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难点与应对机制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与难点,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优化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对策,以期能为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难点;应对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也能增强高校的竞争能力。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逐渐从零散的个人行为发展为一种社会现象,这就对传统的单学科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一、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难点

(一)跨学科研究生自身存在不足。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生自身存在很多问题,导致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出现困难。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跨学科研究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招考模式的应试性较强,很多跨学科研究生主要通过机械的记忆和考试前短时间的突击来获得研究生考试的高分,自身对跨学科的专业知识理解较浅,基础知识并不牢固,这就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学研究埋下了隐患。二是学习动力不足。很多跨学科研究生并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报考跨学科研究生,而是为了毕业之后能谋取更好的就业平台。这部分研究生一方面基础较为薄弱,另一方面也不会去努力学习和科研,这也加大了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难度。

(二)课程设置上存在不足。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很多问题,阻碍了跨学科研究生的发展。首先,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程的比重过小。专业基础科学是一门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稳固的部分,只有把握住基础知识,才能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学习。然而,现阶段跨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知识的内容很少,加之很多研究生的基础知识本身就较为薄弱,导致很多研究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概念不清,专业术语不理解,给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带来了难度。其次,对研究方法方面的课程重视不足。科学研究是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内容,而研究方法是学生能独立完成科学研究的前提。而现阶段普遍存在对研究方法方面的课程不重视的情况,导致学生在科学研究中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加大了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难度。最后,专业补修课程流于形式。很多高校为了弥补研究生基础知识不足的问题,开设了补修课程,然而效果却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在选修课程时重视学分,而不是课程的价值。

(三)导师指导方面存在问题。导师是研究生进入考研领域的领路人,对研究生具有重要的影响。现阶段,导师对跨学科研究生的指导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导师指导力度不足。由于跨学科研究生缺乏系统的专业课程学习过程,在研究生阶段往往会出现迷惑,不知道学习什么,这就更需要导师的指导。然而,随着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的急速扩大,每个导师带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能用来指导每个学生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同时,近年来随着大学与外界的交流增加,很多导师也忙于学术和社会事务,忽略了对学生的指导。二是现行的单一导师制度难以满足指导需求。毋庸置疑。每一位导师都在一定领域中具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并能指导学生在这个领域中学习、研究。然而,导师不可能涉猎每一个学科,对于他没有涉猎的领域不能给予足够的指导,这对于跨学科研究生专业视野的开阔和跨学科思维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也不利于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优化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应对机制

(一)完善研究生管理机制。要建立完善的跨学科研究生管理体制,建立从研究生招生到在校管理到毕业考核的整个过程的管理机制。首先,要对现行研究生招生制度进行改革。招生制度是对研究生进行筛选的主要途径,只有科学的招生制度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生源的质量,为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现阶段的跨学科研究生招生制度,要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招生考试中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着重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创新能力以及对专业的兴趣等,减少对记忆性知识的考核。二是要多设计开放性的试题,为学生创新提供良好的氛围。招生单位可以通过开放性的笔试和面试试题,淘汰掉专业基础薄弱,对本专业兴趣不足的学生,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考察,筛选出合适的学生。其次,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考核,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最后,在毕业论文和毕业答辩阶段要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论文评价机制,提高研究生毕业考核的质量和严肃性。

(二)完善跨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对研究生的学习方向和研究方向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建立完善的跨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首先,要完善课程结构。可以借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将跨学科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补修课程、方法论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五个方面,并对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明确。其次,要优化课程内容。在对以上五个方面的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时,学位课程要侧重于理论层面,既要包含经典的理论,也要包含本学科的发展前沿。专业选修课程要重点体现出导师的研究方向,依据导师的研究成果进行设置。专业补修课是对专业基础薄弱的学生的补习,因此要体现基础性和核心性。方法论课程则要和具体的跨学科专业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的学习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方法。而跨学科课程则要体现出丰富、广泛的特点,开拓学生的视野。

(三)完善导师指导机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要明确导师职责。每个导师要根据研究生个体的特点,制定详细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并在实践中积极对研究生进行指导。二是要推行导师组制。由于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每个导师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有限的,对于导师不熟悉的领域必然不能得到较好的指导,因此要积极推行导师组制,充分发挥群体的力量,实现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杨颇,陈学飞.研究生教育质量内涵与探索[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丁小义,余红娜.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探讨——以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为例[J].消费导刊,2008(03).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航海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