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产业结构调整路径及其经济绩效分析

◆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构建了具备微观基础的经济模型,对我国对外贸易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得出了在经济均衡状态应该具备的动态方程,据此采用VAR实证模型实证检测了我国对外贸易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绩效冲击,结果证明我国对外贸易产业结构调整在贸易条件上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但同时在长期将形成门槛效应,在产出方面结构调整冲击体现出了短期负面冲击。从经济绩效方面考虑,我国对外贸易产业结构调整应该选择渐进式的调整路径。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 路径 贸易条件 相对产出 VAR

理论模型的构建及相关命题

(一)模型的基本假定

假定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每个国家都有两种产业及相应产品,分别用m、c表示,其中m代表高科技产业及其产品,c代表低技术产业及产品,为了便于研究,本文假定两种产业的生产符合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即:

Ym=AmKmαLm1-α (1)

Yc=AcKcαLc1-α(2)

其中,Y代表产出,A代表技术,K代表资本,L代表劳动投入,α为常数。又由于m代表高科技产业及其产品,c代表低技术产业及产品,因此,可以在函数中用不等式相应表达出相应关系,即Am>Ac。相应地,国外生产函数也假定为这种对称的形式,以上标*进行区分。同时,假定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也为柯布—道格拉斯形式,即:U=CmμCc1-μ (3)

其中,C代表消费,μ为常数,反映出m和c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对称性地,国外消费者函数也假定为这种形式,以上标*进行区分。

另外,本文假定每个国家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且劳动力不能在两国流动,但资本可以在两国流动。同时,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完全自由的,没有任何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限制,也没有运输成本。

(二)模型的推导及主要结论

由于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每个产业工人所得应该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出,即:

wm=(1-α)AmKmαLm-αPm (4)

不难得到:(5)

加入收入约束,对效用函数进行拉格朗日最大化可得:(6)

在两国贸易均衡状态下,由于两国价格相同,消费倾向对称,可以看出两国消费结构是一致的,同时在全球消费和产出总额应该是相等的,可以得到:

(7)

命题1:只要一国发生了进口替代型的对外贸易产业结构调整就会有经济绩效方面的改善,并不一定要集中调整到高新技术产业。

如果本国在进口部门m产业发生了实际的正向冲击(例如,m产业技术进步、国家鼓励政策有实际影响力的冲击等),即Am增加,从(7)式可以看出两种经济绩效方面的冲击机制:第一,在Am增加时,本国贸易条件将得到相应改善;第二,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首先发生的将是Ym的增加,同时将导致本国就业人数从c产业向m产业转移,实现产业调整和GDP的增长。上述两种效应都会改善本国经济绩效,可以得出结论:由于本国在m产业实际正向冲击的发生,一国整体福利会得到改善;但也可以发现,对于国外如果正向冲击发生在c产业,同样的会产生类似效应。 命题2:进口替代型的产业调整方向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时,将会有更大的福利增长,其中在调整过程中的福利所得将大于贸易逆转后。

从上述两种效应可以看到,只要进口替代型产业调整在发生,这种福利的增进就不会停止,但如果发生贸易逆转,即进口产业由于过大的正向刺激变成了出口产业,此时,继续的正向技术冲击会导致本国贸易条件的恶化,但同时由于国内GDP仍然保持增长,难以断定本国的福利状况是否会好转,贫困增长陷阱有可能发生。但在本文基于我国往高新技术产业的调整来看,高新技术m产业具备较好的发展潜力,能够随着经济发展具备较高的μ值,发生贸易逆转要求的时间和冲击幅度较大,中间调整过程将被延长,意味着这种往高新技术产业调整的福利所得会更大。

命题3:从传统经济绩效考虑,我国目前对外贸易产业结构调整应采取渐进式路径,但如果考虑更为广泛的能源及环境效应的话,可以考虑加速调整。

同时,在调整过程中会产生摩擦性失业等负的短期效应。而且逆转成功后,如果继续对成为出口部门的产业进行制度和技术冲击,得到的经济绩效的改善速度将会下降,可以推测出渐进式调整比冲击力过大的激进式调整要好一些。但如果联系我国目前出口和生产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高耗能产业对环境污染严重的现实情况,加快冲击以更快调整到高新技术产业也并非没有实际意义。

命题4:进口替代型产业调整过程中,正向的技术或政策冲击将具体表现为贸易条件改善、进口产业的相对扩张和FDI的相对流入。

对公式(7)两边取对数同时微分,并将资本流入换为直接投资,得到动态方程:

(8)

