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导师团队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分析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导师团队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可行性,探讨该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的具体方法,以期打造出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创新型高素质研究生队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临床与基础脱离的研究生培养问题,更好的为医学科学的进步服务。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导师团队;基础与临床相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9-0221-02

一、前言

随着社会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要求日益增大,目前普遍施行的、传统的单导师制度培养模式,对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其不足正逐渐显现,主要是单导师情况下,导师往往在某一具体领域的研究较为深入,而在相关的其他领域研究则相对较弱,这会造成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因为基础不足而导致创新能力下降[1]。

现行的导师团队模式中导师的组成包括:校内主导师、校外副导师和助理导师。在此基础上划分责权,并进行有效交流[2]。这种模式在某些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中是比较合适的,但在医学研究生教育中,并不具有普遍适应性,因而在医学院校并未广泛采用,还是单导师“学徒式”的模式为主。医学研究生分为基础专业和临床专业,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临床研究生偏向临床技能培养,尤其在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以后,基础研究生主要是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关系往往联系不足。现行的培养方式,容易造成两极化的现象,临床研究生不会用基础研究的方法解决临床问题,基础研究生的研究脱离临床实际,变成纯理论研究。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导师团队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临床与基础脱离的研究生培养问题。

二、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导师团队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可行性

医学科学问题有些是侧重于解决基础问题、有些侧重于解决临床问题,也有些是兼顾基础与临床的,然而单一导师制,基础导师带基础学生,临床导师带临床学生,必然会出现很多基础与临床相脱离的研究现象,这对医学的发展并不是最有利的。医学院校会有自己的附属医院,校本部和附属医院的关系非常密切,易于组建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导师团队。因此,在理论上,无论是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内在需要,还是临床导师与基础导师之间的关系上,构建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导师团队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均具有可行性。

青岛大学生理学学科创新性的提出了双导师制度,该制度是由基础导师和临床专业导师合作,共同培养研究生的模式[3]。基础导师就学生的科学问题和研究方法给予指导,临床导师对学生的临床实践予以指导,解决临床问题。这种模式获得了很好的结果,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能更好的从临床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基础中深入研究,再反过来更好的服务临床,对学科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这种双导师制在实践角度说明,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导师团队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可行性。

三、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导师团队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

1.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导师团队的基本构成。在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为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关系;在导师团队中,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为多对一或多对多的关系。导师团队由基础和临床研究生导师在“鼓励和自愿相结合的原则[4]”上共同组成,该模式有助于发挥基础导师和临床导师各自的特长,对研究生而言,有助于从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角度,完善并优化课题,以臨床为导向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可有效促进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2.完善导师团队模式下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学位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和实践途径等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导师团队模式培养的研究生,在不违背各自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可以增加一些新的内容,进一步完善新模式下的培养方案。根据不同专业背景,确定合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优化学科课程建设,制定团队导师负责制的教学模块,共享优质课程资源,逐步实现跨学科、综合性、开放式教学体系。

3.健全导师团队制度和质量评估体系。根据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导师团队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团队中各个导师分配的任务,制定合理有效的考核指标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对整个导师团队以及个人进行绩效考核。着重考核导师的师德师风、专业能力、学术水平、与学生的沟通情况和培养的效果等几个方面。针对不同类型和专业研究生,制定有效的质量评估体系,增强学习能动性,提高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团队作用,避免导师团队制度流于形式。

四、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导师团队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

1.严把研究生培养质量。高度重视研究生的论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毕业论文答辩三个环节[5]。导师团队发挥其团队优势,避免单一导师制可能存在的知识面和专业领域过窄的缺陷,尤其发挥基础和临床导师各自的专业特长,弥补各自的不足,相互取长补短,从而使研究生的论文设计更加合理,遇到问题时更能群策群力,解决问题,并共同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审核把关。

2.加强团队学术交流。在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中,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导师团队要定期开展学术活动,比如科研沙龙、读书报告、研究进展汇报等。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交流,经常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以及各级各类学术比赛。发挥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导师团队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势,给基础的研究生创造临床实践活动的机会,加深对所研究疾病的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有直观的认识,并从中发现新的科学问题,再回基础研究;给临床的研究生创造在基础实验室操作的机会,加深对基础研究中常见方法、仪器设备运用等认识,学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基础和临床各自挖掘自身优势,打造出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创新型高素质研究生队伍,更好的为医学科学的进步服务。

五、总结与展望

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导师团队是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的一种模式,我们认为这种模式对于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可能更加适合,同时也鼓励其他的导师团队建设模式,比如基础与企业相结合、临床与企业相结合、基础跨学科和临床跨学科组建的导师团队,这主要是因为导师团队培养研究生模式的网状模型,可以有效克服单导师层次模型培养研究生模式的不足[6],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于飞,祁艳朝.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研究[J].学理论,2013,(30).

[2]缪燕平,肖天贵,何建新.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建设与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20).

[3]姜宏,马泽刚,陈蕾,等.基于协同创新的“基础—临床相结合、培养学术兼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4).

[4]肖文,陈勇.研究生导师组培养模式的实证分析——基于A大学的案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03).

[5]张意忠.论导师团队建设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6]夏士雄,周勇.基于网状模型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