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忠诚的真谛

1997年12月20日,中国川西北大山深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彩旗飘扬、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派节日的盛景。下午3时20分,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24米风洞伴着风雷般的怒吼,奏响了即将迎接新年的凯歌。

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的曹刚川饱含激情一字一字地大声宣布:“我宣布,2.4米风洞通气试车获得圆满成功!”

全国政协副主席朱光亚题写了风洞名。四川省省长宋宝瑞、绵阳市市长杨海清为风洞揭牌。在场500多名参与24米风洞设计、建设的科技人员和工程建设单位的代表无不欢欣鼓舞、激动万分。

一座风洞的建成何以引起如此的瞩目?

这是因为,当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郭永怀在规划新中国空气动力事业发展蓝图时,就对将来建造2.4米风洞寄予了殷切希望。业内人士都明白,只有大力发展空气动力学研究,独立自主建设先进的风洞设备,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才能得到迅猛发展。

然而,2.4米风洞的设计建设几上几下,始终是风洞人的梦。

这梦终于在26年后的1994年春末破土动工,在1997年12月20日的风雷声中变为现实。这座风洞仅仅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建造。中国空气动力研究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就诞生在川西北大山深处,与挺拔的山峰相映生辉。随后24风洞米的建设成功,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很快2.4米风洞研制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誉为亚洲第一,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至此,24米风洞伴着新世纪的曙光,奏响了一次又一次凯歌,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科研试验连年攀升。仅近几年来,24米风洞就进行了数千次吹风试验,完成型号试验、课题研究上百项。研究室曾被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全军基层先进单位”,“总装学习成才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二次。

是什么让24米风洞取得如此骄人的辉煌?他知道了中国的飞机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而这差距在他年轻的心灵深处已成为一种痛,同时也成为一种动力。因此,在工作实践中,他最大限度地把时间用于工作和学习中。有时累了、疲倦了,他会漫步在西北的土地上,遥望着革命圣地,将自己的思绪放飞。刻苦地钻研,不知疲倦地工作,很快吴军强就在同去的年轻人当中崭露头角,经常以型号单位代表的身份,带着新设计的飞机模型,到空气动力研究中心高速所进行风洞试验。荣获全军优秀指挥军官的室主任吴军强说:“我体会最深刻的就是两个字:忠诚!”。

忠诚是一种信念、一种品质、一种追求。它是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保持人的正确前进方向的灯塔。

采访科技干部,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室主任吴军强。因此,我们还没有见到吴军强本人时,脑子里就已形成了对他的大致印象。

1988年,吴军强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带着要为祖国设计制造新型先进飞行器的美好愿望,他走进了某飞机制造公司。几年的大学生活,让他不仅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让

正是到高速所进行风洞试验的时候,吴军强的人生发生了转折。他在试验中对工作精益求精的作风,特别是发自内心的对事业的热忱和执著的爱,受到风洞参试人员的好评,也引起了所领导的注意。几经与飞机公司领导的协商,吴军强终于从西北的广袤土地上,一路风尘地来到了川西北的大山深处。

其实,在读大学的时候,吴军强就对风洞在航空航天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参加工作,具体负责型号风洞试验的过程中,他更加体会到风洞被誉为航空航天事业“先行官”的深刻含义。原来的飞机制造公司是在一个县城,而且是以公司为主支撑的县城,且不说县城整洁美丽,就是公司宽敞的厂房、高大明亮的办公楼、设备先进的试验室以及生活条件都优于在川西北大山深处的高速所。但是吴军强没有任何犹豫,义无反顾地走进大山深处,开始了他人生新的征途。

在高速所,吴军强更是拼命地学习、工作。在新的领域中,他比过去更加勤奋,可谓是以办公室、以试验厂区为家。研究所离最近的县城也有六七公里,平时所里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到了节假日大家都喜欢去县城购物或是转转,以消除一周因工作带来的疲劳。然而,这个时候却是吴军强最珍惜的时候,是加班加点开展自己负责的课题研究弥补因日常行管工作而耽误的课题研究进度的最佳时候。几年下来,昊军强就在人们“拼命三郎”的赞誉中,获得军队科技成果进步一、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发表论文20多篇。2004年,吴军强被委以重任,担任2.4米风洞研究室主任。

