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治疗、牙周维护用于慢性牙周炎临床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基础治疗、牙周维护用于慢性牙周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0月来我处进行治疗的慢性牙周炎患者78例,按照基础治疗后是否进行牙周维护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人。记录分析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结果:初诊时两组患者牙周袋浓度深度和牙龈出血指数情况基本相同,P>0.05。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牙周袋浓度深度和牙龈出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复诊时,观察组患者牙周附着水平优于对照组患者,牙缺失数量少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行牙周维护,能够有效降低牙齿缺失的几率,减缓牙槽骨的吸收速度,保证了基础治疗后牙齿的稳定性。对慢性牙周炎患者行牙周维护具有一定的临床医学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基础治疗;牙周维护;慢性牙周炎;牙槽骨质

【中图分类号】R7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1-0704-01

慢性牙周炎是牙科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占总发病几率的90%[1],发病具有牙位特异性,牙齿与下前牙的临接面处菌斑牙石容易堆积,患病的几率较大。慢性牙周炎追求的目标是长期的、可持续性的[2],需要遵循美观、舒适的原则,而不是仅仅着眼于保留的牙齿数目。为了进一步探索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在治疗慢性牙周炎方面的突出作用,本科室特进行了一次调研,其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0月来我处进行治疗的慢性牙周炎患者78例,按照基础治疗后是否进行牙周维护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人,患者均无抽烟史和正畸治疗史。对照组男性患者17人,女性患者22人,年龄18~68岁之间,平均年龄(34.2±5.7)岁,病程2~4个月,平均病程(1.8±0.3)月;观察组男性患者20人,女性患者19人,年龄20~70岁之间,平均年龄(36.2±5.5)岁,病程1~3个月,平均病程(1.4±0.5)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后没有实行牙周维护。

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治疗后实行牙周维护。牙周检查后进行基础治疗。牙周检查包括牙齿缺失的程度、牙周探诊的深度和每颗牙牙颊侧的出血指数。

1.2.1基础治疗

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指导,随后进行全口洁治、全口分次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最后调解咬合度。

1.2.2牙周维护

牙周维护的区别主要在于复诊的时间方面。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后,行2个月~1年的牙周维护,初诊和复诊的时间间隔在2.5年以上。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基础治疗后行3个月~2.5年的牙周维护,初诊和复诊的时间间隔在1.5年以上,每个月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的相关情况,叮嘱患者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卫生宣教。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牙周袋浓度深度、牙龈出血情况、牙周附着水平和牙齿缺失颗数,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情况。

1.4评价指标

痊愈:牙周袋浓度深度、牙周附着水平等临床指标恢复正常,无出血情况发生;好转:牙周袋浓度深度、牙周附着水平等临床指标趋于正常状态,出血情况发生次数较少;无效:治疗没有显著的效果,牙龈出血情况严重,指标背离正常值,牙齿出现缺失的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慢性牙周炎临床表现的症状为:1、牙周袋>3mm,发生牙龈出血的情况;2、牙齿临床附着力丧失;3、进行探诊后发现有出血现象;4、晚期牙齿出现松动和移位的现象;5、伴有根分叉病变、牙周脓肿、牙根敏感、食物嵌塞、继发性咬合创伤现象。患者每个牙齿的病症程度不同、解剖条件不同、发病原因不同,需要针对患牙的不同症状计划相关的治疗方案,在治疗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和补充治疗计划,以达到最优化目标[3]。慢性牙周炎的治疗首先需要清楚菌斑、牙石等病因,减少外部炎症对牙齿的刺激,消除病灶。

牙周维护是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的,此时的牙周基本上已经得到了恢复,且病情较为稳定。在牙周炎治疗取得一定效果后,患者的维护观念会变得淡薄,对菌斑的控制力度会有所放松,这种因素增强了疾病复发的可能性,如此循环下去牙齿会出现松动甚至脱落现象。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牙齿脱落现象的产生就是这一原因。现代临床医学实际应用中,正规的牙周维护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慢性牙周炎的决定性条件。正畸患者口腔内如果有矫治器,会阻碍口腔的清洁,易造成食物滞留,提高了牙周炎的患病几率。另外在维护时需要注意粘结剂的清除,这样做有利于降低患病的几率,减少对牙龈的刺激和压迫。

牙周袋浓度深度是慢性牙周炎测量的主要指标,据调查发现,牙周袋浓度深度每年可增加0.25~2.6mm,,未接受基础治疗的患者牙周袋浓度深度每年约增加0.351mm[4],基础治疗后,患者未能较好维护,牙周袋浓度深度又会增加0.25mm。由此现象可以得出,对慢性牙周炎患者实行牙周维护具有重要意义。牙周袋的深度需要使用标准的手用牙周探针,尖端直径0.25mm,以最接近05mm为准,判读标准为:0~3mm之间为浅牙周袋,4~7mm之间为中牙周袋,>7mm之间为深牙周袋。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初诊与复诊时牙周袋浓度深度平均数量分别为(4.13±0.6)n、(2.43±0.32)mm,效果较为明显。

牙槽骨吸收是慢性牙周炎另一重要的病理变化,本次研究中,采用比例尺的方式对患者根尖片上剩余的牙齿进行了测量,主要采用计算牙槽骨高度占牙根长度比例的方式进行测量,这种测量方法的准确性更高。中国人的牙根平均长度为12~14mm[5],牙槽骨骨根高度在0.1~0.11mm为正常状态。牙槽骨的高度每年会有所降低,降低的数值大约为0.08mm。本次研究发现,对照组患者未进行牙周维护,其临床症状虽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是牙槽骨还在继续吸收,为病情的复发埋下了安全隐患。总之,通过牙周维护治疗慢性牙周炎,不仅能够降低牙齿缺失率,改善牙周袋浓度深度与牙龈出血状况,还能减缓牙槽骨的吸收情况,能够维护牙周炎基础治疗效果的稳定。

综上所述,再生治疗后如未进行牙周维护,患者附着丧失的风险极大,因此,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行牙周维护,能够有效降低牙齿缺失的几率,减缓牙槽骨的吸收速度,保证了基础治疗后牙齿的稳定性,有一定的临床医学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万元. 重度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序列治疗的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

[2]高媛. 两种口含液不同用法对牙周炎患者疗效的比较[D].河北医科大学,2013.

[3]张浩,杨霞,李丛华,向学熔,黄孝庆. 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治疗慢性牙周炎28例疗效观察[J]. 重庆医学,2011,32:3287-3288+3290.

[4]薛丹,孙江. 慢性牙周炎维护治疗期临床指标变化规律观察[J]. 中外医疗,2014,04:58+60.

[5]兰倩,韩璐. 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后维护期疗效纵向观察及分析[J]. 广东牙病防治,2013,09:468-470.

[6]邢晓华. 近30年中医药治疗牙周炎的Meta分析[D].甘肃中医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