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与引导策略

【摘 要】分析“云”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表现出的新特点,以及高校网络舆情面临的新情况,并提出“云”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云”环境 高校网络舆情 特点 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04-03

网络舆情是指受各类事项发生、发展刺激而产生的通过网络传播的民众对于该事项所有情感、态度、认知和行为倾向的总和。高校网络舆情特指与高校工作有关的网络舆论动向,本文则是指高校教师或大学生依托网络传播和表达的各类社会现象不同的情绪、态度、认知、意见和行为的集合。

“云”环境即云计算环境。“云”是云计算服务模式和其实现技术的形象比喻,而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则是一种基于网络的超级计算模式,由计算机集群、并行处理、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虚拟资源管理等多种技术集中起来形成动态、可度量的共享资源池,最终提供给用户终端健壮(Robust)、稳定的服务。广义上说,电子邮件、论坛、博客等也都属于云计算范畴。2007年Google公司首先提出云计算概念后,得到了微软、苹果、甲骨文等全球各大IT公司的积极推动,发展极为迅速。目前,国内的百度、腾讯、金山、网易、华为等一些大型IT公司也相继推出“云”服务,可以说“云”已经很大程度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在我们身边已触手可及。在这样的“云”环境下,由于网络虚拟世界在法律、道德等层面对个人的约束力相对较弱,而“云”所能提供的服务又复杂多样,造成高校学生在“云”环境下的网络行为与传统的网络行为表现出较大差异。

一、“云”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表现出的新特点

“云”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表现出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全球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互联网上提供的各类云服务大大地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而高校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转折、成型的一个重要的阶段,自我表现冲动,思想活跃。作为一个在社会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敢于尝试各种新鲜事物,日渐成熟和流行的各类云服务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表意见和参政议事的平台,这个平台使得每个大学生都能成为信息的原创者和传播者,而且每个大学生又都可以自由地选择和接受信息。他们可以通过网盘共享、微信、博客甚至上传视频等云服务即时发表意见。但由于目前大多数云服务都未实行实名注册,大学生通常会以匿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和情绪,因而可以更加自由和客观地反映现实校园中的矛盾,真实地体现大学生某一时段的思想状态。

(二)具有更强的交互性。在网络上,大学生普遍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当某一热点问题或事件发生时,往往会吸引许多大学生自发地参与讨论。由于云服务提供的讨论平台相对更加自由,更难于监管,因而具有相同或相近兴趣的大学生更加容易聚集,形成对立互动的场面,对立双方的观点和意见相互碰撞、交锋,经过争论和探讨他们往往又会相互交融,使各方意见趋于一致。这种实时的互动性交流,促使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迅速地表达出来,使得校园网络舆情更加快速和集中地反映。

(三)复杂度和多元性进一步增加。大学生活跃的思维,使得校园网络舆情具有较宽泛的舆论主题,而舆论的形成又往往是随意的、自发的。从舆情的产生和传播来看,目前已不仅仅局限于以往的博客、论坛、个人网站和电子邮件等,云服务中的网络硬盘、文件分享、日程分享、兴趣圈子等也可以快速地、大范围地传播各种的言论。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大学生,包括部分的高校教师,这些教师多数是对学生进行正向的引导,但有少部分是推波助澜。当然也可能会有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领域社会人员参与,其参与的目的不一定相同,有的是一时性起,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是恶意挑唆,引起事端等。从校园网络舆情的话题来看,往往是以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方面为主,同时涉及国家政策和热点社会事件,包括经济、军事、文化等,使得舆情的复杂度和多元性大大增加。

(四)组织性和隐蔽性更强。随着宽带网络的发展以及云计算技术的兴起,有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各类云服务来方便和改进自己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云计算主要提供三种服务形式: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高校大学生目前使用较多的有:属于IaaS服务的网络存贮,即通常所说的网盘;属于SaaS的网络记事本,即云笔记之类;属于SaaS的在线文档等。提供这类服务的IT企业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吸引更多用户注册,通常会在服务中附加甚至捆绑一些社交、资源共享、协同办公之类的功能。比如,一些云服务中提供的“圈子”服务,可将具有相同爱好、兴趣或者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迅速聚集在一起,他们内部有起管理和主导作用的“圈主”和规范圈子内部行为的“圈规”,组织性很强,一些圈子还需要验证才能加入,这样的环境更容易促使网络舆情的快速产生和传播,而且由于其组织严密,隐蔽性强,大大地增加了监控的难度。

