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人文

摘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的产业结构,改变了文化的传播形态,加速了世界从经济乃至文化的全球化进程。地球正因科技而越变越小,世界各地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国都抓紧着这一契机一展本国风采,向世界张扬着自己的风土人情,为自己的文化资源与民族精神而自豪,体现出浓厚的人文情怀。同样,今天的中国,缘于科技发展和人文关怀,多姿多彩的文化产业正蓬勃发展。

关键词:科技;人文;文化产业;文化资源;文化生态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

我党在2011年10月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到了“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并将科技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突现了文、科互助,“融合”互进的当下大趋势。紧接着,在本年初(2012年2月中-下旬)相继出台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两份政策指导要件中,都有对“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的指示重申与独立论述。特别在胜利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上,报告高度强调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一重大论断基于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基础上指明了未来社会前进方向。而后,在论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时,又倍加凸显了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

不得不说,科技助力文化生产早已不止是民众共识,更是国之大计。尤其在现时代蓬勃兴旺、火热嚣闹的文化产业及消费市场中,科技的运用更如同助燃剂之于火箭——点燃文化烈焰,爆发潜藏巨能,推升结构升级,加速业态转型——发射文化激情——使得文化产值升腾猛进,一飞冲天。

毋庸置疑,发展文化产业,一要深度开发丰富的文化资源,二要迅速占领科技的制高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带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科技的空前膨胀也不可避免地向各种文化资源中注射科技因子,并铺天盖地的侵占着自然形态的文化空间,同时以极端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形态。正如大批当代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科技的极速发展正掠夺着人类的生存空间,并越来越可能成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即“科技的异化”。面对空前强大的科技势力,今天我们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要紧跟时代步伐,为产业注入高科技的新鲜活力,更要以主体的姿态去关注我们的文化生态与人文空间。

一、科技——加速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文化产业是在知识经济与信息爆炸的时空转换中一跃成为世界各国的支柱产业的。现代信息技术极大的拓展了传统文化的产品形式、展示方式、消费市场。新媒介与传统文化工业相结合,迅速改变了原有的文化制作方式和传播途径,孕育了新的产业门类,推动了文化工业向文化产业的时代转型,赋予了文化产业在数字化时代的新内涵。

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集科学天才与美术巨匠为一身的传奇人物达·芬奇就断言道:“艺术须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现今,面对立体音画、光电幻影、多维视频、触控屏幕、数字电视、动漫网游、短信互动、微博资讯等新技术与新文化交相辉映,交汇结合的空前盛况,此际文化市场可谓风起云涌,文化科技可叹大举扩张——文化产业的高科技时代已然真正来临。

在最新的科技浪潮中应运而生的文化产业必然离不开科技这一强大动力。而在众多的科技形态中,新媒体技术引发的传媒革命是文化产业兴盛的直接催化剂。美国学者帕夫利克指出:新媒体技术主要包含采集生产技术、处理技术、传输技术、存储技术和播放显示技术,涵盖了围绕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输入、处理、输出全过程的各项技术。

应当承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显著提高,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取得了明显进展,如:视听设备的更新换代,加速了视听艺术的发展;传统的印刷工业向激光照排,卫星传播,数字交流等新领域拓展;数码科技,网络技术,星际传媒等加速了电影产业数字化的革新;计算机绘画和设计,美术资源数据库的开发使传统美术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数字化图书馆与信息共享工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遥感技术与全自动监控技术正大量应用于文物勘探与保管;各种大型的娱乐设施和游艺设备正不断繁荣着我国的文化市场。

然而,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文化科技总体水平还是比较落后。这在文化产业上具体表现为:科技创新机制尚未真正建立,文化产业科技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缺乏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专门人才。针对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的技术政策,包括:一、制定文化科技发展规划;二、确定文化产业中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和重点课题;三、建立健全多元科技投入体系,切实增加文化科技经费投入;四、加快文化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五、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六、实施促进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七、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八、重视文化产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以科技推动文化生产,用文化赋予科技内容,其直接的作用至少有以下三点:第一,增加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将直接提升文化企业的效益,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短期的快速发展和长期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第二,将科技成果运用到文化产业之中,通过科技创新为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有利于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第三,科技创新可以催生出新需求、拓展出新市场,并降低文化产品生产、传播、销售等环节中的成本,充分发挥资源效益,使文化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总之,要以科技创新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加速解放文化生产力。