刚到2.4米风洞研究室,吴军强感到情况并不容乐观。当时风洞的吹风任务并不饱满,有的人几乎没有什么事做,还有个别人琢磨着怎样调离。昊军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他并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从自己实际工作的体会中,深知从事科研并非像做体力活那样下指标、定任务,搞人海战术就能解决。科研之所以是科研,它具有其自身规律,单是靠行政手段要求怎样怎样,肯定是要事与愿违的。他回想起自己的成长道路,明白只有对工作的执著才是真正前行的动力。除了是对工作的兴趣,更主要的是一种信仰的确立,是对国家、对党、对事业的忠诚。一个科技干部就是要有这样的大胸怀,没有这样的大胸怀,就不配做一个科技干部,就担当不起历史使命。

吴军强和政治协理员王红英商量,在开展好面上的政治理论学习外,还要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全员思想素质的提升,确立每位同志热爱国防、献身国防的理想信念。他们的提议得到了支部大会一致通过,一个“学理论、树信念”的学习热情在全室蓬勃兴起。而且,这些学习活动从2004年以来就从未中止。

随着科技干部的讲述,我们记录了几个片段:

满头华发退休的老同志被请回室里,满怀激情地讲述创业之初面对“洗脸刷牙在河边,端碗吃饭在露天”的艰苦环境,科技人员是如何战胜困难,以对党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开启空气动力研究领域的奋斗之路的。老同志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为什么在艰苦的岁月里,我们能够不怕苦、不怕累?就是我们心中有对党的事业忠诚,有为祖国争光的志气。那时,我们只有一个信念,为了祖国的强盛,就是牺牲个人的生命也值得。

北川羌族自治县红军长征时经过的地方,在那里曾与国民党部队展开过激战,不少革命先烈就长眠于此。每年的清明节,研究室都要组织年轻同志在烈士墓前宣誓:继承先烈遗志,将空气动力事业进行到底。笔者有意问一名科技干部,在现时的社会中,你们这种方法有效吗?这位科技干部用奇怪的眼睛看着我们说:“你如果承认我们的民族史,就必须承认中国革命史;你若承认中国革命史,你就必须尊重中国革命的信仰。”听了他的话,我们受到了震动。

在某飞机制造公司试飞场,我国自主设计和生产的先进战机,伴着巨大的轰鸣声,箭一般地直冲云雷,翱翔在蓝天白云之间,做着各种姿态飞行。在观看的人群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他

们就是2.4米风洞研究室的科技人员。这架新型战机,曾在2.4米风洞做过大量试验,许多科技人员都亲自参与了试验任务。为了让科技人员深刻感受自己的成就,进一步增强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室领导特与公司协商,组织他们观看飞机试飞。科研人员仰望蓝天,神情中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这是一项试验难度大、时间节点要求高的型号试验。有的人对能否按时完成试验任务表示怀疑。如何激励大家的斗志,按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室党支部组织全员在风洞前,面对军旗庄严宣誓,立下了“军令状”。

只有牢固树立热爱人民的核心价值观,并把它转化为政治信仰和行为准则,才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受住各种考验,在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

2008年5月12目中午14点28分,那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一时间山崩地裂,地之大殇、国之大殇。

研究所距地震极重灾区仅20公里。顷刻间,研究所的所有生活设施和试验设施,都遭到严重破坏,水电气、通讯全部中断。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所表现的惊慌和求生是人的本能。但是,当我们在冷静之后,特别是当国家财产、群众生命受到威胁时,我们的行为就不仅仅代表个人,而是一个集体,甚至是一个民族的形象、一个民族的坚韧。

地震时刻,2.4米风洞正在进行国家某重点型号试验。一时间,厂房的墙壁被撕裂出道道口子,指挥间、测控间、准备间的大量仪器设备发了疯似地到处蹦跳。紧靠厂房不远处的山上,滚石伴着轰隆隆的震响,带着浓浓灰尘向山脚砸去,有的和厂房就近在咫尺。人们在大声喊叫,有的是惊恐的叫声,有的是在呼唤战友,在强烈的地震中大家相互搀扶着。紧急时刻,值班长摇晃着身体大声叫着:关车,关车!参试人员听到命令,立即冲向各自岗位执行。有的已跑到门口的人,听到命令后又迅速返身往回奔。尽管他们还不知道,在地震的刹那间水电气和通讯就已经中断,但他们操作的仍然是有条不紊,而后才撤离现场到安全地带。

大地震刚刚停止肆虐,一波一波的余震又开始发着淫威。正当大家在空地上紧张躲避地震时,黄庆、钟世东、杨可三名年轻科技干部突然又向二楼的试验间冲去,大家一时反应不过来怎么回事,喊着他们的名字焦急地等待着。几分钟后,三个人抱着一台笔记本电脑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大家忙围了上去问怎么回事。原来和他们一起撤离的型号单位的参谋人员,很担心试验间的笔记本。那里面有采集的大量试验数据,一旦被毁坏或者丢失,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问现在已调入科技处的黄庆,当时旧不怕,是怎么想的。这是一个采访中常问的问题。