二、“云”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面临的新情况

(一)云服务加快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速度。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一般可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学校工作或某些社会事件的看法或评论首先被发布在网络上。这类事件有可能来源于传统媒体,但更多是大学生因为传统媒体失声而率先在“圈子”、博客等网络场所上发表相关信息,引发话题的自发行为。第二个阶段是作为事件参与者和被影响者的在校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各种观点经过碰撞、交流、融汇,最终整合成多数倾向性一致的意见,这一阶段也是舆论形成的最重要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学校或者相关部门介入之后,校园网络舆论有了与之对应的变化。在云计算出现之前,尽管高校一般也有论坛、邮件、贴吧等网络舆论汇集的场所,但受上网便利性和大学生关注度等因素影响,第二阶段的酝酿和形成仍需要较长时间。最近,特别是2012年以来,各类云服务呈井喷之势出现,加上高校网络及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可以利用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等个人终端使用云服务,甚至可保持24小时在线的状态,随时了解别人对事件的态度,并即时参与讨论。高校网络舆论的形成已不需要较长时间的发酵,有时一个焦点事件加上一些情绪化、非理性的评论,就能够导致高校网络舆论形成。

(二)云服务使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形态更加多样化。不同于传统网络,由于云服务丰富多样,在形成网络舆情的过程中,表达者表述自己的观点时,已不仅仅局限于在BBS上发帖、跟帖等,他们还可以通过语音、视频、照片等更加生动形象地参与讨论,而且这些音像材料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篡改,以达到更好地佐证自己的观点的目的,相对于纯文字性的观点表述,此类音像材料更具说服力,更为追求新潮的大学生所喜爱,更能吸引他们参与其中,国外的YOUTUBE、国内的YOUKU等都可提供音视频上传和点播的功能。还有一些语音即时通信软件(IM),像微信、米聊、陌陌等,由于其基于云计算,因此不仅可以进行文字聊天,还能即时传送语音和视频,如果双方互为好友,当一方不在线时,甚至可以把文字、语音、视频等暂存于服务器,待上线后再推送至对方的终端接收设备。由此可见,云计算大大增加了网络舆情传播形态的多样化。

(三)云服务增加了网络舆论的侵略性,使得大学生从主动参与变成被动受影响。传统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一般是自发地到自己经常浏览的网站和BBS上了解事件的发展情况或发表自己看法,这种行为是出于对事件的关注而自发、主动进行的。但是,目前云服务已进入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他们可以利计算机、手机等各种终端,方便快捷地使用云服务,QQ、微信等IM工具已成为他们之间沟通交流的一种常用方式,多数学生将这类IM通信工具作为“挂机软件”,而这类软件通常都具有接收推送消息的功能,因此,可以方便地将自己的观点推送给所有的好友或群友,这些人就成为观点的被动接收者,进而很容易受到推送者所持观点的影响。

(四)云服务使得突破防火墙的门槛降低,导致“翻墙”访问境外违禁网站更加容易。一些企业能提供托管网络应用程序的云平台(PaaS)服务,具备一定计算机编程基础的人很快就可以方便快捷地构建和部署自己的应用程序。大学生中不乏这类技术人才,而且网络上也有许多开源的应用程序项目。比如Goagent就是基于谷歌App Engine的一个免费开源项目,此项目是专门用来“翻墙”的,而且部署简单方便,很容易就可以通过它实现“翻墙”。

