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明善:“范进”的好日子


  2010年是尹明善的大喜之年,因为力帆终于上市了。
  2010年11月25日,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仪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隆重举行。这是国内资本市场首次迎来民营车企,也是全球金融危机阴霾消散后的首家上市汽车、摩托车板块企业。而此时的力帆创始人尹明善已是一位73岁的老人,他说:“力帆上市对我而言就像范进中举,但跟范进不同的是,我没疯。”
  尹明善如此感慨当然是有缘由的,因为为了这一天,他已经等了整整10年。书商的造车梦
  1985年底,47岁的尹明善放弃了自己稳定的公职,下海创办了重庆长江书刊公司。经过3年打拼,他成为重庆市最大的民营二渠道书商。这期间,他编辑发行的《中学生一角钱丛书》,发行量突破千万册。这个创意后来被上海出版界演变为上世纪80年代风靡中国的“五角丛书”。
  但是,到1989年,尹明善却突然宣布退出出版业。“尽管当时这个行业活跃异常,但已是一眼见底,就当时形势而言,它注定是一个做不大的行业。我退出非常干脆利落,当时有整整一仓库书没销售完,就直接把它们拉到废品收购站卖掉。”
  上世纪90年代,重庆“摩托帮”闻名全国,尹明善带着卖书挣的20万元走进了摩托车行业。
  1991年,一位经营校办摩托车厂的朋友和尹明善聊天时说起,他每个月需要几百台发动机,却要到河南去买,价格很高但质量很差,而本地的嘉陵、建设等厂家又不愿意把发动机卖给其它小厂。根据这个信息,尹明善于1992年果断成立了“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在这个租来的不到40平方米的车间里,尹明善向自己的9名员工宣布:“我要造出全中国、全世界没有的摩托车发动机。”
  7年之后,尹明善成功了,力帆摩托成为重庆“摩托帮”的重要成员。
  90年代后期,当众多摩托车企业在国内市场血拼价格时,尹明善将目光投向了海外。2001年,力帆集团出口创汇2.02亿美元,成为在全国摩托车企业中首家出口创汇突破1亿美元的企业。
  其实,早在1999年,在摩托车领域已经小有成就的力帆就计划在香港上市,但由于企业规模太小,融资不易,再加上上市手续繁琐,尹明善只好暂时放弃了这一想法。
  与投资出版业和摩托车制造业的成功相比,尹明善在他心爱的足球产业上尝到的却主要是苦涩的滋味。
  尹明善酷爱体育理论,对排兵布阵颇有兴趣。18岁时,他曾经担当重庆一中女篮教练,还率领球队在一次比赛中夺冠。这或许是尹明善投身足球产业的个人动因。
  2000年8月19日,尹明善以5580万元的高价收购寰岛红岩俱乐部,进入了如今被其称为“大垃圾场”的足球圈。截至目前,尹明善已经在足球上投入近2.7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收购重庆洋河体育场的费用,以及2003年力帆降级后购买“云南红塔足球俱乐部”的费用。10年间,力帆球队成绩根本无法让他满意,但他对球队的支持一如既往。
  
