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制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三年制护理专科教育的目标是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高等技能型的应用性护理人才。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加速校园硬件建设、校内实训中心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护理工作的特点,对三年制护理专业课程改革作了有益探索:优化课程体系、综合教学内容、复合职业能力、结合中西知识。

[关键词]护理专业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杨汉正(1950-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与管理;常唐喜(1952- ),男,江苏东台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高教管理;陆晓东(1964- ),男,江苏滨海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与管理。(江苏 盐城 22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7年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改课题“三年制护理专业专科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的改革与实践探索”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8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128-02

三年制护理专科教育是为各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家庭等培养高等技能型的应用性护理人才,是缓解我国护理人才紧缺的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周期短、技能要求高、岗位适应能力强等特点。为提升三年制护理专科教育的教学质量,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群众、服务行业为目标,以提高护生综合能力为主线,以职业岗位实用为主要任务,我院在加速校园硬件建设、护理实训中心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医院护理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对三年制护理专业课程改革作了有益探索。

一、课程体系优化,体现专业特色

护理作为一种职业,从诞生到现在都充分显示出与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护理工作并不完全隶属于医学。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护理教育中,课程设置基本沿袭了生物医学模式,存在着以下问题: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所占比重大,而人文和社会学科、护理专业课所占比重偏小;课程内容中讲疾病多、讲护理少,基本上是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同时课程结构尚未改变传统的“老三段”,前期课和后期课缺乏有机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无法体现护理专业特色。为此,我们在护理专业课程改革中首先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整合。

1.整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减少医学基础课的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打破传统的以学科划分课程,整合为适应护理专业特点的新的课程体系。将以往开设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整合为“实用护理人体学”;“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病理学”整合为“病因病理学”。这样,既避免了以往学科为系统的做法,也减少近一半的教学时数。对护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也进行了整合的尝试。如“内科学护理”“外科学护理”“妇产科学护理”“儿科学护理”整合成“成人护理”“母婴护理”。上述课程的整合不仅是课程名称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护理专业职业特色,强化了护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2.整合人文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护理行为中出现了多元化护理角色及护理服务(自由职业者、临床护理专家、社区护理专业等),护理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对护生的伦理道德、职业道德、法律法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构建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人文课程模块十分必要。我们尝试把“职业道德”“国情教育”“法律法规”“人际沟通与交往”“国外护理教育动态”“跨文化护理教育”“军事理论与国防教育”“现代计算机应用能力”等融为一体,充分利用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系列活动等为平台,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三年制护生中开展教育,培养他们既要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护理专门人才,又要成为一名城乡居民健康的维护者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者,同时把“挫折教育”“就业指导”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让护生们形成正确的就业导向,真正成为毕业后下得去、用得上、受欢迎的新一代护理工作者。

二、教学内容综合,发挥最佳效果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现代化加速推进。护理教育信息的传播在加快,护理技术快速发展。综合因素需要护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体现出与时代发展与行业同步,构建出综合的、生动活泼的、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应做到:

1.内容有机综合,减少过多重复。三年制护理专业在校期间的教学时数是有限的,把有限的教学时数发挥最佳教学效果应做到:打破传统学科系统性,紧紧围绕护生专业培养目标,坚持把握好“必需”“够用”的尺度,医学基础课程中的系统性内容,该减的减,该删的删;把教学内容有机综合起来,如以往讲到引起疾病的病因时,“病原生物学”课程要讲、“病理学”课程要讲、“心理学”课程也要讲,现在只要“病因病理学”任课教师讲一次。节省的时间让学生多看、多练、多做,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刀刃上,明显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减少验证实验,突出职业技能。护理专业的职业技能是直接面对患者、服务对象所开展的各种操作,对患者和服务对象的病情恢复、功能康复、心理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适应职业岗位需求、服务群众的专业本领,而不是传统医学教育中所强调的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的那些技能。比如:“生理学”中的“肌电位测定”,“病原生物学”中的“免疫学检测方法”等,我们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果断地删减。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并不降低护理教育的教学质量,也不影响护生专业技能,相反对强化护生专业技能和适应岗位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3.编写校本教材,构建精品课程。三年制护理专业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效,构建适应护生能力培养的系列教材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冲破传统医学教育理念的束缚,教师自己去找资料—制课件—试讲—修改—逐步完善,大胆实践,磨合锤炼。历经三年已初步形成校本教材,教学过程中受到护生的广泛好评,也接受了卫生部护士执业考试的检验。同时2008年申报江苏省级精品课程一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点四门。我们的做法得到同行专家的肯定,研究论文在权威职教刊物发表。

三、职业能力复合,专业人文并重

护理专业学生主要服务的对象是病人,也有亚健康或健康的人。其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护生不仅要具有护理职业必需的各种操作能力,还要有与不同对象沟通交际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注重人性化,将服务对象看成整体的个体而并非生病的器官,尊重服务对象的人格尊严、生命价值及个人隐私。因此我们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做到:

1.强化护生技能考核。职业技能是服务病人最直接的本领,也是能否得到患者欢迎和接受的客观指标,来不得半点含糊,同样也是评价一所学校护生培养质量的依据。强化综合能力训练,我们采用课上示范,学生课后练习、训练,指定导师负责指导每届学生中的每个人,不达标不能参加理论考试,不能参加生产实习,考核操作关口前移,使每个护生不落伍不掉队。由于措施得力,把关严格,所培养的学生受到了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2.提升护生综合素质。综合素质训练是护生适应岗位的关键,必须要靠平时的刻苦、日常的体验,到职业岗位才能运用自如。我们的做法是除了开设人文课程以外,还精心设计,周密安排,有序实施,以系列活动作为平台,让护生们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如结合“护士人文修养”选修课,组织“爱心天便”青年志愿者协会,去福利院、养老院开展卫生咨询、爱心服务活动;举行“我心中的道德楷模”征文比赛等。让护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悟自己的价值,从一名单纯的青年学生逐步成为“职业人”和“社会人”。

3.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必须要有一支“双师型”高素质的实验实训师资队伍,我们采取了“引”“培”“联”三者相结合的做法。“引”就是引进高层次、高职称临床护理专家来校执教。既可使他们把精湛的操作技能传授给护生,也可使院内教学与临床实际有机结合;“培”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中青年教师,使他们在丰富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实践处理能力、应急能力、与患者直接沟通能力,从而为培养合格护生储备力量;“联”就是联系临床护理,每年安排一定的时间使在职护理专业教师在三级医院参加护理临床工作实践,这样既丰富了他们的临床经验,也提高了他们指导学生训练的能力。

四、中西知识结合,中西技能兼用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中医护理历史悠久,无论是疾病的诊治,还是护理都具有独特的优势。但长期以来,由于中医护理的理论与实践尚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护理教育中常常把中医护理的知识、方法搁置。以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为目的的护理专科教育,应不失时机运用中西医结合知识结构,在校期间让护生学到中西两手的技能,从而掌握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服务技能。(1)在护理课程改革中,利用选修课、专题讲座、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训练护生以整体观为指导学习辨证施护。要求护生在评估病人时,强调将病人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运用护理程序,采用中医的“四诊”法全面收集资料,对疾病进行证候定性,然后根据证候定位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2)鼓励护生吸取祖国医学之精髓,运用“三因学说”进行健康教育,在给病人进行护理时,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给予不同的治疗和护理方法,让护生在实际工作中感悟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博大精深。(3)以教、学、做一体的方式,使护生掌握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如针刺、火罐、艾灸、推拿、中药热庵包敷法、捏背、药枕等,多一些为病人解决健康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参考文献]

黎莉,等.把握改革趋势实行医学教育“五合”发展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