三、“云”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一)构筑高校网络舆情高地,开展大学生文明自律网络行为养成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免疫力。“云”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更加复杂多样,大学生思想活跃、青春激情,面对良莠不齐的各类信息虽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却很容易迷失在其中。学校首先应占领高校网络舆情这一阵地,掌握话语权,同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使学生积极健康地使用网络,具体措施有:一是“师生结合”,建立一支由高校直接领导,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政工队伍。队伍成员需要政治思想成熟、业务精湛,通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此外,队伍还应具备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能及时地追踪、研判和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上所表现的思想动态、舆论趋向等。二是以网站、微博、网盘、聊天群等多种云服务为消息发布途径,成立统一的消息发布体系,做到同一个声音,多种方式传送,使广大学生能及时知悉。三是教育常态化,网络伦理养成教育要进课堂、成常态。学校可以专门开设网络伦理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并要求每个大学生完成规定的课时。

(二)构建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在舆情形成第一阶段早发现,早反馈,早应对。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有利于高校及时了解和把握舆情风向标,防止不良信息的扩散和传播,起到及时疏导大学生负面情绪、塑造高校的公信力的作用。高校网络舆情预警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舆情的及时搜集。可以通过前面提到的“政工队伍”或借助舆情监测软件,来进行舆情的搜集,在第一时间得知预警信息。第二步,舆情的分析和研判。网络舆情一般可分为轻警情(四级,非常态)、中度警情(三级,警示级)、重警情(二级,危险级)和特重警情(一级,极度危险级)四个等级,高校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更具体的等级的划分,并依此判断舆情的所处级别,启动应急预案。第三步,舆情处置和应对。应对舆情的措施一般采用“堵、疏、移”三种方式。一是堵,即屏蔽或删除舆论信息根源。这种较为激烈的方式往往会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而造成舆情信息以更多的方式传播。二是疏,即高校官方或“政工队伍”适时进行正面信息公告和引导,这样大学生通常更易于接受,也更利于重塑学校公信力。三是移,即通过更能吸引大学生注意力的活动或事件,转移视线,待舆情逐步冷却或消弭时,再进行回应和处置。

(三)实施学校、公安、媒体和企业四方联动,运用行政干预和技术限制的手段有效地控制舆情的传播。目前,地方政府和公安部门针对信息时代(下转第17页)(上接第5页)新型网络犯罪,都组建了网络警察或网络犯罪侦察机构;报纸、电视等社会传统和主流媒体,也应当肩负起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责任;各IT企业在提供各种服务获得盈利的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去规范和引导客户理性、正确地使用服务。而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地建立起与公安、媒体和企业的联系,在企业的选择上,由于提供服务的企业很多,应当重点以大学生使用率高、受众广为原则。这样,当网络上出现影响到高校和社会稳定的舆论时,可以校、警、媒、企四方联动合作,相互信息沟通,通过技术手段和正确引导,共同打击和消除负面舆情。

(四)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提高舆情监测、监控的及时性和针对性。高校架设一套独立的校园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投入少则数十万多则上百万元,这对于学校来说是一笔不少的支出,而且系统资源的利用率较低。目前,一些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网络舆情监测所需要的计算和网络基础设施及相关软件,还可进行前期的实施和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基于云储存、云计算的全新网络舆情监测服务。学校可以利用此类服务进行关键词管理、舆情信息呈现、危机预警、关注度排行、对比分析、数据报告形成等全方位的舆情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网络舆情,采集、挖掘和遴选出信息数据,分析研判后更有针对性制定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云”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展现出的新特点,使得传统的引导和应对模式已不能完全胜任,但“云”环境下也有更先进的“云”技术手段去管理和预防。我们应当进一步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营造和谐向上的舆情氛围,加强技术保障,大力施行大学生网络行为养成教育,多角度、全方位配合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构建和谐文明校园,真正实现高校育人本质。

【参考文献】

[1]陈纯柱,敖永春.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的传播及引导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张智勇,施游.云计算技术下的高校信息化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35)

[3]袁富红.高校网络舆情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报业,2012(14)

[4]李晓伟,沈艳秋.云计算及其发展进程[J].科技信息,2011(15)

[5]魏巍.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机制研究[J].科技信息,2012(34)

【基金项目】2012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重点课题(2012MSZ020)

【作者简介】庾 邦(1980- ),广西桂林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宣传部科长,讲师,研究方向:云计算、网络媒体宣传、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