黄庆笑着说:当时没想到怕不怕,只是明白那个东西很重要。至于为什么那样做,也是一种习惯吧。我们领导常说,什么是为人民服务?就是看你能不能完成好自己的工作,因为你手中使用的设备是人民给的,你所从事的工作是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在黄庆他们抢笔记本“事件”后,室主任吴军强是命令又是疼爱地说:“要去也是我们这些结了婚的去,我们已经有了孩子,生命已经得到延续。你们没结婚的负责站岗观察情况,如果有什么意外赶紧叫人组织抢救,不要光知道哭。”在大震后,余震不断最危险的头几天,吴军强真是这么做的。每次进风洞检查,他都把结了婚的安排在第一梯队。

牢固树立热爱人民的核心价值观,并把它转化为政治信仰和行为准则,这是室党支部引导科技干部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坚持不懈开展的一项工作。

该所地处川西北山区,驻地的经济不是很发达,尤其是山区上学的孩子,有的家里生活还很艰苦,面临着辍学的危险。2005年开始,室党支部就设立了助学基金。基金的钱都是全室同志每个月在发工资时,你50元,他100元捐助的。这些钱集中起来后寄给驻地学校,资助困难学生。王红英每个月还另外拿出180元,一对一资助一名学生,5年来从未间断过,即使调走后,她也把钱按时寄到室里转交。受资助的学生在小学毕业时,画了一幅画寄给她,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虽然画画得不是很好,但那带有红色的心的图案,叫王红英久久难以忘怀。

绵阳有个资助困难学生的机构,室里科技干部钟世东,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走村串户进行社会调查,把了解的困难学生情况发布在网上,很快就有人与学生学校联系。这成资助协议。经过他们的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近几年来,先后共资助30多名贫困生顺利完成小学学业升入初中。

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就是要以国家利益为重。献身国防气动力事业,在武器装备研制中发挥先锋作用。

在2.4米风洞的正大门,有一幅红底白字的大幅标语:决不让科研试验在我们手中拖延!这条标语一直悬挂着,旧了就换幅新的,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幅标语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警示,更是一种责任。

2007年年底,某型飞行器型号准备进行风洞试验,国内只有2.4米风洞符合试验尺寸要求。但是,型号单位是第一次在国内大尺寸风洞做大型试验,心里多少有些担心和不信任。就准备在2.4米风洞和国外两座风洞,同时进行标模试验,然后进行对比,哪座风洞试验品质好,就在哪座风洞进行试验。

这无疑伤了科技干部的自尊,但也激发了科技干部的斗志。室里接到任务后,即刻组织成立了青年突击队、党员示范班,将全室参与试验的同志分为试验设备准备、试验数据分析、测控处软件优化、作业规范编写等4个攻关小组。一个多月里,许多同志都没休过双休日。厂房里忙碌的身影,办公室的灯光常常是到深夜,大家心里都憋足劲地工作。吴军强的家在绵阳,已读高中小孩的学习和生活都由爱人照顾。如果孩子学习上有什么不懂的,爱人也帮不上忙,就把要问的问题发到他的手机上。深夜回到宿舍,吴军强解答后再用短信发过去,成了名副其实的手机夜校。芮伟的爱人快生孩子了,他在心里盘算着预产期时间,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在妻子生孩子那一天守在妻子和孩子身边。但当他一天下夜班到食堂买饭时,刚刚端着稀饭往餐桌走时,他的手机响了。电话里家人告诉,他的爱人已经生产了。他听后一激动,盛稀饭的碗掉在地上,叮叮当当地发出很好听的声音。虽然,型号单位的做法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也必须承认自己的差距。谁又想让自己的心血因一些客观原因付之东流?有差距就要有信心迎头赶上。承认差距不是耻辱,不奋起才是耻辱。

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三家的数据都拿了出来。型号单位进行了严格对比后,认定24米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而且在某些方面还优于国外,一致决定型号在国内做。其实,型号单位不仅仅是承认了指标的精准度。在他们跟产的日子里,他们亲眼看到我们的科研人员,是如何在拼搏、在奋斗、在攻关的,是如何发自内心的一种民族气节,以及对事业的无限忠诚的。一位老专家说我看到了中国最宝贵的优良传统,在这里得到了延伸,并且发扬光大。

