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让现实变得科幻


  科幻电影恐怕是同学们的最爱,天马行空的想象,炫目的科幻场景,让我们深深沉醉于对未来高科技的憧憬之中。在大饱眼福的同时,我们或许也会不由自主地思考:这些新奇的玩意儿究竟什么时候才能从荧幕上来到我们生活中,成为现实呢?其实,所谓的科幻电影,并不仅仅是“幻”,更多的成分还在于“科”,导演将一项项未来极有可能实现的科技呈现于银幕上,因此,科幻电影更像是一种预言。而事实也证明,很多深深震撼我们的高科技,已经悄悄地进入或接近了我们的生活。
  摄像眼
  最为经典的机器人科幻电影非《终结者》莫属,其中的机器人的眼睛是一种类似摄像头的“摄像眼”——在机器人观察周围环境的时候,“眼睛”也同时起到摄像并分析的作用。如今,这样神奇的“眼睛”很快将进入人类体内。相比较于普通的假眼,这种“摄像眼”添加了微型摄像机,能够拍摄静态图片,甚至是动态的视频。“摄像眼”中配备有控制软件,允许使用者从外部来控制“眼睛”的拍摄活动,而所拍摄的图片或者视频可以通过手机等来查看。
  而且,更加高级的是,“摄像眼”还能够识别面部,当外界的光线发生改变的时候,它也会像真正的眼睛一样随之改变“瞳孔”的大小,自动调节焦距,实现准确对焦,清晰摄像。也就是说,有了这样的“眼睛”,就如同随身携带了一部小型摄像机,可随时随地记录生活的点滴精彩。
  ■
  《终结者》系列,由施瓦辛格扮演的终结者机器人堪称银幕的一大经典,当机器人的外部“皮肤”因为战斗磨损,露出了内部的机械部件时,我们能看到红色的机器“眼睛”,而在电影中有多处机器人通过“摄像眼”进行拍摄、扫描并分析的镜头。类似的镜头也出现于电影《机械战警》中。
  ■
  “摄像眼”并不是用来耍帅装酷的,而是有着重要的现实用途,它不仅可以用于军事用途,比如侦察和收集情报,它还可以帮助失明的残疾人。
  让摩托车飞一会儿
  面对敌人的疯狂追杀,而前方又有拦截,驾驶摩托车飞奔的你怎么办?弃车而逃,还是束手就擒?NO!答案是让摩托车飞起来!
  澳大利亚一名直升机飞行员对飞行摩托车情有独钟,他几乎花费了全部积蓄,耗时两年半,在自家车库中研制出世界上首辆“飞行摩托车”。正如它的名字一样,“飞行摩托车”结合了奇努克直升机和普通摩托车的特点,驾驶方式也并无特别之处,完全依靠把手操控,比如左把手控制操纵舵,可以前后上下移动,右把手控制节流阀,实现推动力,至于左右转向,则完全类似于普通摩托车和自行车。
  “飞行摩托车”的长、宽、高分别为3米、1.3米和0.55米,最大起飞重量270千克。结构和普通摩托车有点像,驾驶员坐在中间,前后各有一个大型碳纤维螺旋桨推进器。为了保证安全,“飞行摩托车”上配备了两个降落伞,而且只有当“飞行摩托车”的多个部件——至少三个有故障才有可能出现严重问题。而且,从进行的低空飞行来看,“飞行摩托车”的飞行情况还是比较稳定的。
  ■
  影片《星球大战:武士复仇》和《回到未来》中,主人公借助“飞行摩托车”驰骋天际,那是相当拉风。有了“飞行摩托车”不仅再也不用忍受拥挤的交通,还比飞机更加机动灵活,来去自由。
  ■
  “飞行摩托车”最大的优势在于方便灵活,单人操作,不占用过多空间,因此可以用于多个领域,比如灾难搜救、大范围的巡逻以及电影、电视摄影等等。发明人正在调试设备,如果一切顺利,“飞行摩托车”将投入生产,初步预计售价约40万元人民币。
  人机混合
  当电影中出现肉体和机械混合的角色,那该称之为“机械”还是“人类”呢?这种情景恐怕想想都觉得恐怖,但如果是因为大脑区域受损,用电子芯片来替换辅助呢?这一研究颇具争议,以色列科学家却正将其逐步变为现实。
  科学家已经成功研制出可以替代大脑实现某些运动功能的电路,并且能够植入大脑,比如眨眼功能。科学家通过研究大脑中的不同区域,进而确定这些区域的功能,当这些区域受损,科学家又知道这块受损区域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就可以尝试用电子技术来复制这块区域,从而恢复相关功能。这一理论突破已经在小白鼠身上实现:科学家模仿自然神经元的活动设计出一种电子小脑,并成功地将其植入一只脑部受损的小白鼠小脑内。小脑主要负责协调肢体运动,通过移植电子小脑,受伤小白鼠恢复了运动能力。
  当然,这一研究成果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因为这将引起极大的伦理问题,特别是反活体解剖的学者称这项研究非常荒谬。
  ■
  影片《终结者》系列中,“制造出”了肉体与机械的“混血”电子人。
  ■
  科学家希望有朝一日用电子植入物来替换人类大脑的受损组织,这项研究对于那些半身不遂或是大脑受损的病人来说,无疑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但是如何把握好伦理底线,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机械昆虫
  说起昆虫,你会想到什么?六条腿,有翅膀?还是令人生厌的蚊虫?抑或是夏日夜晚美妙的萤火虫?那么,如果说起机器人,你又会想起什么?高科技?或是科幻电影中的终结者?抑或是我们身边的小电子设备?但当昆虫遇上机械,将会碰撞出怎样奇妙的火花呢?
  科学家在昆虫背上安装一个有无线电的可植入微型神经刺激系统,用来控制昆虫的运动。其实,对于昆虫的控制并不是新鲜玩意,但是,这次却有一个极大的突破——研究人员首次实现了对飞行昆虫的成功遥控。科学家将电子装置植入昆虫的神经系统,从而控制肌肉的运动。当昆虫飞行时,科学家通过遥控电子装置给昆虫左右两侧的肌肉施以不同的力量,昆虫向左或右倾斜,因此可以控制它的飞行方向。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则有更大的“野心”和研究方案,他们通过植入芯片让昆虫成为可控制的机器人,也就是说,通过他们的方法来给昆虫洗脑。当负电压脉冲刺激时,昆虫拍动翅膀起飞,反之,放出正电压脉冲,即“命令”昆虫停止飞行。这样就可以直接控制昆虫的运动。
  细心的读者肯定会想,背负在昆虫身上的电子设备靠什么来维持正常的运转呢?莫非还要背上一节纽扣电池?这一点科学家早就想到了——利用昆虫在飞行过程中翅膀的振动来发电。科学家将数枚低压电发电机安装在昆虫的翅膀上,通过特殊处理后,可将昆虫飞行时翅膀振动产生的动能转化成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