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识教育中的生物安全教育分析①

[摘 要] 生物科技的快速进步和和谐社会的发展观使生物安全相关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分析了高校生物安全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并对生物安全通识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生物安全教育是高等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需要。

[关 键 词] 生物安全;通识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0-0024-02

20世纪末以来,以克隆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生命现象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和未知的挑战。因全球文化、经济的频繁交流常态化带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生物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生物安全与政治、经济、发展及国家安全等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新问题[1]。生物技术的健康发展,需要广大的普通民众,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对生物安全相关问题有基本的认识和辨识能力。

高校的生物安全通识教育课程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而开设。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同时,给学生提供获得宽广的视野、敏捷的创新思维和厚重的社会责任等的通识/常识理论和辨识能力的机会,是学生未来深造、更好地服务社会的素质保证。生物安全理论知识的掌握与普及,不仅可以消除部分群众对生物技术带来的恐惧,还可以评判生物技术的利与弊,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接受生命科学带给社会的巨变。生物安全通识教育将在大学生发展、国家教育与安全等方面带来潜在的巨大影响。

一、生物安全的定义与内涵

通常,生物安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物安全主要涉及生物圈或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变化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外来物种侵入、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狭义是指利用生物技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的现实或潜在的不利影响。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生物安全问题的本质是由于人类活动干扰、侵害、威胁生物种群(包括人类)的正常生存发展而引起的问题,现已成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生物安全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生物安全通识教育内容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等学校的核心功能是教育,是教育下一代和培养人才的场所。由于高校存在于社会之中,而非游离于社会之外,因此各专业领域的关联性与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专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不应是大学教育的全部。高深的学术内容可以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完成,立体的思维模式则需要在多学科、多视角对复杂问题的分析中建立,后者对社会的发展往往更为重要。仅仅将高等教育的本质定位为“专”不利于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不利于学科的综合化,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熊丙奇认为“……实行精英教育的学校,应该重在通识教育,培养学生掌握广泛的知识……”

我国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已造成大学生完整知识体系的欠缺,现行公共课程教育中重人文、轻批判思维的课程设置,缺乏对复杂国际形势、经济形势、社会热点等背后潜在的技术问题、政策风险、地区发展等的综合性分析[2]。通识教育课程的模式能够更好地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0世纪初,国外常春藤联盟学校就已经试图对在校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改变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之间的界限,向学生传递多学科的、全人类的发展观。

现在国家鼓励大学生走向基层,大学生教师、大学生村官,为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在引进企业类型,引入优良种质资源,带领村民开/烧荒种树,填埋滩涂、湿地增加耕地面积等过程中,会遭遇群众的质疑,会遇到生物安全相关的各种问题。如,短期的企业盈利是否会造成长期的环境污染,国外引入良种是否会蔓延成除之不尽的杂草,是否合理评估湿地减小带来的生物多样性的问题……如何带领村民以微小的生态代价获得长远发展的目标?对学习过生物安全通识教育的大学生来讲,至少在“青山绿水”的问题上会审慎对待。

(二)生物安全通识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生物安全问题着眼宏观涉及全球生态系统的变化、国家和地区的安全,对个体则具体到疾病的治疗、餐桌上的安全等影响生活质量的细小问题。生物安全问题的复杂多元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安全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已广泛使用的生物技术手段。大学生普遍对社会热点问题如克隆羊、生物芯片、干细胞等充满了兴趣,由于缺少从技术和发展层面全面客观的评价和认识,大学生缺乏理性的认知会对某些问题推波助澜。例如,现仍广泛热议的转基因农作物、转基因食品之争。稍微有基因技术常识的学生就会知道,转基因农作物更多的是对农作物种质资源多样性的改变,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构成,因此对待这类问题不能简单地允许或反对。当大学生具备生物安全基本理论后,会对转基因、克隆等一些热点问题有甄别能力,而不是信谣传谣,比如错误认为“圣女果是转基因西红柿”,从国外引进的物种一定是有益的等。通识教育使大学生了解生物安全会在不同领域相互影响,这些未来政策的决策者、制定者将会从生物安全发展的视角处理问题。同时,生物安全理论的其他内容如食品安全、动植物安全、生态安全等,对大学生就业和岗位申请方面亦有所帮助。

