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的一种有效途径——文献传递服务

〔摘 要〕本文以图书馆资源建设所面临的困境为引子,介绍了国内外文献传递与资源共享的成功经验和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原文传递工作及核心资源库建设情况,提出了军队卫生医药系统图书馆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的建议。

〔关键词〕文献传递;资源共享;卫生医药系统;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3-0112-04

图书、期刊是文献资源的主要信息源,尤其是期刊以其信息量大、更新周期短、内容新颖而成为重要的信息源,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费投入也最多。图书、期刊作为一种经济商品必然要随市场规律来定位价格,外文资源价格逐年递增,能够与之抗衡的图书馆为数不多,价格飙升使经费有限的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工作面临困境。多数图书馆在无经费增长又不能享受国家补贴政策的情况下,被迫削减外文资源特别是外刊的订购数量,甚至停订价高的外文全文数据库,资源保障能力急速下降,部分医疗、教学与科研人员不能及时地获取文献信息,对图书馆的信任和依赖度大打折扣。在全军,资源的共建共享年年提、年年搞,但各馆的情况不一,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收效甚微,全军范围内的资源共建共享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

近年来,各类电子文献发展势头迅猛,从光盘型到网络型,从文摘型到全文型。这些资源的出现,一方面以其便捷性和全面性而迅速进入各类图书馆,另一方面也因其价格昂贵而拉大了大小馆之间的资源差距。以国外网络数据库为例,其品种繁多,各有所长,但价格昂贵。这对于学科门类齐全、经费充足的军医大学图书馆而言,还可以承受得起,但对于学科门类不全且经费有限的医院图书馆来说,选购难度较大,其昂贵的价格往往让他们望而却步。因此,电子资源的共享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如何能提高文献保障能力,已成为军队医药卫生系统图书馆积极思考和着手解决的问题。

1 国内外文献资源共享的经验借鉴

1.1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

馆际互借是馆际间为满足用户的文献需求而相互借用资源的文献服务方式;文献传递是将用户所需的文献复制品以适当的方式和合理的价格,直接或间接传递给用户的一种非返还式的文献提供服务。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是实现资源共享的主要手段和重要标志,它通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网络环境中实现各成员馆印刷型文献的馆际互借、原文传递和电子资源的共享,不仅使图书馆的流通职能得以进一步升华,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便捷、更广阔的信息获取渠道。它的发展目标是:在网络参考咨询系统代查代检和期刊目次服务的基础上,发展文献传递;在联合目录跨库检索的基础上发展馆际互借,形成检索、咨询、传递、借阅的网上服务系统。

由于馆际互借多以物流的方式实现,因而受地域的限制,多数服务是以行政区域为服务半径,实现本地区内的资源共享。而文献传递服务则通过网络进行原文传递,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因而是一种更为便捷灵活的服务方式。

目前,国外开展文献传递服务的主要有商业性文献传递服务机构、图书馆、数据库出版服务机构和出版社,其中又以商业性文献传递服务机构开展的网络期刊传递服务为主,其代表是美国CARL公司UnCover系统。UnCover是当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更新最快的期刊文献提供机构之一,它向全球提供免费的包括17 000多种期刊的全文和期刊内容目录的数据库检索服务,同时保证24小时之内的传递服务。收藏的期刊中51%为科学技术和医学类,40%为社会科学类,9%为人文科学类。UnCover最大的特点是提供最新期刊目次定题通告服务,订购者只要根据本人需要确定最多50种期刊及25组检索策略,就可以每周获得一批从17 000余种期刊中筛选出的、最新出版的期刊目次信息并通过E-mail方式直接传送到用户指定的电子信箱里。我国CALIS成员馆的用户可以通过UnCover为中国用户特别设计的网关,免费检索其数据库(http:∥csi.earl.rg:3001/Scripts/gateway.cgi)。当向UnCover订购的文献收录在CALIS成员馆的馆藏中,该系统会自动取消读者的订购,读者可通过馆际互借解决相应的文献需求。

在提供网络传递服务的图书馆中,英国图书馆文献供应中心BLDSC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文献传递服务机构,它提供多类型文献,以期刊为主,申请手续方便,申请方式多样,请求一般在24~48小时内予以处理。

