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摘要:在各大高校重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背景下,校企合作已成为民办院校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民办院校应分阶段通过校园学习和企业实践的模式实现对经济类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加强对学生管理和考评机制的建设,从而保证培养模式的有效性。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具有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等重要作用。

关键词:经济类人才;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8-0017-02

确保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当代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校企合作能够充分通过发挥高校和企业的优势,有针对性的培养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保证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经济类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内涵

经济类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指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利用经济类学科实用性较强的特点,将教学与实训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培养和指导,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的过程。

(一)主要内容

第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社会适应型经济类人才是指在掌握应用性专业知识和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基础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打造其竞争优势,通过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提高就业率。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实现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培养。

第二,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是模式的基础。校企合作需要建立健全学校与经济类相关企业的合作平台,成立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需要成熟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保证学生学习与实践的连贯性。同时校企合作需要建立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考评机制,对学生进行监督和管理,使学生认识到实践和实训的重要性,避免学生在企业缺乏监督的情况下浪费学习时间,保证实习的效率。

第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是校企合作模式的过程。校企合作经济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将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经济类的各个专业具有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因此,企业能够为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际操作提供平台。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到进出口贸易公司进行实际单据的填写,了解贸易流程,培育职业素养。

(二)主要措施

校企合作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转变教育教学思路,把教育转变成为开放式的真正面向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需要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的实际联系,进而保证合作的充分开展。校企合作经济类人才培养的模式具体实施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由于经济类专业覆盖面比较广,对教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很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应率先到实训基地进行考查,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个知识点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从而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用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1]。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实践和实训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第二,培育多元化的实训基地。学校可以根据经济类各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培育多元化的实训基地,建立合作关系,保证实训基地的稳定性。学校在了解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和年度用人计划的基础上,按照企业的需求,分配学生到具体的实训基地进行实习,保证企业的对口培训。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专业参加岗位实践,掌握行业动态,锻炼实践能力,与学生融为一体[2]。

第三,建设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学生要不断地汲取新知识,仅靠四年的高等教育是不够的。因此,在学生的四年学习时间里一方面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另一方面多样化的知识平台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条件,应通过图书馆、网络教学、电子阅览室、展览馆、模拟实训室等学习平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通过建设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经济类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校企合作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按照学生的学习内容划分为学生在校学习基本理论的阶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阶段和学生业务胜任能力的考核阶段。

(一)基本理论学习阶段

学生进入高校之后的前两年是学生知识储备的黄金时期,该时期应对学生着重介绍专业理论知识。现阶段大多数高校都是在学生刚入学的前两年教授学生公共基础课,这不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大部分学生在此期间浪费大量的学习时间。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学校应在学生刚进入校园充满兴奋与激情的阶段为学生安排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在第一时间认识并且了解自己的专业特点,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教师应该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教师为学生布置课后阅读的学习书目和相关网络资源,促使学生在进入高校后迅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

学校可以根据经济类各个专业的特点,在学生学习第二年到第三年的时间着重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个阶段是体现校企合作的中心环节。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主要以实验课为主,教师可以把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进出口业务的电脑操作模拟,进行商品学的市场调研等,使学生对实践教学有初步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对实践考核过关的学生带入相关企业,安排学生在相关工作岗位进行实习。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监督和指导,避免学生浪费学习时间。学生在企业要经历环境的适应期、业务的熟悉期和业务的胜任期。

(三)业务胜任能力考核阶段

业务胜任能力考核阶段在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展开。此项考核并不是学校单方面的考核,而是学校和企业联合对学生基本业务能力的综合评价,这将充分体现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应用型经济类人才的效果。这种考核方式也是该模式的创新之处,需要校企双方建立考核机制。校企双方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评,可以采取笔试、面试和实际操作等方式进行考核,对合格的学生颁发相应的证书。在这种培养模式中成长的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会有所提升。

三、经济类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意义

(一)校企合作模式能够促进经济类人才就业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通过在企业真正的工作和实习,既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工作意识和工作能力,也能够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完成四年的学习和实习后,具备一定工作经验,掌握经济类相关专业的基本工作技能,这使学生在面对企业招聘时,能够极大增强其自信心,从而增大学生在应聘人员中脱颖而出的机会。同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民办高校可以根据经济的发展趋势,参考行业企业的发展,掌握企业用人需求,对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3]。因此,校企合作可以增强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促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应与社会市场的需求状况相适应。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对学生知识的培养,新模式强调在经济类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能力,通过学校和企业双方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考核。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重视讲授知识和理论,而如何让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是传统教学模式的薄弱环节[4]。民办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未来教育教学模式的新趋向。因此,民办高校可以以校企合作为契机,通过新的教学模式为培养社会适应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奠定基础,促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三)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使民办高校进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期间逐步实现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能力的转换,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实习期间通过参与工作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将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应用于实践,进而增强学生对自身职位的感情,认识学习的重要性[5]。在校企合作模式的培养方案中成长的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强、具有团队合作意识、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等优势。这正是企业在录用新员工时考核的重点。因此,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进而形成民办高校的竞争优势,进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

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2]石建,李仁山.高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3]林丽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淮南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2011,(5).

[4]刘宏波,袁永平.浅谈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就

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途径[J].经济师,2009,

(7).

[5]苏醒.黑龙江经济发展对省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