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评价的群体差异性研究

[摘要]教师与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主体,他们眼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存在什么样的差异?这种差异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何启示?文章在调研江西省属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过程中发现:教师与学生两大群体对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评价的差异性显著,并对此进行了理论探讨。

[关键词]大学师生 思想政治状况评价 群体差异

[作者简介]钟前(1973- ),男,江西龙南人,江西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宣传和传播心理学;曹泽华(1971- ),男,江西宁都人,江西师范大学团委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西 南昌 33002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102-02

一、问题的提出

正确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而大学教师对大学生的评价如何?大学生自我评价又如何?两者之间的关系怎样?本课题组就师生两大群体关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评价结果开展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在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和南昌航空工业大学等五所高校师生中开展问卷调查。向在校大学生发出问卷1100份,收回1100份,有效问卷1078份,有效率为98%;向高校教师发放问卷85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大学师生的年级、年龄和专业分布具有代表性。(详见表1、表2和表3)

(二)研究工具

着重研究了问卷调查中的一个题目:“您对当前大学生以下方面的评价。”题目要求教师和学生各自对大学生群体的“爱国热情、团结协作精神、法制和纪律观念、艰苦奋斗精神、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干精神、奉献精神、文明素养、理想信念”13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等级分为“强(很好)、较强(较好)、一般、较弱(较差)、很弱(很差)”五个等级。

(三)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研究结果

通过卡方分析,师生群体与评价结果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团结协作精神、法制和纪律观念、艰苦奋斗精神、心理素质、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干精神、奉献精神、文明素养、理想信念”11项的评价结果和师生群体相关关系显著。通过观测原始数据,大学生自我评价高于教师对大学生的评价。而“爱国热情、人际交往能力”两项的评价结果和师生群体相关关系不显著。在此,本文列出了“团结协作精神”和“爱国热情”两项评价的统计结果。(详见表4、表5和103页表6、表7)

相伴概率均小于通常给定值0.05或0.01,所以否定不相关假设,可以认为,教师群体与大学生群体对于当前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评价具有显著性差异。(详见表4、表5)

相伴概率均大于通常给定值0.05或0.01,所以不能否定不相关假设,可以认为,大学教师群体与大学生群体对当前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评价没有显著性差异。(详见103页表6、表7)

四、分析与讨论

统计结果表明:思想政治状况评价受到主体的强烈影响。

(一)评价基础分析

笔者认为,正确的评价需要三个方面的基础:

1.评价主体要有正确的意识基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践是意识的源泉,实践本身又分为两种,即对象性实践和交往性实践, 前者形成主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后者形成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两种实践活动以及因此而形成的两种关系对思想意识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对于思想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来说,二者缺一不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两个群体的不同实践经历决定了意识水平差异的客观存在。①

2.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评价的标准是最重要和最不容易解决的问题。问题的困难之处不在于能否提出一套标准,而在于能否被大家所认同。这里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如评价主体在利益、需要、情感、兴趣、认识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别,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到他们对道德评价标准的选择;也有客观因素的影响,如社会上不同民族、阶级和阶层的人们,在传统习惯、利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职业责任、价值追求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异。由于人们的客观需要没有公约性,就使得评价标准很难成为人类行为的公分母。

3.要有正确的检验标准。对思想政治状况评价有理性因素,也有非理性因素。如人的心理、感情、情绪、信念、直觉等参与其间。加之每个人的道德认知水平不同,这就使评价具有不同的层次水平。②

评价的主体意识、认可的评价标准和检验标准的不同导致了评价结果出现差异,因此,评价结果都是客观真实的,也都是对大学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客观反映。我们的关注点就不能只停留在评判两种结果哪个正确(或者孰优孰劣)上,而应当把它当做一种客观现实,并从中挖掘其教育意义。

(二)统计结果分析

根据统计分析数据,我们可以确定: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明显高于他人(大学教师)对大学生的评价。笔者将其中原因归结为以下三点:

1.自我防御机制的体现。林邦杰的研究认为,一个人的自我防御程度与自我评价高低呈显著正相关,即个体对自己的评价越高,其自我防御程度也越高。而且,所评定的品质对个体越重要,心理防御机制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发生作用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于一个人的品德和个性的评价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想让自己看起来比较好的愿望人人都有。大学生在自我防御机制的作用下往往就会习惯性地美化和抬高自己,容易对自己的评价“扬长避短”,对优良品德自我评价比他人来得高,对不良品德的否定也比别人的评价高。③

2.师生道德实践经历差异的体现。大学生都是从校门再入校门,对社会只有表面和抽象的了解,这是他们自我评价较高的主观基础。从客观原因看,能跨入大学校门的青年学生是经过筛选和竞争,以“胜利者”的姿态来到大学校园的。因而他们对自己就容易肯定得多,也会在想象中对未来加以充分肯定。同时,他们受到老师、父母、亲朋好友的称赞,更在同龄人的羡慕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由于社会和家庭的关怀,他们成长的路要比其他同龄人平坦得多,他们也常常为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④而大学教师群体的社会阅历和道德实践远远多于大学生群体,评价的结果自然也会不同。

3.社会发展对社会意识的深刻影响。师生群体对大学生“爱国热情”和“社会交往能力”均给予了一致的较高评价。我们认为,除了学校教育的作用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是根本原因。

师生群体对大学生评价的差异性也是社会意识对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不适应的体现。可概括为:“大众阶段、精英心态”。大学教师在对当前大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采用纵向比较,用他们自己所处精英教育时代的大学生标准来评价当前大学生,总体评价较低,甚至得出“大学生一代不如一代”的错误结论。同时,大学生在对自己进行评价时,更多的是从横向进行比较,进而从中产生优越感,体现在自我评价总体较高。

在我们讨论大学生自我评价较高的问题时,也不能忽略问题的另一面,就是一些大学生自我评价过低。主要原因是这些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有一些消极成分,而适应能力差也可能是屡遭挫折的后遗症,还可能源于老师不正确的评价。

五、结论

第一,调查研究结果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所指出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反映了大学生群体积极进取、健康向上、和谐发展的基本精神面貌。

第二,大学生自我评价总体较为客观,但在个性、品德方面明显高于教师对其的评价。

第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师生评价差异,重视实践锻炼;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注释]

①钱伟量.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2000(4):59-68.

②王志刚.论道德价值及其评价[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52-58.

③邵雅利,吴亭淮.大学生自我评价的客观性研究[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0(4):13-16.

④丁静涛.论大学生的自我评价[J].辽宁工学院学报,1999(4):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