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波澜壮阔:教育奠基中国

1949年那个夏天,年轻的顾明远一路北上,走进他理想的学校——北京师范大学。那时的北平,满目疮痍,记忆中的学校残破简陋。希望的大门在亲临开国大典的那一刻被打开,从此,一个贫寒学子的求学梦一圆再圆。

整整一个甲子过去,弹指一挥间。耄耋之年的顾明远已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多年,60年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相互叠加,演绎出顾明远今天的无限感叹:“我很幸运,中国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很幸运,中国创造了奇迹!”

2009年这个夏天,马长春从遥远的青藏高原踏入清华。这个靠对口帮扶免费完成高中学业的西宁小伙儿,没交一分钱完成了清华大学的新生注册手续。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的一席话给了他足够的信心:“清华大学贫困生资助面已达25%,这在世界一流大学中是很高的。这说明,中国的高等教育没有忽略贫困学生,中国教育不会舍弃任何一个人!”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奇迹!从文盲大国到教育大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60年,教育的脚印辉映民族的复兴,泪与笑、苦与乐,凝结成个体与国家难以磨灭的骄傲与辉煌。

一个人口大国的教育奇迹

1894年,一本《中国人的素质》“幻灭了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映像”(费正清语),鲁迅曾愤怒地批评该书的美国作者是“攻击中国人的弱点”。但除此之外,我们再无力反击。

争取尊严的路途何其漫长,多少年,中国人默默承受外国人轻蔑的目光。资料显示,1949年,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20%,相当于日本1890年左右水平;人口中文盲率达到80%以上,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6初等教育当量年,仅相当于日本明治维新前夕的水平,低于美国和英国1820年的水平。

新中国的曙光真正点燃了中华民族“教育兴邦”的百年理想。

百废待兴之际,中国政府毅然把提高民族素质、普及义务教育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即规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

一个世界人口大国亘古未有的教育奇迹由此上演。

尽管经历了波折,走过弯路,但我们对全民教育的追求与努力百折不挠——从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始持续不断的扫盲运动,到普及义务教育成为国家行动,中国以不足全世界3%的教育经费,支撑起全世界22%的受教育人口,并最終完成了从世界头号文盲大国到教育大国的历史性跨越。

1993年,当中国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将在新世纪之初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时候,世界赞叹:中国了不起!

仅仅8年之后,当2001年的第一缕霞光把来自中国的好消息传遍世界时,世界惊呼:中国人践行诺言,创造了人类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

奇迹远不止这些。

2007年,中国政府再次宣布,经过4年不懈努力,西部“两基”攻坚计划顺利完成,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而截至2008年的统计,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高中学生入学率,已分别达到99.54%、98.5%、74%。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8.5年,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年。每一万人口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生已分别从1949年的450人、15人、8人和2人,提高到2008年的782人、423人、344人和204人。

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跨越

1949年,举家回国的华罗庚发表了一封《致中国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他在信中恳切地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

那时的中国人才匮乏、衰败落后。资料显示,1949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05所;知识分子总数仅200万人左右,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7%。

强国之梦就在这近乎苍白的画卷上铺展开来。

从百多年前的京师大学堂,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在落后西方八九百年的焦急中奋起直追,饱经沧桑,百转千回,终于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强盛之路。而从世纪之交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到新世纪职业教育的中国式突破;从30年前面向世界的教育开放到知识经济大潮下创新教育的时代强音,我们骄傲地看到,正是人的力量、人力资源的迸发,使得中华民族腾飞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中国富强的宏伟图景分外壮丽生动!

统计显示,我国目前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已超过8000万人,位居世界第二;至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达2263所,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为2907万人,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继2002年突破15%进入大众化阶段后,2008年达到23.3%;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占据世界的份额已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46提高至目前的1/7。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而伴随着投资巨大的“211”、“985”工程的实施,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一流的距离正在拉近。

同样,职业教育在旧中国的一张白纸上迎来了满园春色——现在的中国,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2008年,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累计招生数达到1100万人,在校生数超过3000万,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国家教育版图中顶天立地的半壁江山。

“穷国办大教育”的中国道路

跑遍大半个中西部,记忆中,那些草棚教室里的“土台子、泥孩子”深埋在张力的心里。做了20多年宏观教育政策研究,如今已是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的他时常被老百姓对教育的渴求所震撼,而这些年,他更深刻体验到的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穷国办大教育”,60年奋勇前行,中国教育经历一次次重大转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共和国建立之初,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教育转变为新民主主义教育,进而确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国教育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坚实基础。

1982年,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被首次确立;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方针;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随后,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全面推进。

1993年,酝酿5年之久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公之于众,中国教育的发展建设有了准确精当的描摹设计;1998年,“科教兴国”被正式确定为“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实施科教兴国成为基本国策;2003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七大更是明确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战略决策,“优先发展教育”成为改善民生之首。

2007年,中国教育领域一系列里程碑式的事件注定将彪炳史册:春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费;秋季,贫困家庭学生获得免费教科书和寄宿生生活费;新学年伊始,普通本科高校、高职、中职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全面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大学、接受职业教育从此不用发愁。

义务教育以出乎意料的速度成为现实,2008年,城市学生全面享受这一政策,由此,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有了浓墨重彩的精彩一笔。

一路走来,中国在现实的国情下创造了令人振奋的历史,而它所展现的独特之处正被国际教育界所瞩目。

在张力看来,新中国教育发展道路的成功,关键在于一切从国情实际出发,重视调动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正确处理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坚持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和体制创新,认真借鉴国外经验但不照搬,从而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新学年即将开始的时候,湖北省阳新县王英镇希望小学校长王月娥更加急切地为她的又一个愿望鼓与呼。多少年,她划着小船接送学生上下学,风里雨里,为的是让孩子们有学上。现在,她的学校从孤岛搬上了岸,还建起了三层高的教学楼。最初的心愿一个接一个地实现了,王月娥开始为农村学校师资水平的提高心急。王月娥说:“国家那么重视农村教育,老百姓的教育意识也改变了,从前我划着小船劝说孩子来上学,现在,农民们急的是怎么让自己的孩子上好学。我们教师的压力太大了。”

王月娥是全国人大代表,每年来开“两会”,看到政府工作报告对教育一年提得比一年多,王月娥感到由衷的欣慰,“中国的教育大有希望!”

(9月1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