此外还有数据库出版服务机构如OCLC,一个非盈利性、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和信息中心网络,向全世界96个国家和地区的53 548个图书馆和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服务。它拥有60多个数据库,用户可通过网络访问First Search(http:∥www.oclc.org),检索到所需的内容,并要求提供全文,系统可利用计算机网络将全文传递给用户。作为CALIS建设的一个子项目,清华大学图书馆已将OCLC First Search数据库的基础组的13个数据库引入中国。OCLC亚太分部建有中文制作的主页信息(http:∥www.ocle.org/oclc/ap/chin/chindoc.htm),用户可以直接登录到相应的中文站点,也可以在OCLC的主页选择中文信息站点。目前我国大陆有700多所图书馆使用OCLC的产品或服务。

还有Elsevier Science、Springer Verlang,IEEE等出版社提供自己出版的期刊的网络传递服务。

以上几种服务各有侧重,但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拥有大量的期刊文献资源及先进的网络技术,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服务内容丰富,服务对象广泛,服务快速、高效、方便。

1.2 国外的成功经验

国外许多高校图书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尝试利用文献传递来取代部分期刊的订购,并对削减期刊节省的经费以及节省的书架空间和期刊装订费、人工费等同用于文献传递的费用进行了对比,事实证明,文献传递更加经济和便捷。

比如,美国的乔治•华盛顿大学、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及农业与技术学院(LSU)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起,就开始尝试利用文献传递服务来解决期刊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危机,通过削减的期刊品种达1 600~2 000种,减少经费7.7~50万美元;而真正有文献复制需求的不足300种,通过文献传递得以满足,所需经费0.35~15万美元,节省经费低于购买期刊的许多倍,并利用节省的经费增订一定数量的新刊,使文献保障能力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相当的提升。

1.3 国内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

近十年来,国内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已从最初的馆间合作发展成为关系国家发展的战略角度加以规划和构建。

(1)1998年由国家教育部组织开始建设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依托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逐步在我国高校图书馆间建立起一种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文献共享网络,形成了“全国中心——地区中心——高校图书馆”三级保障体系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CALIS作为全国最大的高校图书馆联盟,率先以集团形式引进国外数据库,实现了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零的突破,并组织“211”院校图书馆建立了以“高校中外文书刊联合目录数据库”、“高校博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数据库”等为代表的集中揭示高校丰富馆藏的文献报道体系和以联机编目系统、文献传递服务系统为代表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公共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协调采购、联机合作编目和电子资源导航,促进了我国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工作的迅速发展。

在CALIS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的基础上,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二期工程CADLIS建设的帷幕正式拉开。

CADLIS是高等教育数字资源与服务的分布式共享与保障的基础设施,它以系统化、数字化的学术信息资源为基础,由多个分布式、大规模、可互操作的异构的多媒体DL群组成,软硬件平台除了升级原有系统外,构建了全新的中国高等教育DL应用平台,主要包括门户构建、统一认证、统一检索、资源调度、电子商务等主要的子系统,将按不同规模分别部署在运行服务体系的各个层面。其他如虚拟参考咨询系统、教学参考书系统、学位论文管理系统、专题特色数据库系统、导航数据库系统也通过各子项目的建设,部署到全国100多家图书馆。CADLIS建设一直遵循开放的原则,除了与高校体系内部各地方建设密切配合外,还与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和中国社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等DL项目密切合作,共同建立跨系统的全国DL体系。同时,CADLIS也将与美国OCLC、日本NII、韩国KERIS、香港JULAC以及Google等商业机构合作,把CADLIS建设逐渐融入到全球的DL体系中去,为CADLIS的后续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

(2)2000年6月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正式成立,它是国家科技部联合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农业部、卫生部和中科院等有关部委共同建设的公益性文献传递机构,包括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等7家成员单位和2个网上共建单位,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科技文献资源共享体系。NSTL按照“统一采购、规范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享”的原则,采集、收藏和开发理、工、农、医各学科领域的科技文献资源,每年订购的外刊达11 500多种,目前该中心的资源已达到5 200余万条,西文文献达1 100余万条,面向全国开展科技信息服务,实现全国范围的资源共享。NSTL的优势还在于按照学科和篇名目次等多角度深入揭示文献资源,采用集成式检索平台实现检索与全文获取的一站式服务模式,无中介,用户可在24小时内获取电子版全文,操作简便、效率高。NSTL目前的用户覆盖了国内主要科研机构和高校系统,其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内权威的科学技术文献资源收藏和服务中心。