正当前期试验顺利进行时,5·12特大地震迫使试验中断。更为严重的是,24米风洞许多设备错位,或被损坏。

风洞试验还能不能继续?什么时间能够恢复试验?能否保证时间节点?成为型号单位和24米同志共同担忧的问题。

地震当天,为了保障大家的生命安全,除组织应急分队进行抗震自救和救助地方群众外,研究所以党委的名义下达了一条命令:任何人不得进入任何房间!这一命令是人性化的关爱,是对人生命尊严的敬重。但是,也急坏了留守值班的科技干部。他们围着试验厂区转,一圈一圈地转,是值班,更是一种焦虑。

何止是科技干部焦虑?领导干部同样焦虑。有的领导干部在此时就利用“特权”钻风洞、进厂房。余震带来一次又一次对生命的威胁,科技干部的心也越来越焦虑。他们一次一次地向所领导请示,要求尽快现场查看风洞受损情况,早日确定恢复方案。所领导终于同意在组织好安全防范的情况下,可以做一些表面的勘察。

备室领导嘴上答着“是、是、是”,心里却明白所谓防范措施,面对天灾又能防范几分?于是他们一进风洞,就什么也不顾了,三班倒不间断地工作。什么余震不余震,让它见鬼去吧。

5月14日一大早,24米风洞研究室,除去参加应急分队的同志,在人员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组织了6个勘察职能组,要求必须认真彻底勘察受损情况。余震袭来,大地颤抖,墙壁晃动,玻璃发出骇人的撕裂声。担任外围值班的同志发出了一次次警告,但在风洞里面的人全然不顾。他们打着手电筒,一点一点地细心勘察,不放过任何一个部件。当天晚上室里就汇总情况,连夜写出了风洞受损情况报告。稍事休息后,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又钻进风洞,对设备进行再勘察,逐一分析,寻求解决的办法,仅用了5天时间就完成了《2.4米风洞恢复试验方案论证报告》,随后经过紧张的工作,在震后第36天就正式恢复了科研试验,奏响了震后第一个风雷交响曲,并迎接了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的视察。

在2.4米风洞研究室,时刻能感受到一种精神,一种敬业的高尚品质。

憨憨厚厚的师建元,说话总带着浓浓的家乡口音。他一到2.4米风洞,就从事风洞洞体机构和风洞液压系统工作。十几年下来,已成为该领域的带头人,先后参与了6项课题研究,获得科技成果奖3项。人们称赞他做起工作也像他人一样憨厚踏实,而且富有责任心。近两年来,师建元经常作为驻厂军代表跟产加工风洞设备,这是既辛苦又承担责任的事。他每天都按时和工人一样上下班,工人加班他也加班,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雪漫冬日,他从不脱一个班。厂领导开玩笑地对他说,他比厂里的工人还认真。的确,他就是因为认真,才不脱一个班的。一次,一个加工部件有一点还说得过去的失误,他坚决不在合格一栏里签字。厂领导、与他关系不错的师傅找到他说情,可他就认准一句话: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你们就能理解了。最终厂里返工重新加工了部件。

谢艳是2.4米风洞研究室的一位女高工,长期负责型号大规模测压试验。在工作中,她从不满足按部就班的工作,总是要求自己要把工作做到最佳。一有时间她就琢磨怎样扩大测压点,以达到既节约时间、能源,又提高试验效率。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她终于攻破了核心技术难点,使测压点从一千多点上升到两千多点。同时,经她革新后的吹风稳定时间也由原来的每阶梯4秒,减少为03秒,有效地提高了试验效率。

崇尚荣誉就是要体现在献身国防气动力事业中。落实在为武器装备研制创新发展当好开路先锋中。

在2.4米风洞研究室的荣誉室,我们看到20多面锦旗、奖状、证书,整整齐齐地挂在墙上。从四总部授予的“全军基层先进单位”、总装备部授予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军事训练一级证书,到中心、所两级授予的装备管理先进单位、基层建设先进单位等,一直到内务卫生流动红旗,以及文体活动比赛中所获得的奖状,全部是一尘不染。

“我们室就是这样,任何荣誉都非常珍惜。只有珍惜点滴荣誉,才能创造最终的辉煌。”陪我们的技术助理刘光远深有感触地对我们说。接着他向我们说起了几件同事因上班迟到挨批评的事。

