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锻炼水平大学生体质特征与健康促进策略研究

摘要: 依据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新生体质与健康测试的基础数据,对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 机能、身体素质等体质特征进行了全面剖析,并结合学生体质现状和校园体育环境、生活方 式,设计出以知识习得——信念确立——行为尝试——习惯形成为基本脉络的四年连续指导 性健康促进方案。

关键词:锻炼水平;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07)05-0648-03

研究根据我国对“体育人口”的定义,对大学生的锻炼行为进行分级(不锻炼、偶尔锻炼、 经常锻炼),探讨锻炼水平差异对大学生体质的影响,并结合北师大健康与文化并重的公共 体育建设与改革实践,进而构建大学生健康促进的主要实施方略。在教育部全面推行和实施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背景下,该研究可为大学校园体育健康促进的实施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研究方法 研究于2004年11月对北京师范大学2004级新生进行体质测试和问卷调查。实际有效参测人数 为2 117人,其中男生790人,女生1 327人,平均年龄M±SD=(20.37±3.76)岁。其中, 不锻 炼组202人(男:女=79:123);偶尔锻炼组1274人(男:女=457:817);经常锻炼组641 人 (男:女=254:387)。

1.2测试指标相关指标见表1。 表1测试指标和派生指标类 别测试指标派生指标形态身高、体重、围度(胸围、腰围、臀围)、皮褶厚度(腹部、上臂、肩胛下角)克托莱指数,身高标准体重,胸围指数,腰胸比,BMI,皮褶厚度和,体脂百分比机能肺活量、心率(台阶实验恢复期)肺活量/体重台阶实验指数素质握力(男)、仰卧起坐(女)、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十字跳、闭眼单脚站立生活方式体育锻炼、睡眠、营养等状况

1.3统计处理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数据采用统 计描述、F检验分析的两两比较和One-way ANOVA。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锻炼水平大学生的体质差异

2.1.1不同锻炼水平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比较 身体形态是反映人体体质状况的重要内容。多项研究表明,系统、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明显 改善身体的肥胖程度,对人体身体成分和体型具有十分有益的影响。为此,本文选用反映身 体肥胖程度、体成分、体型的指标,比较不同锻炼水平对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表2结果表明,经常锻炼组和偶尔锻炼组学生的克托莱指数和BMI均高于不锻炼组,且组间差 异大都具有显著性。这表明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的充实度改善。3组的WHR(Wiast-Hip R atio)的变化规律性不及前两者明显,综合而言,体育锻炼使人体更为紧凑,腰臀比具有下 降的趋势。

表3更为直观的显示了体育锻炼对改善机体肥胖程度、降低人体患病潜在因素的价值。根据 美国运动医学学会BMI和WHR的评价标准(1997),本研究将受试者分为相应组别,统计各组 人数的比例,分析比较3组不同锻炼水平学生的肥胖程度和患病危险性。

表3显示,不锻炼组学生的体重偏轻者比例高于偶尔锻炼组和经常锻炼组;同时,不锻炼组 学生的体重超重和肥胖者的比例又高于偶尔锻炼组和经常锻炼组。这表明不锻炼组学生从形 态上表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一类人相对瘦弱,另一类体重超标。男女生相比,女生体重偏 轻的比例较高,达到总人数的30%~40%。体重偏轻是营养不足的表现,说明人体的充实程 度不够,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健康,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研究表明,身体脂肪的分布范围与健康直接相关。腰腹部趋向的脂肪堆积比臀、髋部位的脂 肪堆积更易增大人体患心脏病和糖尿病的危险性[3]。腰臀比同血压和血清胆固醇 指标一样 ,能够较为正确地评价健康程度[4]。因此,腰臀比(WHR)是预测患病危险性的经 典派生指标。

由表3可见,3组不同锻炼水平学生患病危险程度的几率,随锻炼频度的降低而递增,依次 表现为不锻炼组>偶尔锻炼组>经常锻炼组。总体上表现为女性学生患病危险程度大于男性 学生。

