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致死性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药物致死性不良反应,为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控制工作提供建议。方法:调查数据来自我国居民死因登记资料,用药物致死率评价致死性药物不良反应在性别、药物类别之间的不同。结果 2002~2012年期间我国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死亡人数1925例,药物致死率达到0.12/10万。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的死亡人数在男性、女性之间无明显差别。在2002~2012年期间导致死亡例数最多的五种药物分别是:心血管药物(281例)、血液与造血系统药(125例)、抗生素(108 例)、解热镇痛药和抗炎药( 93 例) 和激素类药及其拮抗药(91例)。结论:我国从2002~2012年期间的药物致死性不良反应存在明显的药物类别差异,医院应该尽快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关键词】药物;致死性不良反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486-01

当前因为缺乏完善、科学、公开透明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临床医生对药物致死性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特征不甚了解[1]。医学界的研究多集中在对西方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方法的介绍,或者是对某医院以往药物不良反应资料的客观描述,对新上市药物监测方面[2]。本文通过分析我院2002~2012年期间的药物致死性不良反应资料,总结其流行病学特征,以期为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控工作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资料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来源于我国疾病防控中心在线数据库的死因登记资料,该数据资料主要由卫生统计信息中心流行病学分析办公室制作,相关研究人员可以免费试用。该数据库主要是以县为单位来搜集居民死因资料,主要包括居民居住地区、年龄、年别以及疾病分类代码等内容。其覆盖了我国国内所有人口,能够产生任何年份以人口结构为参照的年龄调整死亡率。

1.2 数据处理方法

由于本次调查分析牵涉总体资料,不需要统计推断,所以只使用统计图、表描述数据特征。据调查可知,每年因药物致死的患者约220多例,不适合划分年度深入分析数据,所以本次分析将合并2002~2012年的资料,调查药物致死率在在性别、药物类别以及年龄组之间的不同。首先对研究变量进行单项指标描述,选出25岁以上的人群为研究重点,全方位分析药物类别对药物致死率的影响。药物致死率=(药物导致死亡例数/总人口数)×10万。

2 结果

从表1可知:2002~2012年期间我国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死亡人数1925例,药物致死率达到0.12/10万。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的死亡人数在男性、女性之间无明显差别。在2002~2012年期间导致死亡例数最多的五种药物分别是:心血管药物(281例)、血液与造血系统药(125例)、抗生素(108 例)、解热镇痛药和抗炎药( 93 例) 和激素类药及其拮抗药(91例)。

3 讨论

诱发致死性不良反应的常见药物主要有:心血管药物、血液与造血系统药、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和抗炎药和激素类药及其拮抗药。而我国急诊科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由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和抗炎药、以及血液与造血系统药物引发的。上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区别,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致死性与非致死性药物之间不良反应的区别[3]。药物致死率在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但是根据钟海利、陶国枢等人的[4-5]研究可知,随着人们年龄的升高,药物致死不良反应率也随之升高。在(25~82)岁这个群体中,致死性不良反应药物主要是抗凝药、胰岛素以及阿片类镇痛药。其次,药物滥用是导致致死性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在2002~2012年期间,意外中毒死亡率达到88.5%,其中绝大数死亡者都有滥用药物的情况。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以推理,一方面,我院在预防药物不良反应方面应该按照性别、药物种类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另一方面,我院也要加强药品管理与使用,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尤其要注意常见致死性药物类别,相关药品管理部门可以加强对这些药物的监管,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检测系统,提高数据检测质量,并且向社会公众开放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

总之,我国从2002~2012年期间的药物致死性不良反应存在明显的药物类别差异,医院应该尽快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参考文献

[1]孙婧,曾凡新,邓杰. VEGF抑制剂治疗肿瘤的常见不良反应及机制[J].中国药房,2011,7(06);167~168.

[2]贺民,郭曲练.美国1999~2004年药物致死性不良反应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 5(11):115~116.

[3]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Health,United States,2007:With chartbook on trends in the health of americans[G/OL]. http://.cn/qkpdf/tbjy/tbjy201404/tbjy201404715.pdf" style="color:red" target="_blank">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