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对外贸易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逐年提升。这在大程度上打开了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窗口。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之下,中国的对外贸易在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将浅析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问题,对此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 对外贸易 问题与对策

一、中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贸易产业结构不合理

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以来都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我国对外贸易参与的企业更多的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为主。在开展对外贸易的过程当中,更多的依托三来一补来开展相应的对外贸易活动,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并没有形成很好的产业联合。合作过程也处于极其混乱的状态,而在市场竞争的过程当中,缺乏政府对于整个产业的宏观指导。导致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不仅仅面临着国外对手的竞争,还面临着本国对手的竞争,激烈的价格战当中,国外的企业能够坐收渔利。

(二)贸易国家分布不合理

当前中国的主要经贸伙伴是集中在欧美,日本,韩国等等国家。在开展对外贸易的过程当中,很大程度上受到贸易国实际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波动h生相对比较大,当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势态良好,则整个贸易是处于相对正常的情况。而一旦遭遇经济波动,导致国家经济不景气,这些国家往往都会采取保守策略,适当的限制进口企业。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促使中国的对外贸易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当中,受到了极大程度的影响,导致对外贸易总额逐步缩减,甚至不少企业因此而破产。

(三)技术壁垒仍然存在

技术壁垒是国际贸易过程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贸易保护方式。中国的产品再出口到世界各国的过程当中,会面临相对严格的技术检查,而中国产品质量的技术含量相对比较低。但目的地国严格采取相应的技术检测标准,中国的产品很难入境。目前中国约有60%以上的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面对着国外的技术贸易壁垒,而因此所造成的对外贸易损失直接金额能够达到600亿以上,占到我国全年贸易总额的30%左右。当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渗透到对外贸易活动的各个领域当中,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对外贸易活动的开展,企业贸易成本进一步的提高,各类贸易争端也频发不断,促使整体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极度不平衡。

二、中国对外贸易过程中所应当采取的对策

(一)改变原有的生产标准准则

为了更好的参与国际战争,在开展对外贸易活动的过程当中,应当积极的尝试与一些国际标准相对接。严格的按照相应的国际生产标准、安全生产标准来执行相应的生产计划。将各种质量管理体系的准则与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相结合。在开展对外贸易的过程当中,从源头上控制产品的实际质量,保障企业能够生产出更多更加高质量的产品。使中国的企业在世界市场当中拥有一席之地。中国的企业还应当进一步在科研方面投入更大的资金,在基础之上,不断的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相应的技术水准,来应对国际贸易过程当中的技术壁垒。

(二)政府建立完善的保障機制

在国际贸易争端过程当中,扮演的角色是极其重要的。因此,中国政府应当构建起一系列更加完善的机制,来保护我国正当的对外贸易行为。加强与对外贸易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促使国内外相关信息能够具有相应的通达度。在此基础之上,提高对于各种贸易壁垒的预见性,加强风险防范能力。政府单位应当进一步的号召对外贸易企业,逐步的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按照国际化的相关标准,逐步促使生产标准能够与国际接轨。鼓励企业更多的去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绿色经济,对于一些污染型,浪费型的企业,予以坚决的取缔,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一步的推动我国的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使企业的产能进一步下降,产量进一步提高,由此所生产的产品将会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当中,也需要积极的尝试引入相关国际标准,组织上更多的去打造符合国际标准的外向型企业,增加整个对外贸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之上,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持续有效开展。

(三)合理规划出口国区域

在开展对外贸易的过程当中如果仅仅只是将目的国分布在欧美曰韩等发达国家,那么对外贸易的风险性就会进一步的加大。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稳定,一旦市场经济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波动,那么其对外贸易政策也会发生极其明显的影响。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就需要尝试进一步的拓宽市场,尤其重视对于第三世界国家市场的拓展,第三世界国家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虽然相对缓慢,但是市场规模极其庞大,拥有相对比较良好的市场基础,对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出口相应的产品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这对于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的。

结语

现在的发展现状来看,中国的社会经济已经开始逐步步入新常态,这样的背景之下,虽然整体的对外贸易发展速率有所缩减,但是对外贸易的水平却在逐步的上升,国家去产能,去杠杆,调结构等一系列政策的有效实施,中国的对外贸易将会在开展的过程当中更加顺畅,更加能够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离不开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和相互扶持。