有一位硕士研究生从中心研究生部毕业后分到2.4米风洞研究室,没有按要求的报到时间到室里报到,他自己并没有把这事看得很重。但是当他到室里后,他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欢迎场面,而是吴主任严肃的批评:“不能遵守时间的人,就不配从事科研工作。”随后吴主任把他带到荣誉室,语重心长地说,无论是大的荣誉,还是小的细节,都需要严谨的作风和勤奋的努力才能够获得的。面对着象征荣誉的锦旗、奖状,这位硕士研究生受到很大震动。从此他一直在认为是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上更是埋头苦干,很快担任了值班长。

另一位科技干部黄庆,在一天上早班的途中,自行车坏了,结果迟到了几分钟。当他到试验现场时,吴主任已黑着脸在等他。黄庆知道没按时接班挨批是少不了的,但还是抱着一种要被理解的心态,解释说自己的自行车坏了。吴主任没有过多说什么,只说了句“任何事情如果能把客观变为主动,那么他就进步了。”黄庆回味着主任的话,在日后的接班中,他把闹钟定在比平时提前了20分钟。

2.4米风洞研究室平日里工作就非常忙,节假日加班加点也是常有的。去年国庆节突然接到任务,室里马上通知加班人员进试验场。郭秋亭因在50公里外的城里,又没赶上班车,到室里时试验工作已经准备就绪,一顿批肯定是免不了的。但是,当吴主任得知他到城里办事,是因为看望女朋友,就把郭秋亭叫到办公室说:“以后再遇到这种事,就打的回来,室里给你报。但是有一点就是不能迟到。”当然以后郭秋亭也没再迟到过。

吴军强作为室里的主官,并不是拿室里的经费充大方,他太能理解年轻人谈朋友的难处了。研究所地处山区,与外界交往少,谈个称心如意的朋友不容易。有的好不容易处得不错,但又因为有时工作走不开,一次两次后女方就亮起了红灯。

对于迟到为什么室里会看得如此之重?我们同他们有过一段简单的对话。

问:对于迟到,特别是又有一定的理由,室里就不留情面地批评,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有点不近人情?

答:以前有过这样的认为。但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越来越感到这不是小事。而是人生的大事。

问:为什么这么看?

答:一个科技工作者,首先就要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没有严谨的作风,工作中就会出纰漏,结果不是用时间和金钱可以弥补的。

什么是荣誉?从简短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其实,有许多年轻人的作风养成,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

在室里,我们和科技干部交谈,时刻都能感受他们对荣誉有一种特殊的理解。荣誉不是靠照顾得来的,是靠自己拼搏争取的。

2.4米风洞研究室成立那一年,芮伟大学毕业正好就分配到研究室。面对着风洞设备这庞然大物,芮伟倒没什么可怕。专业不对口可以学,设备不熟悉可以摸索。但是“山清水秀一看就够,只可旅游不可久留”的山区弹丸之地,着实让他有些打退堂鼓。就在他无精打采后悔来到大山深处的时候,一位老同志退休前对他说:我建了一辈子风洞,建好了又到了退休年纪,真是遗憾啊。你们年轻人要努力把风洞管好用好,为国争光。老同志的话深深感动了他,他认真思索多日,深为老一辈气动人无私奉献、勇攀科技高峰的敬业精神所折服。从此,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学习和工作中,常常是挎包里装着方便面、饼干,在办公室或是试验间,一待就是一天。很快他便脱颖而出,负责风洞自动控制领域的应用与研究。12年中,他先后参与了10多项课题研究,获得三项科技成果奖,荣立过三等功和二等功,被总装评为“学习成才标兵”,多次被中心评为“优秀科技干部”。他非常珍惜所获得的荣誉,他感谢室里一开始就对他实施的“阳光成才工程”。这“阳光成才工程”是他自己命名的,也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在事业起步之时,他也因迟到挨过批,也因技术报告中的用词不当,甚至标点符号用错挨过批。最初他也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但随着人生的成长,他非常感谢当初领导的严格要求。“如果一个人把批评当成财富,就会永远感谢批评的。”芮伟常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年轻人荣誉是怎样取得的。

在室里几天,我们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科技千部以对事业忠诚所凝聚的价值观。

离开研究所那天,川西北山区是个难得的好天气。天空一片湛蓝,几丝白云如绸。我们凝视着具有象征意义的鹰嘴崖,心中产生无尽的遐想。此刻,一架喷气式战斗机从山的另一边驰骋而来,与鹰嘴崖形成了一个交汇点,就如同战斗机是从鹰嘴崖的山峰上腾飞的。顷刻间,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这里的人,爱把事业比作责任如山。

责任编辑 兰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