二、科技的极端增长正逐步威胁着文化生态

诚然,科技无处不在。科技的进步直接推动着文化产业的成长。在科技的作用下,文化传播地域获得了极大的拓展,各种文化极速融合,从前相对固化的文化时空被打破,文化产业正以长效的链状形态向各个领域加速发展着。

在科技的影响下,文化资源正不可逆转地向着文化资本转化,时时刻刻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科技化的直接结果是文化经济化:一触即发的将文化与资本联为一体。而今天的文化产业很大程度上便是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尽管文化产业拥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能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然而其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才是其真正可贵的永恒生机。

文化产业离不开高科技,而用高科技打造的巨大产业链却不免在某种程度上侵蚀着人类的精神文明。第一,高科技的发展将大量传统工艺边缘化,并排挤传统文艺活动的生存空间。现代视听传媒急切的诉求于人的感官,刺激人的情绪,这也导致了许多传统文艺庸俗化、浮躁化,渐渐失去原有的情味。同时,科技的发达也直接拓展了人类的认知领域,对科技的盲目崇拜使现代人日益无视朴素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大量风俗民艺的流失。针对这一严峻现状,我国已经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第二,网络技术,数字传媒等高新技术在引领产业革命的同时也诱发了信息爆炸,今天的科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制造出大量的文化垃圾,而这片建立在发达科技之上的文化废墟正高速蚕食着我们原有的文化空间,如同洪水猛兽一般侵吞着人类的精神家园,若不在文化上警醒自觉,现代人将形同无根的游魂。第三,科技这个庞大无比的超人正引发了新一代的科技恐慌——数字化的社会,不时发作的病毒,不得不掌握的科学技能……科技在提供便捷的同时繁殖出冗杂的科学文化,以强迫的姿态向人类文化进行科技殖民。如果说前信息时代的人类是被机械化的物群,那么当代大众则是被数字化的生物。现代人已经成为悬挂在科技之网上的无辜生灵,却并不自知。我们仍然沉迷于科技奇观和现代传媒,只消看看那些在网络游戏中迷狂的少年玩家与表情木讷的媒体工作者,以及不断被繁冗信息淹没的城市居民,人们便能立即感受到科技宰制下的人类是何等的麻木懒惰,缺乏人情。中国人历来讲究“天人合一”,若我们继续迷恋科技形态,无视亲切的人类社会与美好的大自然,那么科技这一人类社会的寄生虫就将吸干文明的血液。第四,科技既能极大的展现美,更能无比的滋生丑,运用高科技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指导,文化产业的文化与审美价值永远不容忽视。

总之,科技是一柄双刃剑,我们必须合理的利用它推动精神文明和谐美好地发展,在提升文化产业形态的同时关注我们的文化生态与精神家园。

三、人文精神——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与命脉

文化产业依靠人的智慧、技能和创意,运用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与创造,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它能创造出大量的财富并提升就业潜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已成为各国的“黄金产业”与文化战略。

作为在经济全球化与消费社会的背景下诞生的一门新兴产业,其从诞生起初就引发了人们关于文化与资本,财富与人文的激烈讨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民族多样,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与瑰丽多姿的民族宝藏,文化资源取之不尽。在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简单的看,文化产业即文化资源的资本化生产与经营。文化资本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能源形态和能量状态。与石油、矿物等自然形态的能源不同,石油、矿物等自然状态的物质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而与人类社会共生的文化资源却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着,并以历史文脉的姿态传承着,是一种可不断再造的能源形态和动力资源,其良性循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文化产业并不是以文化来包装产业,而是以产业来传播文化,“这是一个以文化为主的产业平台,而不是一个以产业为主的文化平台”,绝不可以本末倒置。

然而,在现代传媒极端延伸人类视野,加速文化交流的今天,比比皆是的是大量的文化资本炒作现象,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将成为“势利鬼的游戏和时髦者的伪装”,如:肢解历史,横生枝节,用“野史”来撩拨人们的“窥视欲”;杜撰文明,胡编滥造,以戏说戏谑的姿态对原本严肃的人类文明冷嘲热讽;歪曲经典,添油加醋,以扭曲的眼光看待经典,误导观众的审美心理……这些对文化资本的大肆渲染不仅污染了群众的视听,干扰了人们平和的心境,更可能使求知者误入歧途,混淆是非,歪曲人们的价值判断,甚至造就出后现代语境下沽名钓誉,推脱责任的一代“犬儒”。在这样一个嘈杂的传媒年代发展文化产业,关注人文精神,提升文化品格迫在眉睫。

