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特种兵”的逐梦路

最美人间四月天。4月9日晚,笔者按照约定时间来到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研究所。出乎意料的是,实验室竟座无虚席。副研究员段小涛解释说:“白加黑、五加二是这里的常态,大家有时都顾不上吃饭,毕竟‘细胞不等人’。”

在段小涛看来,“细胞不等人”更确切的表达是“梦想不等人”。“现在就算赶他们回宿舍休息,他们也不会走。因为他们在等待数据结果,可能某个结果就意味着改变世界。”从大学读到博士后,从沈阳药科大学学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从留学海外到参军入伍,段小涛不断实现着科研梦想。“考学、入伍既是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是在帮助父母圓他们的梦想。”

段小涛说:“我不是个聪明孩子,只是像他们一样肯吃苦。我总觉得能在年轻的时候多吃点苦,把苦吃出甜,是对人的一种锤炼。”受父亲影响,他从小就向往部队。2005年,禽流感爆发。当时段小涛在上海某研究所工作,他们正在举全单位之力研发治疗禽流感的特效药。不久,就听闻原军事医学科学院李松团队研制出了“军科奥韦”。段小涛不无感慨:“关键时候,还是得靠人民子弟兵。”后来通过进一步了解,他发现该院竟然获得了国家医药卫生领域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们是生物科技领域的‘特种兵’,要当兵就要到这样的单位来。”

2014年,国家的“海聚”计划和原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人才港”计划在世界范围内招揽人才,让段小涛有了回国做研究的机遇。当拿到邀请函时,他已是美国纽约州生命科学研究中心蛋白药物开发平台负责人。他二话不说,辞职、退房、买票、回国、入伍,一气呵成。当被问到放弃优厚待遇回国,有没有遗憾时,他说:“现在是我们国家科技发展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对年轻人来说出国深造已经算不上梦想,回国效力、施展才干才是最优目标。”

“回国后,在实现科研梦的道路上还是走了些弯路。”来到研究所后,跟很多刚刚回国的年轻人一样,段小涛希望尽快做出成绩证明自己。这样的心态导致他选择了驾轻就熟的研究方向。这意味着虽然可以快速出成果,但是缺乏创新。“选择了科研道路就意味着必须不断寻求创新,如果只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转圈子,其实就等于丢掉了科研初心。”时任所长张学敏院士敏锐地发现了他的问题,一次次和他交流谈心,用自己多年的经验,告诫他做科研要拿出“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态度,要瞄准大梦想持之以恒,矢志做出标志性的成果。

段小涛十分感激张学敏院士帮他重拾科研初心。“张院士经常跟我们讲,要把今天的学生当作未来的科学家一样看待。要充分释放青年人的学术活力,研究所才能不断进步。”因此,段小涛十分重视对青年学生的培养。他在所里负责每两周一次的青年学术沙龙。学生们可以在沙龙上畅所欲言,讲自己有创见的想法,畅快地进行头脑风暴。每周五下午是实验室例会时间,每人都有机会登台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实验数据。周日晚上是Journal Club提问时间,感兴趣的学术问题都可以在这个会上提出。

科研氛围代表一个所的“气质”。研究所很注重营造文化环境,在墙壁上,挂有名言警句、亲子照片、已毕业学生照片。段小涛指着墙上3个学生的照片说,他们是研究所培养的博士生,去年被“千人计划”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回国。“有时,学生会站在这里看这些师兄师姐,觉得他们好厉害。我就告诉他们,这些师兄师姐刚入学的时候跟你们一样,都有一个虔诚的梦想。”

现在,段小涛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建设占地1000平方米的化学生物学交融平台。建成后,这里将有最先进的化学分析实验仪器,也有最舒适的咖啡厅。像“家”一样建设实验室,是段小涛的追求。“我和同事、学生充满希望和干劲,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做出好的成果,不辜负祖国和人民重托,为强国梦、强军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研究所的年轻人每日从这里进出,他们之中,会有明日的大师吧。所里大厅侧面的墙壁上刻着几个大字:大师本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