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有效性分析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帕利哌酮缓释片对精神分裂症患儿进行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7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精神分裂症患儿随机平分为对照组(34例)、观察组(34例),分别给予奥氮平、帕利哌酮缓释片进行治疗,并对2组治疗有效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接受相应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的PANSS、PSP评分均有明显变化,但观察组的变化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帕利哌酮缓释片对儿童精神分裂症进行治疗可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儿童精神分裂症;帕利哌酮缓释片;有效性

儿童精神分裂症指的是在18岁之前发病的一种严重性精神疾病,该病具有在临床治疗中较为少见,但是其病情严重,预后较差,对患儿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因此,加强对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治疗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本次研究中,应用帕利哌酮缓释片对34例精神分裂症患儿进行治疗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重要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8例精神分裂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进行平分,观察组、对照组各为34例。对照组性别:男18例,女16例;年龄:7~16岁,平均(11.8±3.1)岁;病程:1~13个月,平均(4.1±1.4)个月。觀察组性别:男20例,女14例;年龄:8~15岁,平均(12.1±1.6)岁;病程:1~12个月,平均(3.8±2.6)个月。两组患儿在病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存在相互比较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奥氮平片(生产企业:Lilly del Caribe, Inc.,国药准字:H20020002,规格:5 mg/片)进行治疗。患儿口服药物的起始剂量为2.5 mg/d,服药次数为1次/d。治疗5~7 d后进行1次剂量调整,将药物剂量增加2.5~5 mg/次。以患儿具体病情、药物耐受性等作为依据对药物剂量进行适当调整,推荐调整为5~20 mg/d。观察组给予帕利哌酮缓释片(生产企业:波多黎各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分装,国药准字:H20080551)进行治疗。患儿用药起始剂量为3 mg/d。治疗1~2 w后进行从剂量调整,将药物剂量增加3 mg/次。以患儿的病情、不良反应等作为依据,对药物剂量进行合理调整,推荐剂量为3~12 mg/d。在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均不使用任何其他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进行治疗。

1.4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痊愈:PANSSS评分减分率≥75%;显效:50%≤PANSSS评分减分率<75%;有效:25%≤ANSSS评分减分率<50%;无效:PANSSS评分减分率<25%。(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治疗总有效率。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及处理。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以(%)、标准差(x±s)表示,行χ2检验、t检验。以P<0.05表示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治疗效果比较情况 接受相应药物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18%(31/34)、70.59%(24/34),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PANSSS、PSP评分变化情况 两组患儿PANSSS评分、PSP评分变化情况,见表1、表2。

3 讨论

帕利哌酮活性成分9-羟利培酮为利培酮的肝脏代谢产物,其通过对5-HT2A、D2受体发生拮抗作为而产生抗精神病作用[2]。诸多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帕利哌酮缓释片对精神分裂症进行治疗可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3]。本次研究分别应用帕利哌酮缓释片、奥氮平对观察组、对照组进行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1.18%,且患儿的PANSSS评分有明显降低,PSP评分有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该组PANSSS、PSP评分的变化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这个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帕利哌酮缓释片对儿童精神分裂症进行治疗起效更快,患儿社会功能得到更加显著的提高,其治疗有效性明显优于奥氮平。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无1例患儿出现严重性不良反应,治疗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应用帕利哌酮缓释片对儿童精神分裂症进行治疗时,治疗有效性更为突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民从.两种药物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5,10(04):230-231.

[2]周芳珍,黄淑津,吕小平,等.阿立哌唑联合小剂量氯氮平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观察[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4,05(04): 408-409.

[3]范强,王彦红,张现国,等.帕利哌酮缓释片与利培酮片剂治疗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4,14(12):112-113. 编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