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创新发展

摘要:笔者认为,民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生命永恒的执著追求和稚拙古朴的艺术神韵。 通过这些年对民族舞蹈的学习,对民族舞蹈极有感触,感觉民族舞蹈更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愿景和理想。民族传统舞蹈是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对它的表演手法、创作方式以及审美观念和审美愿景进行研究,并分析它所特有的审美特征,总结出古老民族存在的共有的基本审美特征,从而促使民族舞蹈在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的进行传承和发展创新,只有这样,未来发展中的民族舞蹈才会更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才更具有审美特点。

仔细观察历史舞台,我们就可以发现,传统舞蹈艺术是和人类的生产活动共同产生的,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创造,舞蹈这种艺术形式便成为了人类生活中必备的精神文明内容,同样的,民族舞蹈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民族人民的心理活动下,不断的发展创新,在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影响下, 逐渐的成为了民族人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文化风俗。 歌舞是人类与生俱来,本能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纵观历史长河,每一个民族在其特定的生活区域内,都会本能的创造出一套和本地域的民族风情,生活风俗相符合的艺术形式。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感情、传达分享生活经验信息的行为,他们的基础都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以艺术形式是人们共同的肢体语言。不同的民族,他们的生活环境、生产信息、宗教文化信仰等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不同民族的舞蹈也是各种各样的,神韵、身体动律也是各显异彩;这就是群体审美意识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

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自然物的色彩和形象特征如清澈、秀丽、壮观、优雅、净洁等,使人在作用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由此形成和发展了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与社会实践发展的水平有关,并受社会制约,但同时具有人的个性特征。如上所言, 民族人民伴随着历史发展而形成的舞蹈理论体系是符合民族人民的审美特点的,并且一定程度上还能反应当地的生活风情,民族风俗,这种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会进化发展,做到时时刻刻的符合大众需求,舞蹈理论是告诉人们舞蹈的定义和操作方式,而舞蹈美学则是体貌表情语言的集中与发挥,又是操演锻炼动作的概括和提炼。

1.民族舞蹈美学特征的基础

因为民族舞蹈是大众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每个民族舞蹈之间都有着共同的审美特点,民族舞蹈也不例外,但由于民族人民地域分布广阔,他们的居住环境、穿着风格,信仰图腾,气候差异,地方言语等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他们的审美观念也夹带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藏民族区域分布广泛,差异性较大,舞蹈风格也多,例如有有踢踏步为特色的,铿锵有力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有以铃鼓舞为主,包括弦子、吹号、踢踏、说唱、和杂耍在内的综合表演舞蹈《热巴舞》;有很多个彻底忘记自我的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民间艺术家组成表演的感情大爆炸的舞蹈《木卡姆舞 》;虽然这些舞蹈的表现形式和创造性格有差异,但他们毕竟都是舞蹈 ,所以身姿、体态、神韵却非常相似,而且音乐的曲调模式和节拍快慢也比较相近;服饰样式也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着装的宽、矮、胖、瘦及颜色的区别;最终他们的舞蹈基础也是以圆圈舞为主。 所以可以表明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基础就是那相同的神韵, 更是民族人民审美观的共同反映。仔细分析以上舞蹈形式,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信息,可以分析出民族舞蹈对人体的各部位的表演要求,而且也可以从中知道民族舞蹈所蕴含的审美特征,符合民族人民的美学观点;要想民族舞蹈具备舞蹈美,具有可观性,那么它就必须具备神韵美、体形美、动作协调性等基本特征;要想将民族舞蹈表演的淋漓尽致,那对舞蹈者的要求就是,必须能够很好的协调运用头、脚、手、腰、胸、臀、肩等身体各个部位;琳琅满目、繁花似锦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民族舞蹈中,虽然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它们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尽管藏舞千姿百态,品种繁多,但在多品种舞蹈中,即使是同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各地也有不同的跳法和表演程序,呈现出同形式舞蹈的多风格特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又可以从个性中看到共性,找出传统藏舞中每个类型的内在联系及其共同的形态特征,归纳起来综合分析,得以一个比较系统而概括的认识。

以上分别针对舞蹈者各种形体部位在舞蹈中的舞姿运用作了简要论述,用当代舞蹈思想来分析这些要求,可能在当时还是偏向于理想层面,毕竟实践次数不多,但它所反映出来的审美观念是符合当地民族舞蹈艺术的基本要求,反映出古人们对舞蹈艺术独特的审美观念;形体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工具,一支舞蹈要怎么表现才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每个时代,每个区域,每个民族都是有自己的要求的。那么,在藏文古籍和歌谣中反映出来的舞者的形体要求就体现着藏民族的审美意识, 同样也是民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之一。

2.民族文化与民族舞蹈的特点

蒙古族的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马。马与蒙古族有着深厚的感情。马是交通工具、运输工具,马肉可食,马乳可饮又可酿酒,马皮的用处也很多。牧民心目中马是不会说话的忠实朋友,马通人性,解人意,而且会关心主人,战斗中马可以帮助骑手摆脱困境,崎岖山路、茫茫草原马能识途。马可以加快速度赢得时间,无异于扩大了人手和脚的作用,至今马仍是打猎、放牧、军事上不可缺少的工具;仍是蒙古族舞蹈中最为常见的形象。蒙古族舞蹈中马的舞蹈造型上,通过肩部的动作和上身的动态展示出来。游牧民族的民间舞蹈中,由于受到毡房内场地狭小的局限,所以脚步的动作比较少,上身与手臂的动作则比较丰富。这方面的蒙古族代表作有《牧人舞》、《牧马舞》、《马刀舞》。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由于草原文化的影响,蒙古族舞蹈逐步形成开阔、粗犷、热烈、奔放、刚劲而又不失沉稳、舒展、温柔的个性特点。

3.民族舞蹈发展的艺术神韵

艺术风格作为在艺术创作与表现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艺术现象,它是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艺术风格既具体地表现为作品的艺术形式,又植根于作品的内容之中,实际上,它是艺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征。如果将湖南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从整体上加以把握,并同其他经济发达地区舞蹈艺术比较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湖南民族民间舞蹈最典型之处就是它有着稚拙古朴的艺术神韵。

湖南具有深厚的农耕文化的根基和底蕴,从而衍化了湖南民族民间舞蹈的稚拙古朴的审美特征。如踩瓦泥舞,反映了湖南各地区瓦泥制作过程,有着较强劲感的“踩瓦泥”这一劳动生活形式,紧紧抓住泥滑、溜、沾、连的质感特征,从而形成舞蹈的扶、拉、扯、推的动态、动律,并将踩瓦泥过程中喊、叫、笑、闹的生活情趣融为一体,使舞蹈卷起一浪推过一浪的生活热潮。在这里“踩瓦泥”已不是单纯地展现其劳动过程,而且通过稚拙古朴的动作和情节,极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对舞蹈审美的需求,是一种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民族舞蹈所具有的美学特征 ,是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并是当区域诸多民俗文化现象的集中表现,也是民族的特有的舞蹈风格及特点形成的基础。分析民族人民的舞蹈审美特征,是继承优秀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符合民族审美情趣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民族舞蹈不仅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表达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语言”。我们要认真研究民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使其在当代社会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舞蹈艺术的独特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