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党的群众工作的良好的宏观环境

[摘 要]推进和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营造良好的群众工作环境。营造这一良好环境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促进社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努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关键词]群众工作;党内民主;作风建设;政治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 D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2-0042-03

当前,推进和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构建党的群众工作的良好的宏观环境,包括党建科学化水平、社会事业发展程度、民主政治建设状况和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

一、进一步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一)不断发展党内民主。要逐步推行和完善党务公开,不断拓宽党员行使民主权利渠道。党的十八大把推进党务公开作为党内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党务公开为党员、群众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能够更好地推动各级党组织工作作风的转变和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

要不断完善地方党委换届选举程序,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要积极探索扩大干部工作中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在推荐提名环节,在完善以往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方式基础上增加二次会议推荐、民意调查等新方法,使提名过程更加民主;在组织考察环节,注意综合运用民主测评、发放征求意见表、个别谈话等多种方式,使群众公认原则得到有力贯彻;在选举环节,适当扩大差额推荐和差额选举的比例,使代表选择权进一步落实。

(二)不断推进干部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合理确定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范围,在注重广泛性的同时更加注重代表性、知情度和相关性,科学界定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

要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要求,积极完善考察标准、优化考察办法、强化考察结果运用等重点难点问题,增强考核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要完善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制度,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工作,有计划安排年轻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锻炼,增长才干,加大年轻干部跨地区、跨行业交流力度。

要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加大从源头上防治用人不正之风的力度,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立项督促检查制度;强化公开监督,扩大干部工作信息公开;严肃查处违规违纪用人行为。

(三)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当前,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扎实推进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二、促进社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增加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兼顾公平与效率,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要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要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党和政府要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要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扶持更多新生劳动力和困难群众就业。

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减轻城乡居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便捷、低成本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社会公平。要坚持把关心好、帮扶好困难群众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来抓,积极构建帮扶困难群众的长效机制,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要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要积极推进社会福利事业,着力改善和提高特殊群体的供养水平。要建立困难群众就业创业服务机制,增强致富本领。其一是积极转变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由“输血型”帮困向“造血型”帮扶转变。其二是帮助困难群众更新观念,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学习新技术、新技能,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其三是抓好困难群众的培训。依托各种培训机构对困难群众进行就业和创业培训。其四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群众就业创业。

建立健全关心困难群众保障制度,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将关心困难群众工作作为考核各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各级党组织负责人为关心困难群众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

三、深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一)不断增强人大依法履职能力。要发挥人大的监管职能,加强对“三重一大”的监督。改进计划预算监督,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了切实搞好计划、预算监督,使其取得应有的效果,逐步由程序性审查向实质性审查过渡。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监督与支持,促进项目质量效益提高。

要弘扬法治,有效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各地人大要加强执法检查,确保法律法规贯彻实施。要在依法治国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全面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为中心,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实效,为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目前,我国协商民主制度有多种载体和实现形式。新形势下,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要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

(三)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要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基本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新型城乡自治组织。要把创新社会管理和新型城乡自治组织的健康发展结合起来。要大力推进“四个民主”实践,推进城乡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广泛深入开展。

(四)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要深化政府职能改革。政府职能转换的主要内容是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要深化政府绩效改革。深化我国政府行政绩效改革,首先要建立完善中国特色政府绩效管理体系,推行行政效率、效果、质量、成本、公平、责任等方面考核;其次要实行严格的政府绩效管理;第三要建立完善公开、公正、公平的政府绩效管理监督体系。

要深化公共治理改革。首先要强化政府行政的公共服务责任;其次要努力发挥公民在公共治理中的主体性;第三要努力转变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第四要努力创新政府行政绩效考核标准方法;第五要建立健全政府行政管理服务目标体系。

四、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完善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和路径。要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目标。现代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包含着两个基本目标: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加快社会的自我发育,增强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扩大社会自我管理的范围。

要改革完善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目前,尤其需要深化对城乡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公共资源投入管理体制的改革。

要大力促进社会自治,实现公民自我管理。以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社会组织和广大公民为主体的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机制,是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培育和发展社会自治和公民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扩大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的社会空间,是推动社会管理体制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二)丰富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要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强调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中心位置,强调政府公共财政的更多投入,同时要健全社会自治、自律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

要建构和实施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尊重和保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加强社会服务体制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消除社会排斥,推动社会融合。

要加强民生制度建设,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民生社会管理发展新机制。政府既要承担起直接提供各类服务的职责,又要借助其所掌握的权力、权威和信息、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解决民生问题。

要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形成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有效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在群体性事件等危机处理中,要善于做到“情绪疏导”和“情绪管理”,以贴近的感情疏导民情,化解危机。

要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要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倡导参与型行政理念,形成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维护全体人民发展利益与环境生态利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

(三)社会管理创新提出的新要求。要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高度重视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必须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运用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体现社会主义人文关怀。

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要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政府的职责和功能限定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合理边界。政府应加快从传统的“经济管理为主”向“社会管理为主”转变,不断完善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

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积极完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切实保障人们在政治、法律、机会、权利和分配上的平等地位,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都能够平等地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平等地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社会管理创新要实现五大转变。第一,社会管理要从单一到全面。努力解决经济建设“一手硬”、社会管理“一手软”的问题,切实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作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下大气力推进,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社会管理要从管理到服务。中央强调“创新”社会管理,传递的是一种崭新的发展战略,需要实现从“管理管控”到“寓管理于服务”的转变。

第三,社会管理要从一元到多元。多元的社会管理主体可以适应多元的社会现实,可以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第四,社会管理要从控制到协商。我们不仅要抓住、抓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具体利益的结合点,正确处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又要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表达、化解矛盾和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纠纷。

第五,社会管理要从简单到综合。社会管理创新,要综合运用经济调节、行政管理、法律介入、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要更多运用服务手段,保护各方的权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权益。

参考文献:

[1]新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经验[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8).

[2]陈家钢.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肖立辉.中国基层民主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江荣斌系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党校副校长,常俊系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党校教研室副主任,辛建系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姚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