(三)生物安全通识教育是和谐经济、持续型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安全的需要

现代生物安全问题发展迅速,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交织在经济、伦理、法律多方面[3],这类问题已在农业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等领域产生了诸多问题。如2008年奶粉中检测到三聚氰胺问题,本质来讲是由于企业对奶源监管不力和质检标准滞后所致,而经过媒体报道,千万妈妈们纷纷海外代购奶粉,随即国内奶制品行业大洗牌,国外奶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并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等经济、社会问题。可见,生物安全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多都上升到经济结构、社会稳定层面,为和谐社会带来了全新挑战。

造成这一困局的原因很复杂,涉及政策法规制定和协调等方面,从根本上说是对生物安全知识、技术手段认识不全面,视野狭窄所致。生物安全特别是转基因生物安全涉及许多新的技术领域,目前欧盟国家一般实行综合性、多部门管理体制和严格审批制度[4]。在生物安全的管理和立法过程中,要符合环境、能源、资源的中长期需求,要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3,5],这些使国际生物安全法从最初的国际环境法律规范,发展成为包含国际贸易与投资法、人权法、海洋法、卫生法等众多国际部门法的综合性国际法律体系。我国的生物安全法主要涉及生态系统、基因工程安全、农业生物安全、药品安全和实验室安全等方面,已初步形成生物安全法规体系[6]。我国生物安全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各个专业背景人才的加入,而生物安全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完善了大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国内高校生物安全通识课程的开设现状与问题

(一)高校生物安全通识课程的内容

与部分农业高校开设的生物安全专业不同,综合性院校的生物安全通识教育不仅包含生物入侵、基因修饰安全等内容[7],还涵盖药品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等与个体、种群协调发展的技术、法规内容。课程知识面广,所涉及社会热点、难点多,与经济、法律、行政管理等学科关系密切。该课程满足高校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目标。生物安全通识课程培养具有“生态系统大局观和生物安全意识”的人才,在与生物安全相关复杂问题的处理上、政策的形成上能审慎对待和辩证性思考。通俗地讲,生物安全通识课程突破专业和知识视野,培养各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广泛、发展、和谐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高校生物安全通识课程的设置

在国内外综合性高校中,一般没有专门的生物安全专业,而是在相关的学科或专业中设置了和生物安全相关的课程或部分章节,如,食品安全、生物多样性、生物技术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等。2005年,福建农林大学率先获批开设生物安全本科专业,2007年湖南农业大学开始招收生物安全专业本科生。2010年,浙江大学《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此外,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陆续开设生物安全研究生专业。目前全国多所高校在生物工程等专业开设《生物安全》课程。生物安全通识课程也已在全国多所高校开设,如清华大学“生物科技之法与社会议题”,武汉大学的“生物恐怖与生物安全”,中山大学的“动物转基因克隆安全争议”,上海交通大学“经济与生物安全”,新疆大学、深圳大学的“生物安全与人类生活”,浙江大学“生物多样性与安全”“生物伦理学”,复旦大学的“可持续发展”“生命科学中的倫理问题”等。但高校中生物安全教育的总体情况仍然较为薄弱。作为社会发展的未来主力军,大学生掌握生物安全知识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应该有更多的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将生物安全教育纳入本科生培养的基本体系中[8]。

(三)生物安全通识教育的一些问题

生物安全的内容以生物学理论为基础,涵盖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教学内容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分析问题的独特视角以及社会、人文、历史等知识素养,同时要敏锐地观察最新技术理论和热点问题。高校缺乏高素质的生物安全教育师资,且已有的生物安全教材都存在出版年代较早、部分内容陈旧、有一定局限性等问题。

四、结语

生命科学是推动21世纪自然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学科,在高校开设生物安全通识课程,有利于培养一批具有生物安全理念的工程、管理、教育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多维创新人才,推动生物技术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颖健.生物安全: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新领域[J].求是,2004(6):53-54.

[2]熊耕.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模式的分析及启示[J].高教探索,2012(4):47-51.

[3]刘长秋.生物经济发展视野下的生物安全问题及其立法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5):151-157.

[4]戴小枫.美国农业生物安全的国家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辽宁科技参考,2007(5):41-44.

[5]庞礴.我国生物安全的发展现状[J].华章,2012(21).

[6]张晓莹,郭继卫,周志坚.“军事生物安全”的理论研究[J].军事医学,2011,35(1):12-16.

[7]王鲜萍.生命理念观照下的大学通识教育及课程设计[J]. 中国电力教育(中),2011(4):101-102.

[8]郑义.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生物安全》课程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