炼频率上差异引起的,并且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体质综合评定成绩为“良好”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均比其他成绩的学生高,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往往是体质成绩不及格的。

4.学生体质的综合评定与BMI类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学生的BMI类型与学生体质综合成绩有关系。

(二)建议

1.广州市医学专业学生的体质状况不容乐观,首先学校应该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为学生提供能多有效的锻炼机会。

2.男女生之间的体质本来有差距,女生需要更主动参与锻炼;其次随着大学教育培养计划的深入,要保持不同年级的体育锻炼课程,做到素质教育的水平。

3.体质综合测试与体育锻炼行为有相当大的关系,把体质测试成绩作为必修学分,督促学生的自我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陈清蓉,喻成华.基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9):66.

[2] 高玲娣.北京某医科大学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质健康相关性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1.10:10-11.

[3] 叶绍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高校体育新课程教学[J].湖北体育科技.2004(3):386-388.

[4] 莫连芳.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概念的界定[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