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副标题的现实意义

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生活于17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逐渐形成的时代。夸美纽斯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教育家,同时又是近代最初的一位教育家。建立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启迪了现代世界教育革新运动,被誉之为“现代教育之父”。

《大教学论》(Magna Didactia)是夸美纽斯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代表作,夸美纽斯的全部教育思想都不过是《大教学论》中表达过的基本观点的进一步发挥和应用。《大教学论》体现了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的许多首创性思想,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专门的教育理论著作,为近代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被教育理论界看做是近代教育开始的标志。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副标题中明确指出:大教学论将阐述“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他强调教育应普及到每一个人,指出“所有城镇乡村的男孩和女孩,不论富贵和贫贱,都应该进学校”,将初等教育普及到手工业者、庄稼汉、脚夫和妇女。他批驳了贫苦儿童不能受教育、天资迟钝的儿童不能受教育的论调,指出事实上智力极低的人犹如生来便没有手脚一样,最极其少见的,而肯定了一切人受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差不多找不出一块模糊的镜子模糊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形象的田地,我们差不多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板子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即使找到了,镜子还可以先擦干净,木板也可以刨平。”“同样,假如教员肯充分卖力气,人们是可以琢磨好的”。夸美纽斯关于普及教育和扩大教育对象,实现教育民主的思想是非常进步的。这种思想的进步意义尤其体现在它的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这种思想对今天的普及教育工作,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关于“一切事物”

夸美纽斯因他的“泛智论”而著名,他说:“我们希望有一种智慧的学校,而且是全面智慧的学校,即泛智学校,也就是泛智工场。在那里,人人许可受教育,在那里可以学习当前和将来生活上所需要的一切学科,并且学得十分完善。”虽然说这是夸美纽斯的一种空想,但是却体现了他崇尚理性与对于理性力量的无穷乐观的信任。在《大教学论》的著述中,夸美纽斯详细阐述了他的人性观“人是造物主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因而他应当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夸美纽斯区分了理性与感官,首先确定了理性的作用,理性以感官为基础,感官从属于理性,是理性统治外在世界的工具。通过感官接触外在事物,人发展的可能性就被找到了。怎样使其发展呢?夸美纽斯又提到了和谐教育,走中道之路。即热切期望所有的人都能受到完善的教育,使之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强调“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人在身心各方面都存在着和谐发展的因素(“种子”),教育就是要使这种因素真正得以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从知识、道德、身体和艺术等方面去全面发展人,从而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我们现阶段实施的义务教育应该是一种全人教育,一种社会公民教育。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每一个社会公民具备最基本的、系统的、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义务教育,即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为现在生产发展和现代生活所必须,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把与学生生活、学习、做人、将来工作和服务社会所需要的一切知识,教给学生,不仅应该教给学生知识,而且更应该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应该坚决反对那种把小学和初中办成高中的“预备班”,反对那种从义务教育阶段就一切为了高考,而对那些高考不考的内容和科目不被重视的主张和做法。

二、关于“一切人”

夸美纽斯主张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都有权享受教育,“不独有钱有势的人的儿女应该进学校,所有城镇乡村的男孩和女孩,不论富贵贫贱,都应该进学校,”他将初等教育普及到手工业者、庄稼汉、脚夫和妇女。“拉丁语学校也不应当限定只有富人、贵族和官吏的子弟才能入学”。

对于为什么要实行义务教育,法国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前驱,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是这样认为的:“只有各阶层的人民不会因缺乏必要的知识而落后于其他人民,革命变革所取得的进步才能得以维持和发展。承认上述各点,一切都要依靠国家所给予的正当的教育。”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信念之一。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明确指出;“只有在机器和其他发明有可能向全体社会成员展示出获得全面教育和幸福生活的前景时,共产主义才出现”,主张在向共产主义目标过渡时期应该使“所有的儿童,从能够离开母亲照顾的时候起,都在国家设立的机构中受教育和学习。”

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对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规定。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从那时起,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全面实施,并取得很大成绩。义务教育不是培养人才,而应该是培养人,使每一个人成为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继续学习所必备的知识、技能、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科学的生活态度和文明的行为方式,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这是美国阿姆斯壮大学“2001年杰出教育家奖”惟一获得者朱永新的一段话,无锡一所民工子弟学校将它铭刻在校门前的围墙上。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其实从孔子的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并且在孔子的教育实践中被贯彻执行。多少年来,我们的义务教育一直在为提高入学率、巩固率和控制辍学率而努力着,甚至为了提高入学率、巩固率和控制辍学率,我们的学校、老师、领导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学生辍学、失学的问题仍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而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贫穷,是因为有一部分孩子因为家庭贫穷而上不起学,所以,事实上应该平等的义务教育其实是不平等的。实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是普及义务教育最根本的措施,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自然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辍学和失学的问题,教育才真正能做到“有教无类”、“为了一切的人”的教育理想也就真正能够实现。