(3)2004年3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正式启动,它是在教育部的统一领导下,本着“共建、共知、共享”的原则、“整体建设、分布服务”的方针,由2个全国中心、5个区域中心和10个学科中心构成的通过有计划地、系统地引进国外社会科学期刊,并利用网络提供文献传递服务,从而为全国高校乃至其他科研单位提供高水平的文献保障的全国性惟一的人文社会科学外文期刊保障体系。

(4)2007年根据北京市教委的意见,北京高校图工委决定正式恢复成立“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BALIS)。该体系是经北京市教委批准的,北京高校图工委领导下的北京地区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之一。其宗旨是在北京市教委的领导下,把国家的投资、现代图书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校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建设北京高等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依托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北京的高等教育服务,为北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该体系下设文献传递、馆际互借、资源协调、培训等4个中心,其中文献传递中心于2007年11月正式启动,正在努力实现在北京地区高校图工委的统一领导下,依托成熟的系统平台,充分利用北京高校丰富的馆藏资源和高校间便捷的网络环境,采用集中式门户平台和分布式服务结合的方式,为北京地区高校读者提供原文传递服务的目的。

此外,近几年国内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活动也日渐频繁。1998年11月,国家图书馆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图书馆签订了资源共享合作协议,其中包括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与此同时,国家图书馆还倡导召开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会议,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响应,有100多家图书馆签订了《全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公约》。1999年4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签订的合作办学协议,其中就包括了两校图书馆实行资源共享。2004年3月,上海市东北片地区的十几所高校联合办学,建立起文献传递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可见,全国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已走向多层面的务实与合作。

2 我馆的文献资源共享

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是全军医药卫生系统文献资源保障中心,担负着为全军特别是为军事医学科学院和解放军总医院(以下简称两院)提供医学生物信息服务的重任。尽管我馆拥有包括各种全文数据库在内3 000多种外文期刊和10余个文摘数据库,但我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却面临着由于期刊价格不断上涨而经费难以保障、订购能力下降、外文原版刊逐年减少的困难局面。为保障全军、满足两院医疗科研的需求,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积极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是目前走出困境、保障信息服务的最佳办法。

2.1 大力开展馆际间的文献传递服务

馆际互借是图书馆的传统服务项目,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值得推崇的资源共享模式。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图书馆新的使命,现代技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拓展了图书馆的发展和服务空间。近年来,我馆在继续开展馆际互借的同时,延伸服务半径,通过网络不仅向全军乃至全国图书馆及用户提供一次文献的传递服务,先后加入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系统(BALIS),并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图书馆、几所军医大学图书馆等在内的国内百余家图书馆建立了双向互惠的长期合作关系,开展馆际间文献传递服务,以弥补各自资源的不足,尽力满足读者需求,目前注册用户达500余个,馆、所际用户130余个,每年向信息机构和个人用户传递原文5 000余篇,获得馆际传递的原文1 500余篇,不仅使国内的用户及时共享了本馆的资源,而且还弥补了本馆资源的不足,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

此外,仅从2007年本馆读者的文献外借需求和满足情况看,更加证明开展馆际间文献传递服务的优势,既满足了读者的文献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而且节省了订购经费,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2.2 加速资源的整合,建设核心资源库

2007年,我馆核心资源库建设正式启动,这是在我馆10年来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更加系统全面通用的数字资源整合工作。整合的对象包括馆藏各类异构的数字资源以及可挖掘利用的网络生物医学信息资源,采用通用、易行、成熟、开放的先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一体化模式,通过对数字资源进行有序的、可控的管理和利用,达到满足信息时代读者对信息资源不断更新的需求,同时保障图书馆作为信息收藏职能的馆藏信息延续性,并为图书馆今后信息服务持续、高效的发展奠定基础的目的。具体实施步骤是:

2.2.1 建立图书馆各种中文、西文期刊的资源导航

提供刊名导航、期刊字顺导航,提供期刊名称、简称、ISSN号的期刊快速定位,期刊按照年、卷、期的导航,期刊文献列表导航。

2.2.2 构建本地核心信息资源库

实现图书馆数字资源本地化,包括核心资源数据库的数据整合、查重、元数据与全文链接关联,核心资源库的网上发布、检索和服务。

2.2.3 实现中西文期刊、电子图书数据库等资源的整合和统一资源搜索,构建资源整合服务平台

基于OPAC实现一站式数字资源服务,在整合平台上开展增值信息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信息订阅推送服务、原文传递服务、参考咨询服务。

