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创新型外贸人才培养的策略

摘要:外贸企业存在复合型人才缺乏、员工岗位忠诚度欠缺、知识结构欠合理、实践能力和行业背景知识缺乏等突出现象;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外贸人才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外语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和服务意识;培养创新型外贸人才需要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念、重构基于企业需求的立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打造“校、企、业”立体化培训体系。

关键词:外贸人才创新型高职院校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世界,新技术应用、新型贸易方式层出不穷,掌握新技术运用的复合型外贸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外贸行业的发展的需要。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人才是智力资源的载体。外贸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急需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新型外贸人才,带领企业更新经营理念、扩大销售渠道。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型外贸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和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积极革新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人才需求。

一、外贸人才现状与企业需求的矛盾

(一)复合型外贸人才缺乏,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整个外贸行业面临着产业的升级和结构的调整,单单依靠经济类和外语类专业的毕业生已经不能满足整个外贸行业的需求。在温州人才招聘会上,有很多外贸公司在招聘外贸人才时纷纷表示,除了要求具备较强的外贸专业知识和外语语言功底外,更需要同时懂国际金融、财会、涉外法律、经济管理等跨学科知识的外贸人才。与此同时,高校外贸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未能及时跟上形势的发展,校、企之间的合作也未能有效深入,其培养体系与企业需求的脱节,严重限制了复合型创新型外贸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二)外贸人才流动频繁,员工岗位忠诚度欠缺

外贸企业人才流动性强,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调研中发现,在同一家公司连续就职4年以上的仅占13.25%,工作年限在2—3年的占将近一半,86.75%的外贸员工不到4年就跳槽离开了。由于很多外贸新手就业定位不准确,职业变动性大。大多数小、微外贸企业缺少长期的激励制度和福利保障体系,不能及时留住人才。频繁的岗位流动和跳槽不利于有经验的外贸骨干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三)知识结构欠合理,实践能力和行业背景知识缺乏

大多数外贸相关专业毕业生由于校内课程设置以及自身的原因导致专业知识结构欠合理,行业背景和產品知识缺乏,不能综合性地考虑和解决问题;一些毕业生虽然懂得一些外贸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较低,难以解决企业实际外贸操作问题,但大多数小微企业最需要的是业务较熟练、能独当一面的一专多能的人才。

二、创新型外贸人才的能力素质构建

(一)必须具备过硬的外贸岗位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一是熟悉对外贸易的整个流程操作,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市场营销学及国际商务法律法规和有关国际惯例等专业知识,熟练操作单证制作与审核、外贸函电往来、业务谈判、外贸平台操作、货物保险等,并能迅速处理任意环节出现的突发情况;二是能够熟练与海外客户进行业务交流、商务谈判等涉外商务活动,熟练运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如EXEL、photoshop等,用于制作产品目录册、报价单、处理产品图片等;三是还要懂得商品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主管商品的性能、品质、规格、标注、包装、用途、生产工艺和所用原材料等知识,尤其是自己主管商品在世界上的产销情况、贸易量以及主要出口地的贸易差异和价格变动的情况,以便及时给国内生产企业反馈信息,指导生产。

(二)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

外贸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外贸业务操作、函电往来、商务谈判、交流等涉外工作环节都需要与外商进行书面或口头的沟通,而熟练的外语沟通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随着企业出口地的扩大,除了英语类外贸人才外,企业更希望能够用其他语种,如阿拉伯语、西班牙语、韩语等进行业务交流和操作的外贸从业者。熟练、良好的外语沟通和运用能力能保障外贸业务各个环节的顺利开展。

(三)拥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新技术运用能力

在现代社会,尽管参加各类展会是外贸企业拓展业务最有效的方式,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跨境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为外贸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外贸人员需要熟悉并学会熟练操作各类B2B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环球资源、欧洲B2B等以及主打小额贸易的EBAY、速卖通等B2C平台操作,学会利用SEO优化来提高企业和产品的曝光率以及利用国际网站来推广产品等。在新经济时代和跨境电商的背景下,还应加快学习海外仓和海外产业园、电子物流、知识产权交易、服务贸易等新外贸知识和操作方式;会营销、会平台操作、会网页设计,还能运用国际社交媒体进行产品全球行销。

(四)具备国际视野和服务意识

优秀的外贸人才还应具备国际视野,深谙国际经商之道,懂得规避风险,利用扎实的跨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进行国际市场调查、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市场营销等。另外,对外贸易面对的顾客较为复杂,存在文化、语言、宗教、生活习俗等差异。因此,外贸人才还应具备全局观,熟悉复杂的国际法律法规,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下灵活处理国际交往中的争端。优秀的外贸人才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一定的组织、协调、决策能力,能够处理好供应商、采购商之间的关系和业务联系,具备较高的服务意识。

(五)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持续学习能力

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势在必行。外贸企业普遍更看中外贸人才的个人素质,包括对企业的忠诚度、协作能力和应变能力。他们认为专业知识可以在短期内经过培训获得提高,然而个人素质和品质的培养却非一日之功,需要较长时间的逐步渗透和领悟慢慢形成的,而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另外,外贸人才还应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能沉着应对复杂的贸易突发情况。随着新技术、新贸易形式的层出不穷以及贸易政策的变动,外贸人才需要不断地更新自身知识体系,拓展加深专业知识。

