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解读及其政策影响下的钢铁行业转型升级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侧改革”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我们在进行需求侧改革的同时,加大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是中国在目前的形势下,寻求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是引领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促进供给方面的改革,不仅影响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各个方面。对于钢铁行业而言,供应方面的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相关政策,既是新的挑战又是新的机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结构性;需求;钢铁行业;转型升级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通过消费、投资和出口来驱动经济增长,即通过需求侧来促进经济发展。2000年~2015年,三大需求對我国GDP的增长贡献率保持相对平稳,甚至有下跌的趋势。

从长远来看,经济增长取决于长期的潜在增长率,即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所以为了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增长,单靠政策的一方不够。必须通过改革,经济转型和技术进步,提高潜在增长率,即改善供给方面。

一、“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从供给方面来看,改革的观点是以中国的国情为背景。法国香水,美国苹果手机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追捧,许多国内同类产品都不被消费者认可。原因主要是因为消费者关心的是很多国内品牌的品质,而这些产品也缺乏创意。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大都处于闲置状态,而且还有大量的买家。近几年来,工业经营总体形势下,金融危机以来产业过剩产能过剩已经从地方向整体恶化,过剩压力不仅存在于低端产业和传统产业,也存在于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

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中国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我们缺乏消费的驱动力,但我们的供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供给方改革”主要依据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目前实行“需求方改革”实施效果不是很好,不能很好地继续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市场需求不足,但供需不配合,形势严重超能力改革,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二、“供给侧改革”的实质与要点

供应方强调生产要素的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我将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分析供给方面的改革的本质和要点。

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源、资本、技术、企业家才能,面对当前过高的人力、原材料、融资、技术管理四方面间接的供给约束,我们可以将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为劳动力供给,优化人力资本改革的实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使其更好的提供服务;放开“二胎政策”,鼓励优生优育,释放人口红利;

第二,针对土地等资源供给,积极推动土地制度改革。优化土地交易制度和土地监管制度,让土地资源更好的得到利用;

第三,为资金供应,努力解除现有的财务压制。放开固有限制,让市场来决定存、贷款利率,优化资本结构;

第四,技术供应,加快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加大研发力度和科研经费的支持,让我们在更有效率的情况下,做出更好的符合消费者喜好的产品;

第五,为企业家提供,充分打造创新的商业环境。支持创新创业,激发市场活力,实现优胜劣汰。

三、“供给侧改革”下钢铁行业转型升级面临的突出问题

1、产能过剩

首先我们可以知道我国钢铁企业产量是逐年递增的,并且这个增量发生在十二五期间。当时我国经济正处于放缓阶段,对钢产品的需求也有所下降,而此时钢产量正处于高位,这种供大于求的现象也就导致了巨大的产能过剩。

2、供需矛盾

虽有产能过剩,却也有未满足的钢产品需求。可以了解到,我国无缝钢管以及大型型钢产量多年来处于低位。这也就是说我国钢产品呈现结构低端化,产能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满足不了我国对高端钢产品的需求。

3、产业集中度低

由数据可以知道,2015年粗钢产量排名前十的企业,其中产量在3000万吨以上的只有4家企业,并且这四家企业的总产量占当年粗钢总量不到22%,而这十家企业的总产量占当年粗钢总量的36%左右。

由此可见我国钢铁企业数量过多,产量不集中,这也容易导致各企业间发生恶性的产量竞争,最终导致产量过剩,同时钢铁行业这种分散的生产也提高各个企业的成本,不利于各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力度,最终导致我国钢铁行业大而不强。

所以,我们就是要解决在供给侧改革下钢铁行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的问题。

四、“供给侧改革”下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首先要解决的是国内过剩的产能。在国内,可以通过东部向西部转移的政策,将东部过多的产能转移到西部地区;在国际方面,可以结合“一带一路”政策,开展国际合作,实行走出去的步伐,实现产能对外输出,目前我们国家也已经在着手这方面的工作。

要优化产能结构,加速清理僵尸企业,实现优胜劣汰,将生产要素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企业转移到优质的企业。

五、结语

“供给侧改革”无疑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在实际进展中还要注意不仅要留在“供给侧”的观念和理论,而且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供方面的结构改革要逐步补充生产方面和需求方面,逐步消化生产能力和库存,促进自主创新,提高国民经济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东.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J].南开经济研究,1997(2):50-55.

[2]傅学良.现代西方经济思潮的发展与变革[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61-64.

[3]陶一桃.需求与供给之间的选择——供给学派对扩大“内需”的启示[J].学习与探索,2000(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