再者,令人遗憾的是,我国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与国外相比,出产更多的是文化硬件产品,而不是文化软件贸易。关注我国的文化产业政策,不难发现我国在对文化产业的分层上不尽合理:在我国,文化产业包括“内容产业”和为“内容产业”服务的文化产品制造业,“内容产业”是核心层,包括图书出版、报刊发行、影视制作、文娱演出、新兴媒体等;而文具、视听设备、游艺器材、印刷设备、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等则被作为“文化产业相关层”同样列入文化产业之中。而在发达国家,文化产品制造业则属于第二产业。众所周知,文化产业的实质是蕴涵丰厚的文化内容,是富含知识的思想理念,是承载信息的人文观念;而文化产品制造业只是为内容提供物质载体和加工平台。没有引人入胜的内容,文化产业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而今天中国的现实是,文化产业内容供给不足,文化产品制造业却发达强盛。这种“核心层”和“相关层”比例失衡的现状不但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阻碍了我国在国际交流上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体的表现是:产业内容千篇一律,难以满足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各种文艺生产粗制滥造,产业作风浮夸,既无美感,更无质量,而群众却别无选择;缺乏享誉全球的文化产业品牌,难以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内容”输出与产品出口极度失衡,内容贸易长期呈现巨额逆差。我国作为文明古国却大量销售产品,而不是传播内容。中国似乎仅仅是一个“硬件加工厂”。如此,我国文化产业现状严峻:内容供应短缺而物质载体过剩,导致产业发展失去内在动力,并衍生出大量产业泡沫。因此,关注内容产业,打造民族品牌,发挥文化产业链的长效价值势在必行。

最后,我认为,在我国文化产业红火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文化资本的认识还是相对肤浅,多数人只看到了以商品形式为载体的文化资本,而忽略了以人的精神和社会体制等形式存在的文化资本,文化产业的商业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应有的人文价值。长此以往,势必导致社会的物态文化丰盛,而制度、行为、心态文化贫瘠。这不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隐忧,更会危及整个社会和谐持续的健康发展。缺乏人文内容,文化产业便形同空壳;缺少人文情怀,精神、政治与社会文明便无从谈起。人文精神始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与命脉。

四、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产业的发展

追溯到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我党又高调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来彰显升华、充实拓展。并一以贯之地结合以科学发展宏观大略,论述道该产业的跨越飞升也必然推动着科学发展的实践延伸,提供强有力的客观支撑。

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现代文化产业所蕴涵的生产要素,正成为社会生产力最活跃的方面之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是为了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创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大力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我党自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这一宏观发展理念地作用于我国各领域建设,指导力强,效用深远。本次十八大一再巩固、提倡并加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的坚定立场和不移决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增长,社会的繁荣之深层原因都是文化与人的进步。社会发展的宗旨并不是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是提升国民素质,培育更多人才。因此,“文化立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刻不容缓。用这一观点来指导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要充分挖掘我国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以产业的方式将开发出的精神产品,文化服务投入市场,大力发掘文化市场潜力,加速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数据显示,我国当下的文化市场还有巨大空缺,国民的文化消费意识还未完全觉醒,此时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有利于繁荣文化市场,更有利于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提高,物质消费空前增长,我国已经提前迈入总体小康社会。然而,与国外相比,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却相对贫乏,多数民众的日常文化消费仅停留在阅读大众报刊,购买教材学辅,消费普及出版物,收看电视节目,参与低端娱乐的浅层次上。而国外早早便兴起了文化消费的热潮,外国民众们大都将休闲阅读、参观博览、饮食旅游、音乐欣赏、戏剧观看等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工作学习之余解放身心,陶冶情操。更有相当一部分外国民众将阅读经典著作,欣赏高雅艺术作为社交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个人文化资本,尽管这其中带有些许炫耀的心态,却能积极地促进国民文化涵养的提高。如此看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民的业余文化消费几近空白,这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文化市场的活跃,更不利于群众文化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健全心智的成长。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尽快改变当前物质与文化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必须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题中之义。