三、创新型外贸人才培养的策略与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念

人才培养应该从源头抓起,以高校培养为本。新形势下,高校应该及时转变思想,与企业、市场的用人需求接轨,树立科学的外贸人才培养观念。高校也应顺势調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强化专业复合知识,突出实践动手能力;邀请外贸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更新要有一个前瞻性的把握。

(二)重构基于企业需求的立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建立基于企业外贸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打造“外贸岗位基础技能+外贸岗位核心技能+外贸专业拓展技能”的复合型、跨学科专业课程平台。外贸岗位“基础技能”课程包括熟练的外语运用、办公软件应用、Photoshop、信息处理、互联网运用技术、市场决策和营销等课程。在外语能力的培养上,强化英语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运用能力之外,还应多开设本地区对外贸易所需的其他语种的选修,如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韩语等。“核心技能”课程包括涉外函电、外贸单证制作、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货运保险等涉及对外贸易操作课程以及企B2B电子商务平台操作与营销、企业财务核算、跨境电商操作等课程。“拓展技能”课程则包括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商务礼仪、出口地文化风俗等,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新课程体系还应打破原有教学模式,实施跨专业联合培养,实现优势资源互补。比如课程授课可打破专业限制,由国际商务、电子商务、商务英语等不同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授课任务,参与专业建设。重视培养外贸人才勤奋执着、敢于搏击的精神,在开展国际贸易活动中也应发扬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能真正使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得以稳固;重视培养外贸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时刻留意身边的商业信息,掌握前沿的商业动向,从而发现商机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依托创新创业项目,加强外贸新知识和新技术应用的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外贸业不再局限于传统贸易方式,新的贸易方式风起云涌。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给外贸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电商双向信息沟通、灵活的交易手段和快速的交货方式特点,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依托校内外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加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与应用,比如SEO优化、第三方平台推广、国际贸易离岸业务、服务贸易等等;加强企业项目合作,进行各类电子商务平台的真实操作,通过速卖通、阿里巴巴、e-bay等网站的实际操作充分了解电商的商务模式、支付、物流配送等跨境电商整个流程结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于2016年度率先开设新技术应用“2+1”创业实验班,以企业真实需求为基点,培养具备新技术应用能力并勇于结合专业进行自主创业的新技术应用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战略相衔接。引进并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优质资源,依托“创业实验班”建立跨境电商创业园,将“创新创业”项目与商务英语、国际贸易专业深度融合,将创业、创新与外贸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不仅学习了外贸新技能,还积累了实际外贸工作经验。

(四)依托现代师徒制,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度

通过实施现代师徒制和“双导师”制度,加强校、企有效合作,健全技能实训环节,通过实践来内化理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近两年来在部分专业进行了现代师徒制的试点,实践证明,现代师徒制度是高职院校培养实践型、技能型人才最富有成效的方法之一。在该制度下,给外贸相关专业(比如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等)的学生从进校直到毕业这段学习期间配备“双导师”,即分别配备一个学校内的专业指导老师和一个来自外贸行业的企业指导老师。不同来源的两个“师傅”能够实行优势资源互补,校内导师擅长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而企业导师则更侧重实践技能的指导,尤其是业务操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或复杂情况。企业导师一边解决问题一边讲解,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带动外贸新手,有利于针对某一产品或某一市场的外贸操作惯例和实践经验的有效传承,尤其是有利于解决业务操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或复杂情况。资深业务员能一边解决问题一边讲解,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带动外贸新手。

(五)加强实践型外贸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教师培养制度,重点培养一流的创业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再通过教师的“教、传、导”来达到启发、培养外贸人才的作用。灵活实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制度,可利用周末、假期分批分段进行岗位实际操作,也可以利用课余在校内设立与企业合作的工作室进行真实项目的顶岗实践,逐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此外,还可以直接从企业引进或长期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资深外贸人才担任专业学生的实训师,丰富专业教师队伍。

(六)规范行业协会的培训,打造“校、企、业”立体化培训体系

规范市场上各类相关外贸业务培训,使之体系化、层次化。可携手阿里巴巴“百城千校”合作开发实践性培训课程,也可定期邀请外贸行业、各类外贸企业的专家来校开展讲座、研讨会、贸易新政解读、贸易案例解析等,达到与行业无缝对接。这样,学校、企业、行业三者能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共同参与职前和职后培训体系建设,实现“校、企、业”三联动,打造立体化的外贸人才继续教育与能力提升体系。

参考文献:

[1]程欣.英国高校商贸类人才能力培养及经验借鉴—以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为例[J].对外经贸,2015(11).

[2]陈长英.浙江省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商贸,2015(2).

[3]崔艳芳.外贸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

[4]李文辉.“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以CDIO为基础的商务英语专业外贸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对外经贸,2015(10).

〔本文系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创新型外贸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7B19)研究成果〕

(江帆,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