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就业增长与企业发展


  摘要:针对我国创新驱动型经济呈现出技术变化、结构变化和需求变化同时进行的特征,本文从创新行为与结构变化、竞争形式以及需求间的关系入手,分析创新活动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机理。鉴于将分析水平定位在行业和地区水平,能够将创新战略、竞争状况和需求模式结合在一起,本文从行业和地区两个层面研究创新活动对就业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需求增长显著地促进行业和地区的就业增长,总创新强度增长显著地抑制行业和地区的就业增长,市场导向的产品创新只对行业就业增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兼有市场导向的产品创新与调整导向的工艺创新只对地区就业增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促进行业和地区工业企业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就业增长
  中图分类号:F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4)03-0001-16
  
  一、导 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从生产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起步。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入了投资驱动的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后,我国开始从投资驱动发展阶段向创新驱动发展阶段转型。我国创新驱动型经济呈现出技术变化、结构变化和需求变化同时进行的特征,而这些变化的差异性、互补性和匹配性特点,深刻影响到我国的增长绩效和就业动态。
  在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基础上形成的新技术范式,不仅导致创新的类型和路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也带来了经济社会的根本性变革。新技术范式已经成为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方法论。[1]但是,创新是否导致就业增长,则取决于新技术、组织变化、学习过程、新产业和市场的出现、规则的设定和需求扩张的成功匹配。而在一定时期内,缓慢的就业增长则是这种匹配性较差的必然结果。结构变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之一,结构变化的程度和范围与现代经济增长的速度密切相关,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结构的急剧变化。[2]一般而言,供给结构更接近新的需求结构的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些地区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增长的利益只集中在少数地区,其他地区为了分享增长的利益不得不进行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变化。因此,经济的部门结构是解释区域经济和就业绩效差异的重要因素。只有当供给的潜力与需求的扩大相匹配时,经济增长和新的就业机会才会出现。一种不匹配是ICT提供的新产品和消费模式的高潜力与拥有强劲需求的新市场的缺乏。这一方面与“微观”因素有关,包括消费中缓慢的学习过程以及 “匹配”技术创新的机会所需要的对社会创新的需求;另一方面与宏观经济政策有关,限制性宏观经济政策对需求产生直接的经济约束。这两个方面都降低总需求效应,阻碍对(特别是基于ICT的)新商品和服务大量需求的出现。[3][4]
  与传统的解释就业变化主要集中在劳动力供应、劳动力技能以及劳动力市场刚性不同,本文试图从技术变化、结构变化和需求变动等因素对就业变化提供一种新的解释。本文的组织如下:第二节简要分析工业企业创新活动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机理,第三节是我国工业企业创新活动与就业变化的描述性分析,第四节是工业企业创新活动对就业增长影响的计量经济学分析,最后一节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含意。
  
  二、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对就业增长的
  影响机制
  
  为了研究工业企业的创新活动对就业增长的影响,需要考虑创新行为与结构变化、竞争形式以及需求间的关系。为此,本文借鉴Pianta(2001)的研究思路,[5]简要分析工业企业创新活动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机理(图1)。
  企业的创新活动和投资模式引起的供给变化,消费、投资和出口的总变动引致的需求变动以及部门特有的变化模式以及特定的市场结构等共同推动着技术变化,除此以外,地区特有的制度环境、社会安排和社会关系的广泛互动也对技术变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不同行业技术轨道变化频率不同,技术生命周期更迭的频率存在差异,这就会导致创新机会分布的差异,技术变化为企业创造了行业特有的创新机会。[6]创新是指一个创新设想从产生到实现的过程,创新活动包括研究开发、获取机器设备和软件、从企业外部获取相关技术、培训、市场推介及其他活动等。在上述几类活动中,除研究开发活动外,其他活动是否是创新活动要看它与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是否直接相关。[7]因此,本文所指的创新活动主要是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是指企业将新的产品或者有重大改进的产品成功推向市场,工艺创新是指企业为生产新的(有重大改进的)产品或提高生产效率,采用在技术上是新的(有重大改进的)工艺设备或生产方法。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有些企业将努力追求技术变化带来的创新机会,而有些企业则错失或忽视技术变化带来的这些创新机会。技术变化在为企业带来不同的创新机会的同时,也导致企业形成不同的创新驱动战略取向。对于非创新型企业而言,由于其没有R&D和创新支出,所以其创新驱动战略取向是稳定的生产率增长、成本节约与低质量的产品。对于主要在工艺方面进行创新的企业而言,其创新驱动战略取向是对新的(重大改进的)技术投资的一定R&D和创新支出、通过调整工艺设备或生产方法增加生产率、通过降低成本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因而工艺创新战略实际上是调整导向的战略。对于主要在产品方面进行创新的企业而言,其创新驱动战略取向是对新产品推出的高R&D和创新支出、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生产率、市场份额的扩张、寻求新市场和垄断利润,因而产品创新战略实际上是市场导向的战略。
  技术变化背景下企业的各种创新战略与既定市场的特殊竞争战略有关。对于非创新型企业而言,其在既定市场的竞争战略是被动的价格竞争力战略,这是非创新型企业迫于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或对竞争对手的价格变化而做出的被动反应(被动降价或被动提价)。对于主要在工艺方面进行创新的企业而言,其在既定市场的竞争战略是主动的价格竞争力战略,这是工艺创新企业为实现其创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主动进取行为(主动降价或主动提价),具有更激烈竞争的成熟市场的特征,也是采用“追随者”战略的企业的特征。对于主要在产品方面进行创新的企业而言,其在既定市场的竞争战略是技术竞争力战略建立在源于质量优势的高生产率和对新的活跃市场的控制基础上,这是处于技术前沿企业、细分市场的领导者或进入新活动领域的领导者的特征。
  与此同时,总需求和行业需求出现在具有既定竞争形式的特定的市场结构中。企业的经济和就业绩效起因于技术因素和需求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行业绩效更直接受制于部门的需求变动,影响就业结果的关键是创新战略的类型以及需求变动状况。对于非创新企业而言,企业的结果是输给竞争者以及下降或稳定的市场份额,行业的结果是增加值和就业的强烈下降,或者稳定的增加值、就业的下降以及生产率的增长。对于主要在工艺方面进行创新的企业而言,由于工艺创新导致特定商品和服务生产效率的提高,所以企业的结果是下降或稳定的市场份额,或者(以竞争对手为代价的)稳定或缓慢增长的市场份额,行业的结果是稳定(或缓慢增长)的增加值、下降(或稳定)的就业以及生产率的增长。对于主要在产品方面进行创新的企业而言,由于产品创新增加商品的质量和品种,并可能开辟新的市场,所以企业的结果是稳定或缓慢增长的市场份额、快速增长的市场份额以及新市场的开发,行业的结果是增加值的缓慢增长(或强烈增长)、稳定的(一定的)就业或生产率的增长。
  图1创新活动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框架(Pianta,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