今天,在我国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着两大问题:第一,全球文化的趋同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着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复兴;第二,以商业和娱乐为主要形式的商业化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流行,涵盖了精英文化、高雅文化、 科学文化,并迅速引发了文化的同质性和大众文化消费的同质性。这使得今天的报刊发行,图书出版,影视制作,网络传播等在内容和形式上大同小异,互相抄袭,缺乏新意;而商业化还直接导致了文化产业争相炒作,误导消费者,新媒体上情色弥漫,网络游戏严重毒害着青少年身心,这些都使大众文化日益肤浅、媚俗,扭曲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造就了拜金、享乐、纵欲、空虚的一代。

面对这两大问题,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呼唤着两大自觉:一为民族文化的自觉。这要求我们在文化产业中以现代科技手段积极开发民族文化宝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生生不息,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二为文化生态的自觉。面对商品化的洪流,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细化产业分级、强化项目审查、扶持进步产业,以积极的姿态指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作为中国文化精英的文化传播者、文化事业开拓者,文化产业经营者应当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时时自励,要拥有基本的社会责任和良好的文化道德;同时,政府和各级文化单位要主动引导群众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消费者的群众更应自觉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只有构筑一个良好的外部文化环境,才能实现人的内部的全面发展,也才能推动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要以人为本,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的文化消费层次,并发挥民众在文化生产中的创造力;就是要推动传统的、现代的、民族的、世界的文化百花齐放,全面发展;就是要均衡协调文化产业的经济产值与文化价值;就是要使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健康美好的持续发展。

五、结语

伴随全国各地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文化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而文化生产力涉及可视的物质形态和不可视的非物质形态。这要求我们在推动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时要区分物质的存在与人的需求。其物质的存在是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材料化学和认知科学等高新科技的融合创新,这一系列科技成果的最终聚合点是人和人类社会。而以科技延伸文化传播空间,转变文化生产方式,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最终也是为了实现人的综合发展。科技是手段,人文是终极关怀。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和最小的核心单元,文化产业的基本内容可以视为以人群为中心的行为模式和以社会为中心的文化形态。新闻报业、出版版权、广播影视、演出娱乐、网游动漫、旅游休闲、广告会展等文化产业,从表象上看,是创意和内容,是产业和经济;而实质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交往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反映。无论是给我们提供信息依据的报刊电视,还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表演,还是调节人们作息的娱乐休闲,以及沟通人际脉络的传播媒介,当代文化产业无不充分体现出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

这样看来,一当议及——科技与文化的时尚交融,加速磨合,以臻互动互助,互促互进——这一实际论题时,如何将文化自觉地诉诸科技,使现代科技得以主动配合,密切融洽而体贴默契地承载古今,传衍文化就显得颇为敏感。这其中触及到技、艺在无论如何某种层面上的结构性分离事实,即:或者艺受制于技,艺术工作者尴尬地将自身排斥于高新前沿科技门槛之外,难以将两者有机的熔铸一体、融彻一炉,力不从心地处于被动依赖,仰附依托之窘局;又或技凌于艺,高超过甚,过度渲染的技术形式以致倾盘淹覆掉艺术本质、文化本身——人文本源无从皈依以致沦为技术附庸境地:一席席文化盛宴迫从于一场场亦真亦假的技术表演,一桌桌文化大餐降格为一列列冷冰冰的科技排场——技艺手段本该作为文化之时空释放的道具,却反过来叫文化屈就……可见,现如今两者尚在结合的初级阶段,离融合、融贯遥遥殊矣。

考虑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受历史传承、社会需求、经济状况、科技水平、政策导向等方方面面的综合影响。而其渐进纵展、横亘发伸的基础就是人以及人的社会需求,其目标则是促进人与人类社会综合、协调的不断延展、发展。在我们提倡先进文化与和谐社会的今天,惟有以技术依循文化脉路,拓载文化疆域;文化沿袭古往,递接今来,需借助技艺的磨合、整合,必须吻合代际交叠、洽合时光迁渡。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和理解文化人文与文化产业的生生不息,发生发展,可能更为清晰深刻,更关代谢革新,更切长远利害,更赋予之时代眼光,更能把握住发展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