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江南市镇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自北宋建立之后,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镇”的军事政治职能不断弱化,经济职能渐渐显露,“镇”逐渐由军镇转变为商业市镇,市镇经济由此勃然兴起,并且在明清时期一跃成为商品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从而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本文以江南地区的市镇为例,从其地理位置、市民阶级和市场功能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市镇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明清;江南市镇;商品经济
  1引言
  明清时期,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迅速興起,其中以江南地区尤多。江南市镇的商品生产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同时也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成长的诱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对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加以研究。
  通过对明清江南市镇的分析,首先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了解,用现代的视野观察明清的社会状况和各种矛盾,从而为我们深入剖析明清的兴衰起伏提供更多角度和材料。其次,这也有利于我们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研究,使得我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2 明清江南市镇的兴起
  “市”据《周易·系辞下》所载,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的地点【1】。由此可知“市”在很早以来便是专供商品交换的场所,为经济中心,而“镇”则原指设置兵将戍守的城堡和营垒等,为军事中心。唐安史之乱之后,军镇的长官节度使权力不断膨胀,“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2】唐末五代之时,藩镇之间攻伐愈演愈烈,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此时的“市”与“镇”仍然是泾渭分明的存在。至于“市”与“镇”合而为一成为“市镇”,则要以宋元为起点。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解决唐末五代藩镇林立的局面,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以加强中央集权。其中“削实权”便是指废除节度使制度,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由此“镇”的含义也随之由军镇名称逐渐演变为商业市镇的名称。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至于明清,尤其是江南地区,市镇经济步入迅速发展的时期。其原因是明清人地矛盾日益激化而造成的农业人口大量“舍本逐末”。根据Perkins记录的江苏省自宋代至清末的稻米每亩产量【3】(下表)我们可以看出
  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的稻米单产已经基本达到饱和,而且由于赋税制度改革以及美洲高产作物传入的影响,此时中国的人口由明中后期的6000万人左右激增至清末的4亿人【4】,然而耕地面积却鲜有增长,由此导致人均耕地严重不足,人地矛盾空前激化。面对这种情况,广大农民只能进行人口迁徙,到达地广人稀的地方垦荒以求温饱,或者转变农产品结构,以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甚至直接放弃务农而转向工商业。对于生活在江南这种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的农民来说后者显然是更好的选择。因此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市镇或从事与市镇经济联系紧密的产业,从此江南市镇兴起并蓬勃发展,成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重要一环,从而对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明清江南市镇的地理位置
  江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沟通中原和两广的重要节点,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开发,形成了一套十分成熟的交通运输体系。首先是内河航运。江南地区河道密布,湖泊众多,加之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并且降水量也十分丰富,使得江南地区的河流大多水流平稳,水量充足,特别适合内河航运的发展;其次是海运。江南地处长江三角洲,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刘家港便坐落于此,直至今日此地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中心之一。虽然自明太祖朱元璋重启自元朝开始的海禁政策,曰“通蕃禁令”,此后的清朝更是延续明朝政策实行闭关锁国,彻底切断对外贸易。但是至少在明朝海禁政策废弛多变,即使是在海禁政策十分严厉的嘉靖朝,实际上其也几乎未被严格执行过。嘉靖时的唐枢便在《复胡梅林论处王直》中提到:“若其私相商贩,又自来不绝,守臣不敢问,戍哨不能阻,盖因浩荡之区,势难力抑。一向蒙蔽公法,相沿数十百年。然人情安于睹记之便,内外传袭,以为生理之常。”【5】到了隆庆朝干脆解除海禁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在此背景下,依托便利的交通,在江南地区的水陆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交通市镇。
  首先,便利的交通为江南地区的商品开辟了广大的市场。明末周灿诗有云:“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6】由此可见有了以便利的交通作为支撑而兴起的交通市镇,江南地区的商品如丝绸才能远销中原,开辟了更加广大的市场,从而使江南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江南众多市镇中,尤以上海县的刘河镇最为突出。刘河镇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元朝起便是我国著名的海港,为海上粮运的重要支点,至明朝永乐年间始,刘河镇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更是成为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中心之一。此外,刘河镇还有发达的内河航运,依托长江和与之相连的京杭大运河,刘河镇的商品北达京师,西至巴蜀,消费市场十分广阔。由此无论是海外诸国,还是内地各省,从刘河镇出发的商品几乎都可直达,有力推动了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
  其次,便利的交通也为江南地区的商品集散提供了交易场所。江南市镇的便利交通使得周边村民的商品纷纷向此聚集,加之本地出产的特色产品,在当地形成了大型市场,特别是江南的水路交通要冲,往往市井繁荣,客商云集。
  4 明清江南市镇的市民阶级
  作为明清时期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其市镇的市民阶级也与同时代的其他市镇有所不同,表现在大量的手工业者聚集和商人群体的庞大。
  首先是手工业者。明中叶以后,由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江南地区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开始兴起,在江南市镇中出现了一大批手工工场,由此催生了庞大的手工业从业者群体。从“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7】可以看出在明中后期的苏州,手工业者或与之相关联的从业人士至少达全城半数。这些手工业者为当地生产出大量的商品,然而这些商品的供给远远超出了当地的消费能力,因此绝大多数的商品都被销往外地,从而推动了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