三、关于“全部艺术”

《大教学论·致读者》开篇便指出:“教学论的意思是指教学的艺术”,这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这就是说,它不会使得教员感到烦扰,或使学生发生厌恶的心情,它能使教员与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行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把教育作为一种愉快的艺术,并且从科学的意义上提出一整套完整的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教育学的社会地位,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充实和丰富了这门“艺术中的艺术”的内容。这是夸美纽斯在世界教育史上作出的前无古人的贡献。夸美纽斯探讨教学艺术的原因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并且能够使教学变得“容易”和“快意”,这也是夸美纽斯的教学艺术的根本目标。夸美纽斯认为一个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因为,对教师、对学生,这都是一种最有利的制度。教师看到眼前的学生数目愈多,他对于工作的兴趣便愈大,自己工作的热情也就愈高。教师自己愈是热忱,他的学生便愈会表现热心。同样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不仅可以产生效用,而且也可以产生愉快(因为人人乐于劳动的时候有伴侣);因为他们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他还从树干能够支持无数的树枝,太阳能够把生气给予整个世界做类比来说明了一个教师教很多学生的可能。他把竞争认为是一种好的刺激,而且应该采用一些策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注意及时奖励和惩罚,“当着其余学生的面去赞扬答得最好的学生,使他们的榜样能够刺激其余的学生”,“如果发现了不用心的学生,他就应该当场受到责备或惩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组长的作用,学生之间的互助,对一个学生所说的话会对全体学生同样有益。为此,他创立了班级上课制这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时止今日,班级上课制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最基本和应用最广泛的教学的组织形式。

那么“怎样用同样的书去教一切学生呢?”夸美纽斯也是有所阐述的,他对于这种书籍有很高的要求,认为“这种书籍应该为每个学校编写出来的——要按照前面所规定的达到容易、彻底和时间经济的目标的规则去写——应该构成一种全部学科的完全的、经济的、准确的缩影。……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应该写得简单、明晰,应该充分帮助学生,使他们在必要时可以不必借助老师,自己就能进行学习。”这与我们现在理解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真正要达到夸美纽斯提出的这种教材的要求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们认为班级授课制的一个特征是教材中心并不十分恰当,后来在班级授课时所使用的教材离夸美纽斯所提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的。他所需要的教材更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参考书,是帮助学生从被教到自学都可以运用的读本。他还提倡教材的编写采用对话体裁,认为“没有比对话体更适于鼓动信心,利用对话,心灵就可以逐渐被导向预期的目标。”在谈到许多的事情怎样能用少数的话说清楚这个问题时,夸美纽斯认为把学生的心灵塞满书本与字句的废物,那是白费精力的。辛尼加认为:“执行教导要与撒布种子一样,不要重量,要重质。”夸美纽斯对于班级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都有详细的阐述,譬如一所学校里所有的学生怎样同时能做同样的事情呢?怎样能够按照一种,并且同一种方法去教授一切呢?一次怎样能做两三件事呢?学科怎样才能循序渐进地划分阶段呢?……如果真正从这些角度去理解班级授课制,在分班教学的过程中能切实地考虑每一个问题,这样的教学应该是有效的。

教学艺术是教学方法的升华。王作仁等主编的《教育词典》中指出,教学艺术是“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的各种知识、条件、方法和手段的综合”。从夸美纽斯的“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到洛克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教育之故”。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掌握一定的教学艺术,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教学是艺术,教室是舞台,所有的教学活动就像一幕幕的戏剧,教师如何胜任导演的工作,导演出脍炙人口的精采戏剧,依赖教师的用心与否。也许,在教学过程不经意中,正上演着各式各样的剧情,有悲伤,有欢笑,有喜悦,有兴奋。在教与学的舞台上,教师与学生都是主角,教师只有放开手脚,首先用肌体语言等让学生感觉到声情并茂的气息,学生才会进入他们的角色,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成为石头雕塑品,课堂才不会成为工业生产的流水线。我们的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照本宣科,也不应该是简单地教教材而应该是设计教育,研究教育,发现和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教育资源。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常教常新,多少年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能说是一次教学的多次简单重复,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成为好的教学,这样的教师肯定不能成为好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2]王春燕.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其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

[3]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长沙:岳麓书社,2002.

[5]胡德海.教育学原理.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

[6]左小文.夸美纽斯教学艺术思想浅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0(1).

[7]曹孚编.外国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作者单位:

甘肃天水市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