WHR的危险度随年龄增大而递增,如果青年阶段不加以预防和控制,会对人中年-老年的健康 状况产生消极影响。2.1.2不同锻炼水平大学生的身体机能比较 本文采用肺活量/体重指数来反映学生的肺功能,用台阶实验指数评价学生的心血管系统机 能。3组不同锻炼水平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比较见表4。表4显示,男女生的肺活量和肺活量 /体重指数3组比较均表现为经常锻炼组和偶尔锻炼组高于不锻炼组。F检验的两两比较 表明 ,各组间两项指标的差异有显著性,且表现出经常锻炼组优于偶尔锻炼组,偶尔锻炼组优于 不锻炼组的趋向。这一结果表明,无论是经常锻炼还是偶尔锻炼,都有助于增强或改善肺功 能。

台阶实验是一种简易的动态评价心血管系统机能的定量负荷实验,主要根据受试者定量负荷 后恢复期心率,了解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表4的统计结果提示,无论男女,在完成定量 负荷后,恢复期心率随恢复时间的变化符合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规律,即随恢复时间的延 长,心率逐渐恢复到安静水平。3组锻炼水平学生的恢复期心率和台阶指数的变化不规律, 且部分结果组间差异不显著。这一结果,可能与体育锻炼强度的组间差异不足,使心功能产 生显著差异有关,也可能与台阶实验的负荷强度不足有关。

2.1.3不同锻炼水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比较 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人的体质好坏的主要因素,它与人的体 型、体格、机能、神经反应和心理等均有密切关系。研究证明,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 ,另外又具有明显的可塑性,即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有着更密切的关系。

表5统计结果表明,3组不同锻炼水平学生的肌肉力量随锻炼频度增加而增大。偶尔锻炼和 经常锻炼组学生的握力(男)/仰握起坐(女)和立定跳远均与不锻炼组的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有随锻炼频率增加,成绩差距加大的趋势。这表明,坚持体育锻炼,对提高肌肉 力量和肌肉耐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表6的3项指标分别反映了学生的柔韧、平衡和协调素质。结果提示,体育锻炼的频度与此 3项素质的保持和提高有密切联系。经常锻炼组和偶尔锻炼组的坐位体前屈、单脚闭眼站立 、十字跳3项素质的测试结果均较不锻炼组好,也表现出锻炼频度与素质的依存关系。同时 ,坐位体前屈、单脚闭眼站立、十字跳3项素质也是预测早衰和过劳的重要指标。体育锻炼 能够对改善和维持柔韧、平衡和协调素质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

2.1.4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与人的体质具有密切的联系。

由于被试群体是大学新生,上述结果提示教育者和管理机构,应当通过学生体质普查、健康 诊断,结合学校实际,设计、制定学生体质的阶段性健康促进方案,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 学龄晚期),巩固健康知识,掌握健身技能,养成锻炼习惯。

2.2大学生体质的健康促进干预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2.2.1健康诊断与需求评估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研究3类因素(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及强化因素),制定正确的教育策 略,并根据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及资源情况确定干预重点。

1) 分析倾向因素。开展不同锻炼水平大学生体质健康社会调查,分析学生个体或群体的体 育与健康知识、信念、态度、价值观以及认知程度,了解学生参与锻炼行为的促成或阻碍因 素。

2) 探析促成因素。分析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起主要作用的外因和内因。主要外因如校 园体育文化环境、卫生政策导向、体育场地设施、学校健康教育、体育教育教学方式等等; 主要内因如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学生健身技能掌握情况、学生学习生活 状况等等,以加强干预教育的针对性。探求包括学生健身技能的认知情况、学校体育与健康 相关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情况,执行规划的主要障碍分析,以及可能促使行为与环境改变的各 种因素。

