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黑电不行了,白电也悬?


  春节刚过,日本电饭煲和智能马桶盖就在微信朋友圈火了一把。与中国大妈们漂洋过海买家电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国内消费者似乎对家电不怎么买账。日本电机工业会(JEMA)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月,日本国内白色家电出货额为1381.03亿日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2.1%,创近10年来的最大跌幅,并且连续4个月同比下滑。而奥维云网的最新数据也显示,日企白电在中国市场的零售量及零售额占比也停滞不前。曾经是“高大上”代名词的日本白电,是否也正陷入黑电加速败退的魔咒?
  日资白电沦为小众产品
  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日企黑电加速败退,东芝彻底退出自有品牌国际彩电市场,松下进一步调整中国彩电生产以及索尼电视分拆独立运营。早在2012年在日本国内市场出货总额就首次超越黑色家电的白电,2015年1月出货却创近10年来的最大跌幅。JEMA的数据显示,从产品类别来看,空调出货额为350.42亿日元,同比减少24.2%,连续9个月同比下滑;冰箱出货额为192.59亿日元,同比减少39.3%;洗衣机出货额为205.63亿日元,同比减少26.1%。对此,日本电机工业会分析称,主要是由于去年4月消费税增税前的热销导致基数效应所致。而《中国电子报》记者今年1月实地探访日本东京秋叶原各大电器城时则发现,尽管各大品牌打出了多种促销方式,整个卖场还是略显冷清,很多品牌专柜前的促销员比顾客多。
  国内市场疲软,日企白电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又如何?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2014年,日企在冰空洗零售量及零售额上的占比也一直原地踏步。其中洗衣机销量及销售额占比分别为13.4%和15.1%;空调销量及销售额占比分别为2.9%和4.3%;冰箱销量及销售额占比则分别仅为1.2%和2.4%。分企业来看,除了三洋及松下,其他日资品牌白电在中国市场的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此,GfK分析师蔡凌也坦言,上世纪90年代的日企在家电领域叱咤风云,但随着中韩企业崛起,日企一下子面临两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再加上其创新能力及开发后劲不足,就渐渐处于弱势。
  核心技术优势不明显
  然而在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看来,创新能力及开发后劲不足,主要与大环境有关。他对《中国电子报》记者透露,钓鱼岛事件之后,日企总部对中国的态度产生了微妙变化,由于信心不足,导致新产品引进慢,同时对中国本土化产品的研发和投入也大幅减少。而在这期间,三星、LG、博西等外资品牌则一直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因此在他看来,日企衰退也只是时间问题。
  而在国家家用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综合检验部部长鲁建国看来,产品定位摇摆不定也是日企家电衰落的重要原因。“最初日本家电在中国市场以高端著称,但这些产品在日本国内也只是中低端,随着中国企业逐渐占领中、低端市场,而韩、德企业在高端市场做得风生水起,日企的产品定位很尴尬,目前已经几乎没有优势可言了。”鲁建国说。
  日企白电风靡亚洲之时,最为引人瞩目的就是其在白电上游核心技术方面的布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日企在冰箱、洗衣机行业的技术优势已经不明显。“在洗衣机市场上,主要是海尔和美的系,曾经位列第三的松下,也已经下滑出了前五位。”鲁建国说。不过鲁建国同时也强调,由于门槛比较高,目前日企在空调压缩机上的技术储备还是比较强的,但这种优势也正逐渐被中美企业缩小差距。“与日企相比,很多欧美企业甚至把研发中心设在中国,一些创新的产品在中国首发后才回到本土市场销售,这一点是日企比不了的。”鲁建国说。
  健康家电错失最好时机
  面对严峻的竞争态势,中国PM2.5概念的提出及雾霾天气的频发出现,也让一些日企将转型目光投向了健康家电。奥维云网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日资品牌空气净化器的零售量及零售额市场占比分别为24.4%和28.0%,表现远好于大白电。
  鲁建国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其实健康、环境家电并非新产品,在日本国内的普及率比较高,进入中国市场也比较早,只不过2012年PM2.5事件才将健康环境家电炒热了。“可以说,日本企业从最初试探性地进入中国市场,到遇到PM2.5事件发酵,本来是一个占领市场、取得绝对优势的宝贵机会,但由于规模上迟迟没有突破,因而在市场上并没有确立优势地位。”鲁建国说。
  与此同时,2014年在全球刮起的智能风潮,似乎也没有给处于转型期的日企家电带来多少启示。蔡凌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目前全球智能家电仍处于概念阶段,革命性的产品并未出现。与中国厂商超前的理念和高涨的热情不同,日企对智能家电并不是太感冒。“这或许与日企务实、严谨的风格有关系。”蔡凌说。他对《中国电子报》记者透露,由于日本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社会,因此日企在家电智能化研究方面,更多的是侧重产品让老年人用得更舒服。“以空调为例,强大的制冷制热力、出风更加温和轻柔以及静音效果更好的产品更受消费者青睐。”蔡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