3 建设军队医药卫生系统图书馆联盟

资源共享的理念在图书馆早已深入人心,多年来业界也一直积极探讨这一问题。面临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一种以资源共享为目标的实际而有效的图书馆合作方式——图书馆联盟,目前在世界各国图书馆界得以迅速兴起和发展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所谓图书馆联盟(Library Consortia),就是指2个或2个以上图书馆为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的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它是图书馆之间的一种联合方式,是由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投资紧缺而产生的一种共享需求。图书馆联盟的发展以共享理念为出发点,以信息资源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支撑,以组织管理制度为保证,以提供共享服务为目的。

从国内外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成功经验和发展趋势看,军队卫生系统图书馆生存和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树立新型的合作理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全力以赴建设军队医药卫生系统图书馆联盟,真正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知和共享。

3.1 建设系统化、数字化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

由全军卫生口牵头或通过特殊的机制,协调全军医药卫生系统范围内图书馆的资源共建与共享,一要集成整合各军医大学、军区总医院、研究所图书馆的现有资源,再要通过集团采购、协调订购来补充现有资源的不足,建设和组成系统性、整体化、多学科、特色化、数字化的文献资源中心,向全军乃至全国提供服务,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3.2 构建全军医药卫生系统数字图书馆应用平台

依托总后勤部已启动的后勤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项目,建设以全军卫生系统军医大学、军区总医院、研究所等图书馆的资源为基础的由多个分布式、大规模、可互操作的异构的多媒体数字图书馆群,构建全新的全军医药卫生系统数字图书馆应用平台,包括门户构建、统一认证、统一检索、资源调度、电子商务等主要的子系统,按不同规模分别部署在运行服务体系的各个层面;此外还需通过各子项目如虚拟参考咨询系统、医院管理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军事医学特色数据库系统、学位论文管理系统、专题特色数据库系统、导航数据库系统的建设,部署到全军百馆万家。

3.3 全面开展原文传递和馆际互借

全军医药卫生系统数字图书馆应用平台的构建还待时日,在运行机制、管理办法没有建立出台前,各图书馆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开展原文传递和馆际互借工作。文献传递服务是图书馆服务工作新的生长点,提高满足率是文献传递服务得以推广和发展的重要基石。虽然目前文献传递服务正在快速发展,但各馆情况不一,方式各异,需解决的问题不少。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和探索,相信未来的文献传递服务将影响图书馆工作的定位,它将朝着研究型的个性化服务迈进。笔者最近了解在京内外的一些图书馆还不具备开展原文传递服务的条件,甚至连基本的设备都不能保证,由此看来,军队医药卫生系统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在理念上和实践中与国内外行业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地方能做到的事为什么军队就做不好?除了机制需要调整外,我们还需在观念上更新、在技术上支持、在协作上加强,真正实现军队医药卫生系统图书馆资源共享。

3.4 树立全局意识,积极参与,分工合作

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是一个系统工程,图书馆联盟的建设需要系统内图书馆间的精诚合作与积极参与,要彻底打破传统意义的图书馆联盟形态,无论馆大馆小、资源多少,联盟内成员馆的地位平等,并根据各成员馆的规模、能力等分配其合作的利益和义务,各成员馆都必须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并享有与义务相适应的权利,这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联盟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此外在管理、合作的程序上要公平,各成员馆都拥有与之相应的决策权,决策的制定应当以充分保障各成员馆的利益为前提,不得以牺牲小馆利益为大馆服务,必须得到各成员馆的支持。各成员馆之间要以礼相待,建立友好和睦的人际关系,既要了解彼此的实际情况,又要体谅对方的困难,从多方面保障各成员馆的地位平等。

综上所述,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军队医药卫生系统图书馆界要站在关系国家发展和军队卫勤需要的战略角度加以规划和构建,把有限的经费计划好,把分散的资源集成整合好,把信息服务保证好,让一座座信息孤岛汇集成信息海洋,使图书馆这艘航船不断远航。

参考文献

[1]马先皇.网络图书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联盟的新形态[J].现代情报,2007,(1):44-46,51.

[2]宋利敏.提高外文期刊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文献传递服务[J].图书馆建设,2007,(1):63-65.

[3]沈祥兴,等.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发展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07,(2):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