  两轮变四轮
  
  2004年,尹明善宣布挺进汽车制造业。
  “两轮变四轮是我最大的梦想。”尹明善说。2005年4月,力帆第一辆四轮轿车亮相重庆国际汽车展览会。同年年底,发改委批准了力帆集团的汽车生产资格,力帆轿车有了“准生证”。
  从造摩托到造汽车,有人说尹明善是头脑发热,但他却不以为然。
  “当年力帆用20万元开发摩托车发动机,不是也有人批评头脑发热吗?可事实证明,力帆只用20万元就发展起来了,并做到了今天40多亿元的资产。”尹明善说,“力帆是生产摩托车的,转产汽车并不艰难。BHW、本田、铃木、起亚等不都是摩托车起家的吗?摩托车企业造汽车有先天的优势。当年摩托车市场竞争比现在汽车的市场竞争残酷多了,力帆就是在竞争中长大的。”
  此时的尹明善信心爆棚,但他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市场环境。“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农村包围城市。”事实证明,尹明善再次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5年的时间,力帆相继开发出多款车型,除了重庆工厂之外,还在越南、俄罗斯、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建立了工厂,一直占据中国汽车出口的前三名。
  尹明善的努力也终于让他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回报:力帆上市了。
  2010年11月25日,随着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力帆股份”)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开盘交易,尹明善家族的财富至少达到120亿元,轻松迈入百亿富豪阵营。
  虽然力帆是第一个登上A股市场的民营车企,但在上市时间上依然慢比亚迪8年,晚吉利5年。这是尹明善心里的一个遗憾。“10多年来,力帆虽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最大的失误就是上市太晚。”
  2006年,刚刚步入汽车行业的力帆开始感觉到发展的紧迫性。“以前做摩托车资金总是花不完,而汽车却是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为了企业的持续发展,2006年9月,尹明善正式决定上市,并着手上市的准备。2007年,力帆先后引入了AIG公司和上海贯通作为合资企业,成功进行了股份制改造。
  但力帆上市并非一帆风顺。2008年的金融危机,令力帆原计划在2008年底2009年初上市的时间表被迫推迟到2010年11月。
  “钱在哪儿啊?我没看见。”企业上市,心情愉快的尹明善笑着与媒体“打太极”。他说,现代企业制度设计得很神奇,有人说IPO把大把大把的钞票交给你,可是,几十亿人民币是个什么概念?尹明善指着办公室说,这个房子都装不了。但财富并不是这样计算的,“财富带给我的就是平台更大了,以前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现在可能可以干了。”
  
  “隐形”的压力
  
  上市之后,尹明善感觉压力更大了。
  从2007年AIG的9000万美元的投资,再到如今的A股,力帆的募集总资金已达36.5亿元人民币。“36.5亿,是一份沉甸甸的压力,天上不会掉馅饼,我们要承诺给股东以回报,要提醒我们的同志,我们要对得起这种信任。”
  在尹明善看来,上市不仅带来可运作的资本和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也将力帆股份从家族企业带入到现代化企业,从而为力帆实现长远发展提供了可能。
  2009年,力帆股份产销摩托车66,25万台,已经达到行业的第三,出口位居行业第二;力帆发动机的产销量也达173.02万台,产销通机40.78万台,其规模不容小视。而力帆汽车却步履缓慢,2009年,力帆乘用车的销量只有4.31万辆,处于行业中十几家品牌汽车企业的末位。
  从规模到品牌,力帆甚至不能和其他民营车企相比,但尹明善充满信心:“我们已经找到了生存空间,在县级市、地级市,也就是国内二、三级市场和国外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成长空间。”他说,力帆打算利用上市的契机,运用募集资金,很快“把量拉上去”,目前已经站稳了脚跟。
  “力帆这几年的发展,在外界看来是踏步,而在力帆确实是艰难的攀登。”尹明善如此比喻当前力帆的发展,他说,上市后,就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平台,力帆可以借用这个平台继续攀爬、立足并发展壮大。
  据记者调查,力帆上市后募集的资金主要投入三个项目,其中,利用8.5亿元人民币投资建设15万辆乘用车项目,3.5亿元人民币用于摩托车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另有2.8亿资金用于生产20万台汽油发动机和100万台通用汽油机的动力基地项目,为乘用车提供配套。从投资走向来看,力帆股份此次76%的募资是用于汽车制造。
  “3年以后,自主品牌将一步步起来,造10万元以上的轿车。”尹明善认为,自主品牌做经济型轿车只是暂时,不久后,自主企业的中高端车也会逐步出炉,并形成一定的市场。“对于力帆来说,2012年就将打造出10万元以上的轿车。未来3年,每年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38%。而3年后,包括商务车、微车在内的力帆乘用车可以达到40万辆的年产能。”尹明善颇具信心。
  当然,凡事总有利弊。
  从某种程度上看,尹明善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着。他以前喜欢讲愿景,下面的人也听得热血沸腾。可一旦有了上市公司这个身份,有人跟他说,再讲什么理想、愿景啊,就有违规披露重大利好、操纵股市之嫌。这让他感觉自己就像戴上了“金手铐,金脚镣,还有金口罩”。
  这也算一种甜蜜的负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