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例外科手术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摘要】 目的 通过12例外科手术手术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探讨DVT的特点及护理对策。 方法 对12例外科手术手术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细致的观察与护理。 结果 12例患者住院18-62天,平均33天,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患肢明显消肿,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未出现新血栓形成及肺栓塞。B超显示广泛侧支循环建立,临床痊愈。 结论 针对DVT的常见性、危险性以及与手术的关系性、护理难度大等特点,进行严密的观察和细致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26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07-01

有资料显示,外科手术中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为10%-80%[1]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2],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病人患肢完全或部分功能丧失而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先将我院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治疗的12例患者治疗及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共收治12例外科科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男10例,女2例;年龄32-74岁,平均58.5岁。均为择期手术,患病肢体:左下肢9例,右下肢2例,双下肢1例。测量双下肢周径同一平面相差大于1cm。发病时间为手术后2-10天。主要症状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患侧腹股沟和腓肠肌有明显压痛,皮肤呈青紫色,软组织张力高,皮温高于健侧,活动受限等。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采用溶栓、抗凝、祛聚、中药等药物治疗,溶栓同时给予抗凝治疗,有效的预防血管再度闭塞的发生。10-14天为1个疗程。肿胀的部位给予外敷肿消散,减轻肢体的肿胀。

2 治疗结果

12例患者中,有8例经1个疗程,4例经2个疗程治疗达到临床治愈标准。患肢肿胀消退,双下肢周径差小于1cm,双下肢皮肤温度、颜色对称,未出现新血栓形成及肺栓塞。B超显示广泛侧支循环建立,临床痊愈。半年后随访未发现有后遗症发生,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3 护 理

3.1 心理护理 外科后因关节功能障碍,患者表现为紧张、恐惧、焦虑心理,情绪悲观,对手术充满希望,希望通过手术能改变以上症状,功能回归正常。术后并发DVT,经济负担加重,加上DVT引起的下肢肿胀疼痛,加剧了患者对治疗和预后的焦虑、恐惧情绪,易导致抑郁。要行心理疏导,让患者及家属了解DVT的形成因素及治疗方法,减轻其思想负担,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积极配合治疗,以提高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3.2 注意肢体保暖,室温应保持在28℃左右,以利于静脉回流。

3.3 穿刺护理 下肢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是上肢的2-3倍,要避免在左下肢静脉穿刺输液。因为左侧髂静脉受到腹主动脉分叉和左侧髂动脉及腹股沟韧带的压迫,这种机械压迫不仅影响了左侧下肢静脉回流,而且对左侧髂静脉也是一种损伤,从而成为左下肢DVT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尽量避免周围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如20%甘露醇、10%氯化钾等,应稀释后缓慢滴入;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多次穿刺;穿刺部位如出现炎症反应,应立即重新建立静脉通道。如必须反复穿刺抽血,可选择一处血管采用留置套管针,穿刺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对局部和远端血管的损伤。后用肝素盐水封管。

3.4 加强评估,做好高危人群(高龄、合并心血管疾病、吸烟、糖尿病、肥胖、深静脉置管、严重外伤、手术、制动、血液高凝状态是发病的高危因素)的知识宣教,向患者讲解DTV常见的症状,告知病人如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3.5 病情观察 每日测量患肢周径及观察颜色的变化,若发现患肢周径不断增加,说明静脉回流受阻;颜色加深、温度升高,说明出现感染,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理。抬高患肢: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20-30°,是髂股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水肿。因患者需大量静脉注射扩血管、抗凝及溶栓、抗炎等药物,为保护静脉血管,每日热敷穿刺处2次,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加强口腔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每2h更换肢体受压部位,防止长时间的缺血而发生褥疮,但动要轻柔,防止栓子脱落。

3.6 抗凝及溶栓疗法护理 用药前了解病人有无出血性疾病,用药期间监测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保持部分凝血活酶活化时间是对照值的1.5倍。用药后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自发性出血是溶栓后的主要副作用,可出现口腔黏膜、牙龈、注射部位、消化道、颅内等部位出血。遵医嘱定期进行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的测定,以指导临床用药。注射、抽取血标本后穿刺处给予充分按压,压迫时间不少于5分钟,以防皮下血肿的发生。静脉穿刺成功后,抬高患肢15°-30°,以利于药物向心回流。

3.7 功能锻炼 患肢水肿明显减轻后,应适当下床活动,增加肌肉收缩,加速静脉血液回流,防止新的血栓形成。运动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以活动后不感疲劳为度。出院后应持续使用长筒弹力袜,避免久坐、久蹲、久站,多饮水。

3.8 肺栓塞的观察 肺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猝死。多形成在术后2周内,且多发生在久卧阶段。肺栓塞的主要表现为突发性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口唇发绀、咳嗽、咯血等症状。发现上述症状后,立即给予生命体征监测,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高流量吸氧(5L/分);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和翻身,避免剧烈咳嗽,严格禁止局部推拿、按摩,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3.9 饮食护理 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饮食,忌食辛辣油腻食品,以免增加血液黏稠度,加重病情。进食高纤维素及汤类食物,防止大便秘结,增加腹压,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4 讨 论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为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管壁损伤。外科术后发生DVT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手术前常规禁食、禁水等导致血液高凝状态。②手术的机械操作、静脉穿刺和刺激性药物的应用造成静脉壁损伤,另外手术创伤本身激活一些组织因子和凝血因子,使其附着于血管损伤处,手术出血引起的抗凝血酶Ⅲ和内生纤维蛋白原减少,血液处于相对高凝状态[3]。③术后卧床、制动及下肢包扎导致血流减慢,也是发生下肢DVT的重要原因。研究显示,下肢末梢的血液循环在手术开始后即下降至正常时的75%左右,在手术时较正常速度下降50%,主要是麻醉药物导致肌肉松弛,使其紧张性丧失所致[4]。在国外,预防DVT已被临床广泛接受并形成常规。因此,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实施早期护理干预,降低下肢DVT的形成,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翟振国,王辰.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3):186.

[2] 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社,2008:354.

[3] 蒋超旦.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预防[J].中外医学研究,2009,8(7):75-76.

[4] 吴运美,刘英,余喜亚.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治疗和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