分别表示本国m产业对c产业技术的相对变化率、贸易条件改善的变化率、产出增长的相对变化率及FDI流入的相对变化率。等式(8)说明了在进口替代型产业调整过程中,正向的技术或政策冲击将带来贸易条件改善、m产业的相对扩张和FDI的相对流入。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从上面理论分析我们已经得到相应的待估方程(8),然后运用VAR实证进行相关处理较为合适。VAR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模型,将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方程,从而成为处理多个相关经济指标的分析和预测最容易操作的方法。本文将仅从产业的相对价格和相对产出两个方面对相关产业的相对技术冲击进行VAR实证分析。在产业选择方面,本文采取了我国两个有代表性产业进行分析,即代表低技术产业的纺织业和高技术产业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相对技术、相对价格和相对产量均来自于中经网数据库相关数据并经计算平滑调整而得,其中相对技术指标采用指数化形式的相对绩效指标代替。数据样本采用了月度数据进行分析,时间起止点为2005年11月和2008年12月。

(一)单位根检验

确定合适的滞后期,在正确估计VAR模型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足够的滞后期能够准确反映出模型内生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而另一方面,过大的滞后期会减少VAR模型的自由度,影响模型参数估计的有效性。为此,本文采用LR(似然比)检验方法进行测度,得出最优的滞后期是1期,并且根据AR根的结果显示,当滞后期为1期时,所有的参数矩阵的模都小于1,说明滞后1期的VAR模型是稳定的,详细结果见表1。

(二)Granger因果性关系检验

从时间序列趋势可知,本文3个内生变量是显著相关的,而且从上文经济理论中也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因果联系比较复杂,难以据此断定代表产业调整的相对技术指标A可以作为外生变量对待,以分析它对其他两个代表经济绩效的变量之间的具体影响。对此,必须进一步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判断相对技术指标A的滞后变量是否能够引入到其他变量的方程中。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Y不能Granger引起A的P值有0.9979不能拒绝原假设,与此同时,A不能Granger引起P及Y的P值分别为0.2131和0.1560,都比较小,据此可以认为相对技术指标A能够作为外生变量以分析该指标的变动对其它两个变量的冲击。

(三)脉冲响应分析

在提供了稳定性和Granger因果性关系检验的基础上,根据本文研究目的,在此主要分析了代表产业调整的相对技术变动A对代表经济效益的P及Y的影响,为了体现出动态变动,本文采取了利用各变量自然对数取代变量自身数据的方法,脉冲结果见图1。

首先,分析经济绩效中的价格方面,从图1中可以看到给产业调整指标A一个正向的冲击,从第一期开始对我国的贸易条件就有一个正向的影响,说明我国这种往高新技术方向的产业调整能够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不过这种改善在第4期之后将慢慢变为负值,说明我国对外贸易产业调整的作用将慢慢下降,在第4期以后将出现贸易逆转,之后我国从产业调整中得到的价格优势将下降,产业调整在经济绩效中的价格作用方面将体现出门槛效应。

其次,在经济绩效中的产出方面,从图1中可以看到,正向的技术冲击给予相对产出的是一个渐渐变大的负向影响,这种影响先从小到大,在第7期将达到最大值,然后再慢慢变小重新回到均衡,这种变化同上文模型得到的结论是相反的,但理论模型探讨的是均衡状态的影响,这种结果正说明我国从产业调整中得到的产出增长福利来得较慢,而且在传达方面受到了其他阻碍市场均衡方面的影响。原因可能在于:第一,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中具有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相对稳定性,产业调整虽然不能快速取得效果,但能够避免我国目前这种低技术产业出口过度增长产生“比较优势陷阱”的锁定效应,这种解释能够得到我国目前学术界较多学者认同(鲁晓东、李荣林,2007);第二,我国劳动力市场流动性有限,产业转移相应的就业调整需要较长时间,这样正向的政策或技术上的产业调整刺激并不能让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迅速相应的扩张,其中摩擦性失业问题应该得到相应重视。

结论及启示

本文利用具备微观的理论模型及VAR实证模型,对我国对外贸易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绩效进行了相关理论及实证检验,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在目前均衡发展策略下,我国对外贸易产业结构这种往高新产业方向的调整,在对外贸易条件改善上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经济绩效增进;二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无论是劳动力市场还是商品市场,应对冲击还缺乏相应的灵活性,我国对外贸易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绩效中产出增长方面的改善作用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够得到,而且在短期这种冲击还表现为负向的;三是理论模型分析得出我国对外贸易产业调整过程中得到的好处要大于过度调整发生贸易逆转之后的好处,而实证结论也证明了这种观点的正确性,说明我国对外贸易产业调整具备门槛效应;四是鉴于以上几个方面的结论,我国对外贸易产业结构调整方式宜采取渐进式,不仅能够减少摩擦性失业等负面冲击,同时也能够延缓甚至避免门槛效应的到来,改善我国经济绩效。

参考文献:

1.高莉.新贸易模式与世界经济失衡—基于NITP—GEM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5)

2.鲁晓东,李荣林.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比较优势及其稳定性检验[J].世界经济,2007(10)

3.余永定.2008年中国经济:应对三大挑战[J].国际经济评论,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