3) 构想强化因素。根据上述分析,设计和制定有关促进学生健身行为的奖励和促成政策, 提出优化方案。  2.2.2项目操作准备阶段 1) 根据不同锻炼水平学生的体质现状,划分干预目标,设计相应的达成目标、提高目标, 以及该干预群体的总体目标。

学生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依次是没有时间、无活动场地和不具备自我锻炼的能力 。

① 针对不锻炼的学生,目标在于激发锻炼兴趣,学会健身技能,初步改善行为方式。

② 针对偶尔锻炼的学生,目标在于提高锻炼参与频率,掌握科学健身的技能方法。

③ 针对经常锻炼的学生,目标在于提高健身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使之成为健康体育知识 、技能的传播者。2) 设计干预流程,拟订相关因素结构分配表,制定体育课程→课外体育锻炼→宿舍体育→ 体育竞赛→体育文化节→体质健康测试与咨询活动等系列校园体育健康促进政策和措施。

3) 制订行为监测、效果评价、综合评估的详细计划。

2.2.3大学生健康促进规划的实施

2.2.3.1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体育与健康教育 1) 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课程设置多元化,根据不同锻炼水平学生的体质特征,因 人而异,因时制宜,按需开课。学校的体育课,不仅要让学生习得技能,还要使之掌握方法 ,明晰原理,学会通过所学自我保健的技能。健康讲座等课堂教育,应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知 晓健康知识、强化健康意识,构筑牢固的健康信念。

2) 扩展健康知识的渗透的时间和空间。受时间、形式等因素的限制,仅靠课上的讲解不足 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学校相关部门还必须利用黑板报、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立体、平 面媒体等提供给学生体育与健康相关的公共信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健康知识的理解,深化 学生的健康意识,促进其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2.2.3.2塑造校园体育健康氛围 从学校体育与健康政策上积极主动争取各级领导和部门相关人员对有利于健康活动的支持, 保证提供必备体育与卫生资源,并作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师和学生中,倡 导建立科学体育锻炼的社会支持环境以利于学生做出抉择。例如开展系列体育与健康知识的 宣传活动,体育技能的志愿指导活动,体育文化节,开展院系之间、班级之间或宿舍之间健 身性体育娱乐比赛等等,扩大活动影响,提高受益范围。

2.2.3.3发展强大的健身联盟和社会支持系统 发展健身联盟可以有效发挥体育锻炼的群体效应,开展健康传播活动。例如:学生长跑联盟 、健身操协会、太极拳学生社团等等。这些健身联盟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鼓励个体与群体积极参与有益于健康的体育活动。同时,健身联盟能够督促学生的锻炼行 为长时间延续,有利于争取学校的关注和支持。

总之,在学校建立起支持学生健康习惯形成的物质、社会、政策环境,使体育锻炼成为大学 生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提高学生的体质水平,降低患病率,提高学生生活质量和学 习效率。

3结论

1) 体育运动能够显著改善大学生的身体形态,主要表现为促进人体的充实度改善,优化体 脂分布,降低患病危险性。

2) 大学生身体机能与运动频度具有明显的依存关系,肺活量、肺活量/体重指数、台阶实验 的结果都表现出经常锻炼组优于偶尔锻炼组,偶尔锻炼组优于不锻炼组的趋向。这一结果表 明,无论是经常锻炼还是偶尔锻炼,都有助于增强或改善身体机能。

3) 坚持体育锻炼,对提高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改善学生的柔韧、平衡和协调等身体素质 具有积极的意义。4) 大学生体质的健康促进干预策略包括健康诊断、需求评估阶段、项目操作准备阶段和规 划实施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是策略设计部分,主要掌握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和健身需求, 分析学生健身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策略的先导部分。后两个阶段是策略执行部分,通过 整合学校体育卫生环境、开展针对性的体育健身教育和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习得——信念 确立——行为尝试——习惯形成”的健康促进体系的形成,以推进学校健康促进策略的发展 。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